朝阳县退化防护林现状与修复探讨
2018-04-03吴军
吴军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沈阳 110122)
1 研究区概况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下辖27个乡镇人口56.26万,其中农业人口53.95万,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400 mm左右 ,土壤为褐土、风沙土、草甸土等。
2 防护林修复的必要性
本区域为亚湿润干旱地区,与内蒙古高原科尔沁沙地南端相连,风沙危害较为严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沙地,荒漠化土地、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广泛分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制约。
3 退化原因
3.1 自然灾害
朝阳县属于亚湿润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400 mm左右,蒸发量大,降雨量偏小,十年九旱,降雨都集中在7—8月,仅农业用水就很紧张,而且节水灌溉技术尚未普及,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春秋季节地表干燥,裸沙随风移动,干旱严重的年份,部分地块作物绝收,人畜用水都成问题,林业生态用水更加困难,降雨集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是辽宁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依然较大,河流每年都有很长时间断流,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立地条件越来越差。[1]
3.2 生理过熟
每一个物种都有生命周期,在防护林建设初期所营造的林分开始成、过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更新采伐,大多数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树龄已35年以上,已进入过熟林阶段,有些形成小老树,长势不良、生理机能衰退、林分退化。[2]沙柳、柠条等灌木,由于立地条件较差,虽有及时进行平茬,林木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生长、衰退到死亡的过程。
3.3 病虫害严重
朝阳县造林树种较为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对成活率及成林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外部侵蚀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有很大影响。纯林过多,退化防护林中油松林18 439 hm2,刺槐林2 654 hm2,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98.08%,很难形成多种动植物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枝干害虫油松毛虫危害严重,干旱年常常大面积爆发,常常被吃光,即使再发叶,树势生长弱,会形成小老树,防治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
3.4 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造林初植密度过高,多是纯林且集中连片,保留林木密度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4]重造轻管,森林抚育滞后,林分结构得不到及时调整,长期以来防护林缺乏合理经营措施,森林抚育存在欠账,使其生态功能减弱,防护林虽然属于公益林,但是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无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无论是林农还是社会力量对于林业建设的投资都没有很高的积极性。[5]
4 主要修复方式
4.1 抚育改造
全县轻度退化的防护面积为2 976 hm2,纯林较多,主要是油松、刺槐、杨树,混交林比例小。清除无恢复能力的树木,通过疏伐、卫生伐,透光伐、生长伐,结合修枝等方式调节密度,逐渐改造成混交林。
4.2 择伐改造
对于中度退化的林分,中近熟林采取择伐改造采取带状择伐,块状择伐,或单株择伐,全县中度退化防护林面积为15 480 hm2,主要是油松纯林面积13 733 hm2。伐除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的枯立木、濒死木、霸王木、病腐木,以及生长不良的林木,采伐强度30%以下,尽量保留纯林中其他树种散生木,保护好林地内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树,人工促进逐渐形成混交林。
4.3 更替改造
重度退化主要是油松、刺槐和杨树,林分面积3 050 hm2,这一部分主要是地方公益林和国家三类公益林,可以采取更替改造等措施,采取块状带状更新采伐,林冠下造林等方式在新造树种选择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对于油松成过熟林块状或带状采伐后,以本地区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如山杏、榆树等形成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减少油松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概率。
4.4 渐进改造
对于退化林网农田防护林,伐除濒死木,可以采取隔带、半带、隔株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采取一切可以的封造防的方式,先期以残次林改造为主,尽量较少蓄积消耗,要优先安排退化林分修复所需的采伐指标,以本地区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优先安排做好示范,退化防护林2015年实施到2025年基本实现改造任务,头5年每年需完成15 902 hm2,每年3 000 hm2左右,后5年完成5 604 hm2,每年1 000 hm2左右,需完成的任务比较艰巨。
参考文献:
[1] 杜新强,秦延军,齐素文,等.地下水库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的划分及确定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4):22-26
[2] 刘平.达拉特旗防护林退化现状分析及改造恢复探讨[J].内蒙古林业,2015(6):12-13
[3] 张健顺,寇栓亮.高寒地区杨树『小老树』改造初探[J].内蒙古林业,2006(2):20-21
[4] 王莉萍.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林分退化成因分析及修复措施[J].农业科学研究,2010(2):63-67
[5] 蔡敏,廖建国,林力.福建省非公有制生态公益林收购的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13(1):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