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儿童家礼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2018-04-03陈钰雯
陈钰雯 傅 琼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儿童阶段是孩子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也是对其未来的人生走向打下基础的奠基时期。该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理性思辨能力,需要借助家庭成员的指导与家礼文化的规约使其有效应对外界事物,克服成长的烦恼。家礼是家庭礼仪文化的统称,能够从社会基础单元的微观层面对家庭成员的心灵思索和外显行为进行规约,尤其对儿童教育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浸润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家礼文化具有优良的发展环境,但欠缺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从西方国家寻求经验借鉴,为我所用。而因国外尚无“家礼”一说,遂以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儿童德育及家庭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博采众长,分析梳理国外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些许普遍经验,从而揭示其家庭教育中所蕴含的家礼教育元素,以期完善我国儿童家礼教育体系。
一、理念科学,强化家庭教育的启蒙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在家庭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涵盖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及成员之间的各种日常互动。[1]当代西方国家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成员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动更为自然,家庭教育的根基也随之更为深厚。并且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有着重视教育、以教育兴国的优良传统,带动了其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并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培养早教意识
国外家庭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宜早不宜迟,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能力的实现就会越少。德国教师卡尔·威特便是凭着自身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的信心与恒心,将外人口中的“傻儿子”培养成了聪颖过人的天才少年。卡尔·威特认为,孩子还未出生就要对其进行教育,因而母亲在怀孕时应讲究饮食习惯,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哭泣。[2]同样,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天才是早期教育的成果。[2]早期教育能够为孩子今后的五育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保障家庭教育的有序展开,正如马卡连柯所言,早期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将会比后期的再教育更为有效容易,[3]揭示了早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的关键作用。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早给予孩子影响,使孩子性格得以养成的是父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言行,接受父母的思想观念,在父母的介入下形成自身的人格价值观。正如福泽谕吉所说,“相比于读书写字而言,父母的身教将更能影响儿童,让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这才称得上是最重要的教育”。[4]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父母“应给予孩子尊重和鼓励,并能够积极地加入孩子的互动娱乐之中,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生活的意识”,[2]以平等的姿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变化、交际范围等日常生活。并且,父母要为抚育孩子做好充足准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斯宾塞认为,“做好当父母的准备是完成‘完满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人父母者不论身体或内心都要有所准备,想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要先教育好自己,掌握育儿知识”。[2]
(三)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家庭教育得以一以贯之的有效保障,斯宾塞着重指出,“环境是卓越的老师,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2]父母在家庭环境营造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让孩子接触矛盾纷争、道德沦丧的反面事例,而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温馨和睦、适宜成长的家庭环境。在此方面,蒙台梭利认为,要达到适宜环境的标准,应当“以儿童健康成长为基本条件,将生活中有碍孩子自由发展的障碍物减少到最少”,[5]从而让孩子的感官自幼得以有效训练,情感得到自然发展。
总体来看,国外大多数父母对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不仅父母自身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较为科学的教育理念,且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能够抽出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注重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凸显了父母的参与性和孩子的主体性,令孩子在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奠定感情基础和人格品性。
二、方法贴切,优化家庭教育的效果
国外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方法的运用,并且秉承着“自己的孩子由自己教养”的养育观,即父母会倾向于在孩子入学前由自己来承担教育任务,而不借助于其他机构或者是私人。[1]该种教育理念的贯彻必将辅以家长对孩子的耐心陪伴和时间投入。通常,父亲上班时无法照顾孩子,但在下班之后,便几乎将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倾注在孩子的教养方面,陪孩子玩耍、做游戏,到孩子两岁左右就领其到木工房里做一些小凳子、小盒子之类的小玩意儿,将自身所学的一套技能传授给子女。而母亲如果不上班,则全职照顾孩子,除兼顾家人的衣食住行外,还会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此类亲子间的高频互动不仅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加深亲子了解,也促使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够更顺利地执行,家庭生活更加快乐,优化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一)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
对孩子的教育并非任其自然地放养,而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一般而言,西方人比较推崇的是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即父母尊重孩子,用温和并富有感情性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刻关心孩子,给予他们支持。正如杜威所言,人类“幼年期是不成熟的,若不加以指导,将会得不到躯体存活下去的基本能力”,[6]足以见得后期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同时,父母也会在孩子身上倾注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以相对理性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偏误,并给孩子留有思索和观察的空间,让他们从错误中获得有益的学习。[1]不仅如此,在国外家庭对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游戏的选择。卡尔·威特就曾表明,“教育孩子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2]马卡连柯也高度重视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今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他成人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方式”,[7]因而,马卡连柯认为,无论在儿童成长的哪个阶段,游戏都不仅仅是对其兴趣和感官的简单满足,而应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儿童更有价值的追求、克服困难的勇气,开发儿童的智力和想象力,颐养其优秀的品格。[8]
