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信息技术演示 提升幼儿美术活动实效
2018-04-03许小菁
许小菁
(诏安县[机关]幼儿园,福建 诏安 363500)
针对幼儿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点容易转移,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等心理特点,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声音、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静态的知识信息转变为直观、具体的认知形象,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提升思维水平培养创新的意识。
一、主体演示,丰富感情认识
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是能够很好地把形、声、光、色、动、情、意融为一体,创设出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幼儿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油然而生参与其中的冲动。教师应该灵活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美术活动中来。如《夏天的雷雨》绘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雷雨的特点。为了唤起幼儿回忆,感知下雷雨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闪电”“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幼儿从中感受夏天雷雨“来时狂风暴雨,去时销声匿迹”的特点。幼儿看到形象的闪电光,就会去想象闪电的表现形式,作画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想象怎么表现此时的天空,用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画面……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美术活动情境,能够激发幼儿多维度的能力,拓展幼儿思维,对看到的原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过程演示,促进重点理解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现场演示时,经常会因为教师与幼儿之间距离过远,或者是因为教师操作时所站的角度问题,导致部分幼儿看不清楚。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特写镜头的拍摄与制作,较好地突破活动重点和难点,可以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演示全过程。例如在开展《剪窗花》系列活动中,第三次的《剪窗花》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钝刀的方法剪窗花”,也就是这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事先通过调节摄像机拉近镜头,对教师演示的手部示范动作进行特写,然后把演示步骤制作成PPT课件,在白板上进行播放,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在剪窗花的时候是如何使用“钝刀”的。幼儿开始动手操作时,还可以在多媒体上反复播放这个特写的操作步骤视频,根据视频中的演示一步一步地学习。
三、交互演示,引发探究热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对于美术技能或者方法的介绍,多数是采取教师讲解演示的方法,幼儿难以很好地掌握新学的美术技能和方法。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幼儿园的普及运用,教师可以制作出相应课件,让幼儿通过在白板上的拖曳课件,交互观察,实现真正感知理解美术对象及其交互的过程,从中化解学习的难度,极大地引发大家的探究热情。例如小班艺术活动《可爱的小鸡》,里面有一个目标是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大胆地表现不同形态的小鸡。教师可以制作能在白板上自由拖曳、拼成小鸡的“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拖动图形来演示小鸡的动态。如有的把三角形拖到圆形的下面,让小鸡的头部朝下,表示小鸡在草丛里找虫子;有的小朋友把三角形拖到圆形前面,让小鸡头部往前,表示小鸡往前走或者往前看等等。以这样的方法移动不同几何图形的位置,表示出来的小鸡形态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可见,使用交互白板的特有拖曳功能进行美术教学,能让幼儿真正掌握美术技能和方法,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幼儿的美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四、实时演示,促进交流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2]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及时的交流分享、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评价模式通常有走动式参观和静坐式观看教师逐一出示作品,第一种模式往往会出现幼儿人数多、拥挤,后面幼儿看不到作品的现象;第二种评价模式,则会因有的作品画面太小而看不清楚,导致幼儿不能正确评价作品。为了克服以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评价有效性,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启新的评价活动模式。例如,在中班艺术活动《手印画》中,小朋友的画各有特色,有的印出了一条“鱼”,有的印出了一只“大象”,有的印出了一只“孔雀”……为了让幼儿能及时分享同伴的作品,笔者用手机把幼儿已完成的作品拍摄下来,通过希沃授课助手软件将作品有序地传送到交互白板上,再把作品进行整合,展示在幼儿面前,这样很快地把每个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同一白板上,让幼儿感受到手印画的丰富多样,同时还可以通过随意放大其中一幅作品,让幼儿既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又能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异,真正达到分享交流的目的。
五、分层演示,引领共同进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1]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更要承认、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是教师出示图片、范图或者实物,全体幼儿观察,教师提出统一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满足幼儿的能力需要,还限制了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分层课件设计与使用,能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在观察感知中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内容,并通过个体努力获得应有的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把课件分成A、B、C三个层次来制作:A层应该满足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接收能力强,对美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幼儿;B层要顾及能力比较一般的幼儿,他们能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但是缺乏自主性,没有自己的想法;C层是面向学习能力和美术基础比较弱的幼儿。这样为三个不同层次的设计思路,将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对应的层次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让各层次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跳一跳”“摘果子”,实现共同发展。
当然,在运用信息技术演示学习情境时,还应注意“三性”:①情趣性,即借助课件演示,力求突出知识的直观、情趣性;②辅助性,即演示是为了使得知识形象化,方便幼儿理解,不能为了过度强调演示而忽略其辅助功能;③适度性,即幼儿的动手操作是主要的,不能用课件演示代替幼儿的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