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2018-04-03颜花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天都峰风筝语言文字

颜花真

(厦门市新圩学校,福建 厦门 3611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课文篇章段落的分析、理解,追求讲深讲透,却忽视了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令阅读教学陷入舍本逐末的怪圈。怎样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让阅读课更有“语文味”呢?

一、多元朗读,触动语感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1]培养学生语感,传统而简便的方法自然是“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本”,既要力求朗读形式多样化,如个别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配乐读等,或让学生书声朗朗,或让学生默默涵泳,读得入情入境,读出文章味道。也应注重朗读内容的多元选择,以便在多元朗读中激发学生咬文嚼字,引领其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触动语感。如教学《爬天都峰》的“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一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多元朗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学生有的说“爬呀爬”读慢些,能突出爬山的时间很长;有的认为“终于”一词如果读重些,能看出爬上天都峰实在不易;有的想把“我、老爷爷、爸爸”这些词读得响亮些,告诉大家主要写的是这三个人去爬天都峰,而不是别人……多元朗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不同的感悟、体验,实现了解读文本的多样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也拨动了学生的语感之弦。

二、揣摩词句,生成语感

入选教材的课文多为名篇佳作,好的语言层出不穷。“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2]故而,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关注好的语言,细加揣摩,才能体会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这是语感训练的重要一环。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润物细无声”,促进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语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一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揣摩、品味。从“谁家……谁家”看出了什么?学生马上就看出了村民砍树很随意,砍树的人很多。接着再引导学生抓“拎”这个关键词,通过换词比较“拎”与“拿”“提”的不同,显然“拎”字比“拿”“提”更能写出村民砍树时的随意性。通过对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也就变得有滋有味,学生的语感就潜移默化地生成了。

三、展开想象,丰富语感

想象能开发智力,拓展思维,推动创新,引领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进而丰富个人的语感。如《荷花》一课的“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为什么这里用的是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呢?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此处大胆展开想象。有位学生说:“因为还有很多小动物也想和荷花分享它的快乐。”“那你们能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分享它的快乐呢?”“蜜蜂飞过来,告诉我荷花盛开的美景,告诉我采蜜是多么快乐;蚂蚁爬过来,告诉我在池边找到食物虽然不容易,却是多么愉快;蝉放声歌唱,告诉我在树上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学生拓展思维,放开想象,畅所欲言,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弥补文字描述的局限,而且激发了探究的乐趣。学生在想象中品味美的语言,感悟美的情感,在想象中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合到美文美景中,语感就更丰富了。

四、联系生活,增强语感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紧密联系生活,触摸语言、增强语感。如《风筝》一文中“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作者哭的原因、哭的心情。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会哭呢?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如被家长责骂、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买喜欢的玩具,父母却不同意时;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坏了,不能玩了,感到伤心时……从学生的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答案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取材于生活,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切身体会。由这些生活体验入手,探讨《风筝》中孩子们为什么哭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喜爱的风筝线断了,飞走了;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心爱的东西找了那么久,还是找不着,心里很着急,相当难过,所以就哭了。”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同身受地进入句子所描述的情境,迸发出对失去风筝、找不到风筝的着急、伤心之情。融入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语感无形中得以增强。

五、适度拓展,积淀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要在课内“下功夫”,也可在课外适度“做文章”。“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训练,着眼点在于借助适当的拓展,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拓展的形式灵活多样,如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语感培养储备丰富的知识从而积淀语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教学之余,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课外时间,全身心地接触大自然,感受、采撷大自然之美,为敏锐的语感存储丰富的生活表象。如《乡村四月》一诗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春天到了,在濛濛细雨中,群山、原野是什么样子的?刚插好禾苗的稻田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了观察基础,学生就能用语言再现自己对春天的真实感受,很快品出“白”和“雨如烟”的妙处,体会诗人用字的准确,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把简短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画,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翱翔于课外的广阔天地,不仅能扩大视野,丰富学习生活,而且在广泛的知识阅读与自然探索中丰富阅历,促进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秘妙,激发学习兴趣,积淀语感。

猜你喜欢

天都峰风筝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黄山第一峰
爬天都峰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