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文包诗”课文的教学策略
——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

2018-04-03钟联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孟浩然黄鹤楼自然段

钟联英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 古田 352200)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文章形式,“文包诗”,顾名思义,即“文章包着诗”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1]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别》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景。教学此类课文要有别于其它的课文,最好的方式是“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现笔者撷取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课堂中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建构“文包诗”这种特殊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披文入情,理解诗意

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性,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次次让诗文互照,很好地突破诗歌教学的难题。例如:在教学第1、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边读“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么美的景象在李白的眼里就是——“烟花三月”,然后让学生欣赏“烟花三月”的美景。在学生把词语变成画面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文(第1自然段),并且引读“面对此时此景,李白不禁诗兴大发,他会吟出哪两句诗?”学生自由读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次分组读,一二组读文,三四五组读诗。在唱喝声中与诗文邂逅,学生就在教师的无痕引导下进入诗歌描述的优美意境。如: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在自由读文时想象“这对好朋友如何辞别,心情如何?”生交流后,教师再次指名读文(第2自然段),再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两次引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在这诗文回旋复沓中,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体会到诗人 “藏”在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想象补白,领悟诗情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想象。而古诗的语言精练,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通过让学生适当补白,做到和诗人沟通情感。[2]《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中描写的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两位大诗人的情感丰富。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进入诗的意境,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如: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时,他们想些什么呢?”学生用心体会,李白那孤寂而伤感的背影清晰可见,李白会想:孟夫子快要走了,我和他相处的时光只有这一点点了。又学生通过想象衍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本、和诗人产生了共鸣。

三、拓展资料,积淀情感

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进一步与李白产生共鸣,对孟浩然充满着那份敬仰之情?这是教学中不太容易的问题。于是教师适度地把资料链接到课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加丰厚起来。如:在教学第三版块“品对话,深层理解深情厚谊”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下”的意思,笔者链接了一份简易地图,深情地讲述着:“请看,这是位于长江上游的黄鹤楼,这是位于长江下游的扬州,这里隔着长长的600多千米路程,现在只要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动车就可以到达,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怎样漫长的路途!这一别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也许是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啊!终于,这所有的深情再也藏不住了。于是他们举起了酒杯话别。”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当学生在情感上无法与李白产生共鸣——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并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时,教师相机进行了补充了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在安陆的时候,当时他们的年龄相差12岁。李白当时名声不大,而孟浩然早已名声在外。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名声不大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感情深厚,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当交流到“诗篇誉满天下”时,教师又通过让学生背诵几首孟浩然的诗篇来进行理解。

当交流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还回忆了李白五年后与孟浩然第二次见面时曾写下《赠孟浩然》的诗。通过李白对孟浩然年轻时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有了成就后却归隐山林,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的高度赞誉,使学生了解到孟浩然究竟有什么值得李白敬仰的地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文包诗”这种独特的文章形式,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很好的例子。教师在执教“吟诗句,抒发离别情谊”这一板块时,引导学生交流学过哪些送别诗,然后引出“一首诗的创作,往往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接着让学生回忆故事与诗文巧妙对应的课文有哪些?在教师和孩子看似随意的交谈中,让学生感受“文包诗”文章的特点,关注文本的表达。最后,水到渠成地布置学生完成如下作业:课后查阅资料模仿课文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包诗”的文章。上述教学可以看出教师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写作,为他们搭建写作的舞台,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孩子们今后与诗歌对话中,就可以通过创作文包诗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神韵,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文包诗”教学不但降低了诗歌直接教学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文包诗”此类课文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以“诗”为重。在教学“文包诗”这类文章时,要凸显“诗”,“文”的分量应该弱化。其 “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 其次,反复朗读。古诗教学离不开朗读,教学中应抓住古诗与文中相关的诗句进行反复朗读、感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现诗中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再次,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诗人创作的古诗大多与诗人的经当时生活背景和社会经历有联系,如有的诗遭遇不平、仕途不顺、喜出望外时而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诗人的详细资料,对学生理解古诗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孟浩然黄鹤楼自然段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月照黄鹤楼
难忘黄鹤楼
春晓
美丽的秋天
画画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