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先学后教”之“教”的着眼点
2018-04-03赖奇英
赖奇英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上杭 364200)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推进课堂改革、对改变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对促进师生生命化成长有着重大意义与价值。学生虽然有“导学案”自学后的基础,但因为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思维角度等原因,有些学懂了,有些则处于似懂非懂的“夹生饭”状态,甚至有些重点难点成了学生学习的盲点。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驾驭课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那么“后教”的着眼点和抓手在哪里,如何相机点拨呢?
一、拨云见日——点明学生想不到的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根据“教案”循规蹈矩地教,学生学的都是教师在备课事预设的内容,学生所学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学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少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不存在阅读理解的障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汇报,学习任务都完成。但是,语言文字是精妙的东西,一个词、一个标点、一个词序的颠倒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学生往往看不到,教师就要有锐利的眼睛捕捉这些学生想不到的“点”,从而点醒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伯诺德夫人一家通过机智巧妙的语言保住了重要情报。在自学、交流中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句子笼统地谈感受,但缺少精细的理解感悟,还存在他们眼光所不能及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学生找到 “(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随后让学生谈感受。
生1:我从“急忙取出”看出伯诺德夫人非常机智,因为伯诺德夫人担心蜡烛烧光,暴露秘密。生2:用商量的口气问能不能把蜡烛吹灭。如果不和德国人商量,突然吹灭,可能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第一位同学是从动作方面感受伯诺德夫人的机智,第二位同学才从说话语气方面体会。学生到此为止再也说不出机智巧妙在哪里了。于是教师出示两句话:
1. 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2. 先生们,忘了点灯,太对不起了。
学生面对着两个句子沉思后恍然大悟:
生1:伯诺德夫人先说“太对不起”,首先赔礼道歉,承认做错事情,态度非常诚恳,让德国人的怨气先消一消。生2:伯诺德夫人如果说第二句,先说忘了点灯,再说“太对不起”,可能德国人容不得夫人解释,就被痛打一顿了。生3:发现伯诺德夫人换了一下说话的顺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她的语言真是机智巧妙。
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字一样,标点一样,只调换了一下语序,学生立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感悟到伯诺德夫人有意先道歉,再说道歉的原因,让德国人听着耳顺。如果先说道歉的原因,再表示道歉,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正在气头上的德国人什么事情都可能做出来。
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他们顿时拨云见日,看到了杰奎琳说话的智慧,看到了语言的精妙,体会到品味语言的快乐。
二、寻根究底——点破学生想不深的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只有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即“跳一跳,摘桃子”才是最好的教学。“先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当前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目的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表象背后的“深刻”,而这个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
“言为心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面对凶残的德国军官能见机行事,语言表现得如此机智巧妙?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也需要探究,让学生透过机智巧妙的语言,体会他们爱国情怀。
师: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语言能如此机敏呢?请大家先思考,然后交流汇报。
生1:因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守住秘密文件,这份情报可能关系到法国人的安危,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他们急中生智,脱口而出。生2:德国人喜欢阿谀奉承,所以诺德夫人一家用讨好和甜言蜜语满足了德国军官的虚荣心。生3:伯诺德夫人一家被法国军官选中,肯定因为诺德夫人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经受无数次的考验,能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懂得随机应变,所以这次也能化险为夷。
教师通过“教”,让学生的认识不浮于表面,在语言文字中探寻伯诺德夫人一家,甚至整个法国人的爱国情怀。通过品味课文,把爱国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入木三分——点化学生想不透的
“指导——自主学习”也是“后教”主要方式。因为有学生的先学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收放自如、活中有序的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创造中学习,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提升。“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僵化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1]学生的思考容易走马观花而不周全,浅尝辄止而不深入,对文本的理解达不到应有的宽度和厚度。所以学生想不透的地方也是教师“后教”之处。
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对于“零分”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零分在开始和后来的学习中究竟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学生可能想不透,于是有了如下教学:
讨论话题一:“假如我们都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一开始你面对着这个零分,你觉得‘好’还是‘不好’,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认识到不好,于是教师出示:
0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道:“0像一盆冰凉的水,浇灭了我们当初奋斗的火焰”;“0像一个巴掌,响亮地抽在我们的脸上”……
讨论话题二:“当怀特森先生公布了他的用意之后,以及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成了挑战课,你又觉得这个零分怎样,‘好’还是‘不好’?理由是什么?”教师又出示:
0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道:“0像一位智者,不断告诉我们一个个哲理”;“0像像一缕缕阳光,使我们心中的乌云一扫而光”;“0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正的我”……
抓住前后对“0”分的态度,分别想象“0”像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纵深,对零分的思考作了深刻解剖,对怀特森先生的用心良苦作了深入探究,对理解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就水到渠成了,同时课堂充满诗意。
“先学后教”的“教”不是系统教授知识,而是根据学情点拨、启发。后教的内容也还很多,比如学习方法易错点课堂生成点等。先学后教的“教”更需要教师的教学修养和教学机智,才能“等闲平地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