(二)寓教于乐,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将教育理念融入儿童的日常游戏和玩乐之中,使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获得家庭教育的感悟,并为之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养成打下基础。斯宾塞就曾提出,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将取得最为有效的成果,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2]父母在对儿童施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在家中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孩子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养成健康的人格基础,从而能够愉快地树立学习的目标。
由此可见,西方家庭注重孩子家庭教育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方法性,善于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在此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强化了自身对下一代的教育职责,并乐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使孩子从小受到快乐学习、愉悦生活的影响,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乐观的心境,积极阳光,行为举止大方得体。
三、眼界开阔,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
国外的家庭尤其是西方国家,通常认为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是与成年人等同的独立的个体。[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愿意对孩子表示足够的尊重,并以足够宽容的心态去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益于发挥其创造性的家庭氛围,积极支持孩子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探索行为,同时也鼓励孩子提出生活中的疑惑,最终与孩子共同寻求答案。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孩子面对生活琐碎拥有独当一面的自信。可见,西方家庭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也是独立个体的存在,同成年人一样享有被尊重的权力,因而,无论是家长还是亲友,乃至对孩子教育起到极大影响的教师都没有权力掌控孩子的行为,也没有随心所欲去惩罚孩子的特权,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必须在国家法律条款准予的范围之内。此种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的家庭教育理念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为孩子成人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引导孩子成为了更具备自然天性的社会人。
(一)鼓励孩子向大自然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
一方面,普遍来看,国外家庭主张教育应当适应自然,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述的观点,“良好的教育必须依照自然法则而不是社会的法则来进行”;[5]同样,斯宾塞也指出,“教育行业长时间地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将教育理解成在固定的教室中发生的活动,而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教育以及从大自然中汲取的自然教育”。[2]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所需自主获得知识与经验,亦即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学习。正是在对大自然有着尊重和向往的前提下,另一方面,国外的家庭教育便提倡让孩子走出家庭的范围,多接触大自然,在其中感悟更真实丰富的生活。父母经常利用假期带孩子出门旅行,鼓励孩子走进自然、参加郊游或访学活动,让孩子见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接受不一样的文化熏染,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二)注重孩子道德品德的培养
在这一方面,东方国家(如韩、日等)父母极为重视对于孩子的道德、伦理和礼仪的教育,其家庭教育通常以孝道、和谐、仪礼为重点,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养成具有东方人特色的美德。[9]德国卡尔·威特也十分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他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基本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坚定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善待事物的包容与同情之心”。[2]良好德行的养成将从本质上协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给予其迎接生活挑战、走向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从国外家庭对儿童教育的方向可以看出,其家庭教育更多地展现出了“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即在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规划上,孩子本身是设计的主体,父母更多的是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参考性建议,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
四、国外儿童家礼教育的经验启示
恩格斯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层面的条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政治、文化、传统等层面的条件,同样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用”。[10]因而,一国教育体系的历史,是同其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相互交融的历史,需要在找寻事物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归纳国外儿童家庭教育中所囊括的家礼层面的成功经验。
家庭礼仪文化的渗透过程,即先由家礼的意识指导相应的行为,再令家礼行为内化成礼仪习惯,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11]鉴于此,通过深入探究国外家庭教育的成熟经验,笔者认为,其科学理念实则是在正确的家礼教育观念基础之上而得以衍生发展;其系统的教养方法,则是践行家礼文化的生动体现;家长眼界开阔,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行,其目的在于促成孩子良好的家礼习惯,从而将家礼文化外显于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在借鉴国外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拟从激发我国儿童家礼的意识、践行家礼的行为及养成传承家礼的习惯三个层面出发,试阐述我国儿童家礼教育的培育方略。
首先,从儿童家礼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出发,家长和孩子应回归本土,加深对传统家礼文化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家礼文化受到西周礼制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历经几千年的演化,现今具有更贴合百姓生活、净化陶冶心灵、塑造个人品行的效用。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可多留意身边的家礼文化元素,在各大中华传统节日的氛围中体验家礼的传承。同时提升自我的受教育水平,扩大对家礼的认识面,从表面的文明礼貌深入宗族的认同归属,面对婚、丧、祭等日常家礼文化在现当代的异化趋势,儿童应怀揣爱国主义情怀,在长辈的指导下坚守我国优秀家礼文化,守住家族的“魂”。
其次,从儿童家礼教育的介体出发,制定家训家规,宣扬优良家风,助力家礼文化外化于行。规章制度的书面化不仅能从感官上对家庭成员的言行有所制约,还能于无形中形成优良家风,浸润儿童的言行举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他不仅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还将家风家教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相联系,促使整个社会对于家庭这一基本单元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近年来,文明家庭的评选、优秀家风的传扬、家族精神的高扬均为我国儿童进行良好的家礼教育提供了契机,在国家的号召下,儿童应自觉传承和践行家礼文化,维系家族的“基因”。
最后,从家庭整体的外部出发,营造宽容慈孝的家庭氛围,与公众接轨,助推传承家礼文化习惯的养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性因子,家庭氛围的良好向善将有利于肃清社会不良之风,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集结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合力,互为榜样,彼此督促,在平等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形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结合其长辈对家礼的教诲与周遭家礼文化践行的实例,儿童将健康成长为家礼文化的继承者,发扬家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