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教学初小衔接策略
2018-04-03陈丽媚
陈丽媚
(宁德市第十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1]英语教学初小衔接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是相互独立,又是整体统一,一脉相承。但受学生心理与知识影响发展变化,且中小学英语版本不同,中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模式、活动和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是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实现平稳过渡,才能巩固学生学习基础,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推进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一、温故以知新,依托教材衔接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编写思路相同:话题—功能—结构—任务,话题为纲,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但升入中学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基础条件不一,家庭和个人重视英语程度不同,加上教材版本的不同,如,教材选择上,大部分地区小学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英语教材,但初中用的是仁爱版英语教材,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就难在同一起点上,英语水平参差不平。因此,初一伊始,教师要结合中小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重复部分,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学习一些旧知识。如,字母、音标、单词拼读概念等语音基本功、字母书写规范等,进行必要的“温故”。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摸底考查,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对小学英语掌握的程度,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等各项英语基本功,进行有的放矢的“填平补齐”工作。第三,认真仔细地研究中小学英语的内容,在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梳理和整合中小学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异同之处,作为学生重新认知的“衔接点”,由“温故”引入“知新”。
二、 教法促兴趣,培养良好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任何阶段的学习,维护好学生学习兴趣,始终都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初一新生入学初期面临新教材新环境所引发的各种变化,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护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教法要多样
小学阶段,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教材基本是图文并茂,内容简单、易学,讲究直观性,教师基本采用游戏、唱歌、模仿等直观法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玩,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仍处于前青春期的儿童心理阶段。因此,在教学初期,还应当适当沿用小学教学方法,继续把对话、歌曲、歌谣、游戏和故事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和维护浓厚的持续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
(二)学法要灵活
“学法”的核心,其实就是学习习惯。俗话说,好的习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法的衔接上,初一重点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多好的学法指导,如:讲授式指导法、示范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归纳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问题式指导法等,要善于利用这些指导法来推动学生新学习方法和策略及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中认真听课和做笔记,提出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并做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新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行探究、归纳、发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通过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领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易助克难,夯实学习信心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听说等简单的口头交际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也都是一些常识性的,并不要求全面掌握,只要求初步理解与运用。[2]然而初中英语教材的语篇增多,涉及的内容更宽泛,课堂的容量大大增加,在教学上不仅要求听说领先,而且读写要跟上。除了感知材料外,学生还必须深刻理解语言材料,目标任务有了较大的增加。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如果一开始就大量增加,必定使学生产生不适应感,尤其是英语学习水平原来就是中、下层次的,更容易产生恐惧感,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以能帮助学习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首先,要由易入手,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如,信心建立法。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衔接点、趣味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由简到难,尽量创设真实具体的语境,重视情感激励,一次不可贪多,循序渐进,增加刺激,鼓励参与,让学生开心学习。尤其对弱势学生减轻负担,树立其自信心。其次,多让学生表现,帮助其获得成就感。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上台表演,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习信心与兴趣。第三,合理评价,鼓励积极向上。评价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等级、打分与评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3]恰当适合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发展。
四、沟通增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初中新生应对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课堂活跃融洽的助力器。大量实例证明,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感觉自己与教师关系亲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如,在上其课时,也更加乐意认真听讲,更加容易自觉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衔接期,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教无类”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先决条件。[3]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烦恼苦闷、喜怒哀乐,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做好师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上,教师要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多表扬少指责和批评;在课余接触中,多沟通交流,不断建立熟悉感,从中帮助学习克服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跟不上的情况下,容易在师生间产生嫌隙,教师更要关心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