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诗歌鉴赏课为例

2018-04-03邵莉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成员诗歌探究

邵莉芳

(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精讲鉴赏,大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对诗歌的浅层理解上,对诗歌的深层鉴赏就陷入无效阅读的状态,这也是造成高考诗歌鉴赏低分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改进诗歌鉴赏教学,笔者尝试开展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

一、小组互动合作与诗歌鉴赏教学

随着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广泛引入课堂,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其参与性、互动性、深度性和生成性备受关注。[1]小组互动合作模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阅读鉴赏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赏,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2]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间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合作活动。传统课堂也存在合作,但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帮助。我们讲的合作学习则更多地指向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之间的合作。[3]

如何让诗歌鉴赏教学既能脚踏实地,又能有效地延伸拓展,笔者认为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积极有效地提升诗歌阅读课的有效性。采用互动合作探究模式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高了,上课积极性也有了。对于诗歌鉴赏由原来的浅表化理解,逐步过渡到深层理解,并能自己设置问题,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探究小组成员配备不合理,无法盘活整个课堂;探究内容浅表化、形式化,缺少富有深度和价值的探索;探究活动趋于形式化,流程化。为此,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改进,慢慢形成一些较为有效的策略,能有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

二、立足诗歌鉴赏教学实践,构建有效的互动合作探究模式

(一)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形成互动基础,盘活课堂

小组规模以2—6人为宜,这和小组活动的一些特质有关:首先,小组规模小可以降低沟通协调的难度;其次,规模较小的小组能够确保学生承担个人责任;最后,小组规模较小时,小组成员之间互动较多,团体凝聚力较强。[4]

1.将班级学生按照高、中、低鉴赏理解能力分层次,将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随机配对,组成能力异质的学习小组(4—6人),或把同层次能力的同学组成能力同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鉴赏目标和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合作、探究,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互助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2.诗歌鉴赏课要注重情景预设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诗言志”,诗歌鉴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在课前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或课前布置阅读有关诗人、诗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阅读单位,自行理解鉴赏诗歌,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交付小组讨论形成主要问题,在课堂上提请全班讨论,在研讨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深层理解。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增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授课方式。

(二)诗歌鉴赏互动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对诗歌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民主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又要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单元的推荐作品较多,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课时远远不够,那么就可以结合单元目标,让学生明确该单元要求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再让学生分析、讨论最终掌握方法,并用学到的方法来自学推荐作品。

第一步:初步感知诗歌

从每个单元的推荐作品中选出四首,把这几首诗词放到一个课时,根据诗歌特点选择好音乐,以四个大组为单位各选一首诗词,大组中所在的各个小组自选朗读方式,搭配教师事先选好的音乐,按自身的理解来朗读诗歌。

这样做也契合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情感。学生想要读好诗歌,首先就要去理解诗歌内容,要想朗读好诗歌还要从文字中分析出情感基调,这些都需要小组讨论分析才能准确把握。

大组内的不同小组因为都朗读同一首诗歌,理解的感情不一定都会相同,对诗歌朗读的节奏也有区别,就能体现出各小组对诗歌的初步理解。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凸显了主体性,个体的积极性变高,既磨练了朗读水平,又充分发挥了小组互动合作的力量。

第二步:鉴赏诗歌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形式

在自读推荐作品课,可以尝试让学生承担教学任务的方法进行学习。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讨,确定鉴赏目标、鉴赏方法、鉴赏重难点,由小组成员授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阅读能力。当然,教师应起到引导、启发、控制的作用,指导学生尽量扣紧鉴赏目标,校准鉴赏重难点。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

教师针对每首诗歌设计出最多3个问题,由朗读同一首诗的小组抢答,一个都没抢到的小组要回答教师准备的必答题,这样就能让选择到这首诗词的小组对这首诗词有了多方面的了解。同时也要求选择这首诗词的小组能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反之亦然。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变得很活跃,每个小组成员都为小组出谋划策,主体性、互动性、探究性充分体现,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但又在教师的把控之下,不会导致课堂放任自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诗歌鉴赏方法并加以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课外诗歌鉴赏的有效延伸

仅靠课内时间阅读鉴赏诗歌显然是远远不够支撑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培养的,还必须依靠诗歌鉴赏的延伸阅读,那么小组互动合作模式就给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学生不必单打独斗,依靠小组合作来逐步解锁诗歌鉴赏的难点,使学生的畏难情绪大大减少。课后教师印发1—3首诗歌,由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背景、内容、情感、手法四个角度进行赏析,并集合成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课内所学能有效延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鉴赏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解读,不必强求标准答案,更不必用高考模式指导学生“答题”,而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从思想、审美、情感等多个角度真正地感受诗歌之美。

(三)采用多种方法引导,促进小组合作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尊重学生的认知,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合作讨论机制就能给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5]当然这种讨论是有组织、有序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存在只有少数活跃分子积极发言,个别组员躲在其他同学踊跃的身影后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确立课堂管理规则。

1.确定评判标准,分工明确,使小组形成合力。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分工协作,互助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衡量鉴赏结论的最低要求,并精准表述,使小组成员操作起来有据可依。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鉴赏任务,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人分析背景,有人分析手法特征,有人明确情感,还需要小组探讨整合,个别成员遇到问题,其他成员也要积极帮忙,而非袖手旁观,这样就能杜绝个别学生想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与小组活动的问题了。

2.针对每次回答问题只有部分学生和小组发言的情况,通过实践采用的应对办法就是:小组的发言人轮流承担,不要固定,由课代表做好记录,小组之间互相监督。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小组荣誉都要发言,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出力思考,否则就无法回答。

3.在课堂中采用主动发言和依序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抢答题也有必答题,这样全班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展示和发言,每个人也都必须为小组出力,小组合作的意义才真正显现出来。

采用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模式来鉴赏诗歌,或进行其他类型的学习,其目的都能够强化学生对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问题。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地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小组合作要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做好备课功课,还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从小组合作中受益。

猜你喜欢

成员诗歌探究
诗歌不除外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