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名著的原真性阅读与教学指导
2018-04-03李瑛
李 瑛
(福州市高新区闽侯县第三中学,福州 闽侯 350100)
名著阅读能让学生学会认识世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认知,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重视名著的原真性阅读[1],即如何引导学生不带功利色彩去读名著,这是当前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2016年高考回归“国考”时,名著不再列入考试范围,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欲望减弱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无人问津。教学的功利思想对名著阅读产生了负面影响,加上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及快餐文化充斥市场,使学生无暇顾及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名著阅读走进了怪圈。
在当前中学生阅读名著堪忧的状况之下,如何弘扬名著的人文精神,拒绝伪阅读,回归原真性阅读,语文教育者任重道远。
何为原真性阅读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 原真性阅读即自由状态下一种阅读形态。阅读通常包含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两种形态。其中,非功利性阅读即阅读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内在动力而形成的阅读行为,具有天然自由性,通常称为原真性。在现代人文背景下,原真性阅读是语文阅读的最高境界。[2]只有回归原真性阅读,学生才能在名著中获得真实的独特体验,感受人文的熏陶,学会成长,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利用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和选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都有名著导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课文中名著选文相互补充[3]。在名著导读中,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可以谈阅读这部书的体会,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或从名著中有趣的故事和学生感兴趣的人物说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阅读课后的导读,然后从贾宝玉游幻境中十二金钗的判词说起,从判词预测大观园女子的命运悲剧,由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整部《红楼梦》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百家讲坛中名家说《红楼》,有各个名家对重要人物的分析,教师可利用这些课外资源来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
阅读莎士比亚喜剧,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导读,了解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选文《哈姆雷特》,阅读之前,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出来了,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期待,当学生阅读选文之后,让他们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讨论“善良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沉默寡言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他们对哈姆雷特性格的不同见解,用这种激趣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人物故事说起,结合影视作品,再熟读原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选定切入点,对书中有关部分进行详读,从书中摘取有关材料,做成卡片。
在正确地阐释作品的前提下,学生们产生独特的感受;有了独特的感受,又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当名著不再列入应试范围,教师要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沉浸在名著世界中,和书中人物命运休戚相关,为人物的命运悲而悲、喜而喜,从而唤醒学生灵魂深处的体验,产生阅读的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阅读中已经没有为考试而阅读的功利思想,而是真正爱上阅读了。
二、营造多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的读书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下午的活动课,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他们去除了一天上课的紧张和疲劳,这时候完全是放松了心情,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心情是愉悦的,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让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班级的图书角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除了学校的报刊杂志,学生可以捐出他们的书籍,每个学生捐1至5本书,一个班级一学期就有藏书两百本左右,到新学期,学生再捐出新书,建成班级的图书角。有了班级的图书角,学生就可以在校内浏览书籍,让阅读落到实处。在课外时间中,学生因学业的紧张而忽略了名著的阅读,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阅读名著,让阅读计划搁浅。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要有相应的策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微信公众号开设名著专栏,向学生推荐必看的书籍,介绍书籍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化名著。
一学期布置10部名著,一年就20部名著,推荐一些优秀的中外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让学生按计划完成对这些名著的阅读,并有相应的督促检查,如:课堂时间有三分钟的名著故事演讲,每周的读书有感……从中评出最佳演讲者、小作家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重新找到阅读经典的乐趣,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自觉阅读名著,不让名著仅仅成为摆设。
教师要善于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漫步书径,走进名著的世界里,在文化经典的熏陶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 、利用选修课举行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
学校的每周两节的语文选修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阅读名著交流、名著欣赏讲座、读书报告会等专题性读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提供了平台。针对学生平时阅读中存在的误区,提供相关策略,教给学生几种阅读方法。以阅读《平凡的世界》为例: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选用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发挥,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明确任务
1. 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2.揣摩语言,理清情节;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4.初步养成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二)合理安排时间
(三)选择阅读方法
1.浏览与精读; 2.作记号;3.摘录;4.拟提纲;5.写体会; 6.补后续。
指导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时设计以下问题:
1.问题一: 概述小说情节、主线索。
3.问题三 :情节的荒谬,不可理喻,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故事存在?
让学生进入“讨论区:一吐为快”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读书报告会中,让学生展示读书成果,如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成就感,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名著,从名著中受益。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在名著世界中流连忘返,在千年璀璨文化中涤荡灵魂,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四、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用固有的模式去解读名著,或是对文本中的人物解读单一,禁锢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要打破僵化的阅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抛开功利色彩,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披文入情,才能在阅读中读出自我,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张扬。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解读:结婚是不是表现别理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他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别理科夫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套中人”的时代特征,他是时代的典型,也是一个性格的典型。他始终走不出“套子”,他是那个时代下的悲剧人物。
在解读《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时,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懦夫,也有人说他是勇士;有人说他是武士,也有人说他是诗人。学生对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各自的解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人物解读只要不脱离文本,不超越时代,允许学生对人物的分析有独特的见解。
在《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付出真情?在解读周朴园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多元性格去分析,教师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30年来,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2.他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死去的鲁侍萍?
3.周朴园是怎样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学生见仁见智,不拘泥权威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是一个自私、冷酷、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确实付出过真心真情,但这种感情又极脆弱。当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前程的诱惑时,他放弃了这种感情,将侍萍推上绝路。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并能自圆其说,文本的解读是以个性鲜明的思维为结果的。教师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阅读就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而是引向深层次的阅读。在娱乐至上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的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带功利色彩阅读名著,心留一方净土,不让心灵荒芜。
让名著阅读回归原真,教师重在于坚持引导。林语堂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让学生浸受经典文化滋养,在心灵深处开出最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