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不良情绪疏导策略研究

2018-04-03国,潘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幼儿

郑 国,潘 莉, 张 骞

(1.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仅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问题还包括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幼儿出现心理发展偏异,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等不良个性特征;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1]由此可见,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在幼儿的生长发育中,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智力、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相反消极的不良情绪则会对幼儿身心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由于幼儿在思维、人际关系、语言沟通等方面发展并不完全,所以也是不良情绪的易发群体。幼儿的不良情绪是指幼儿对客观事物产生的过激的、持续的情感体验和与之相应的行为。其主要包括两种情绪体现形式:一、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它是指幼儿产生的消极情绪过于持久,幼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身心会受到较大伤害;二、过激性的情绪体验,它是指心理体验过分强烈,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阈限,常伴随过激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适时的解决幼儿不良情绪的问题,将能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幼儿常伴有的不良情绪

对幼儿的不良情绪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更明确地辨别幼儿所产生的是哪一方面的不良情绪,以便针对幼儿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的放矢地干预。

(一)抑郁情绪

幼儿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阶段的特点是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由于语言的迅猛发展,幼儿与朋辈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在意他人的感受,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时,若幼儿的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那么幼儿极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幼儿的抑郁情绪通常表现为:睡眠不安、拒绝吃饭、疾病反复、攻击性行为、过度忧虑、说谎、欺骗和哭泣等。

(二)焦虑情绪

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说:“Life without anxiety is the same as life without fear, and is not really needed by us.”。在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这里所探讨的不良情绪中的焦虑情绪主要是指焦虑即焦虑症。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当幼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的事物、老师以及同学都不了解,难免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此时幼儿就会以大吼大闹、发脾气、啼哭不止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幼儿在家时一般都和家长呆在一起,很少与陌生人单独相处。当开始上幼儿园时,幼儿便要面对与家长暂时分离的情况,此时幼儿就会形成“分离焦虑”,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恐惧情绪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的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然而有些幼儿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焦虑和紧张,即恐惧症。幼儿恐惧症的最突出的表现为对不恐惧的事物产生恐惧、对正常的事物产生恐惧、恐惧的时间持续很久。常伴有头晕、盗汗,一些幼儿甚至会尿床或在梦中惊醒。幼儿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知识和自然常识不足、幼儿的自身经历所带来的恐惧、受到他人恐惧的影响而产生恐惧心理、外界环境的忽然变化和恐惧的泛化等。

(四)敌对情绪

有些孩子虽然年纪很小,却常常带着敌对情绪,不管是对其他的小朋友,还是对家里的人,有时总是充满敌意或与人作对。你让他做这件事,他偏偏要去做其他的事,你让他过来,他可能装作没听见,你越说不,他却越坚持。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好。但是有些时候,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情况却未见改善甚至越演越烈。一般来说,当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就会出现抵抗的心理,以此来强行要求家人为其满足需求。此外,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自身行为也会引发幼儿的敌对情绪。

三、幼儿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国内一些学者做过类似研究,运用了大量的调查、访谈和问卷,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来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其来源主要在6个方面,一是父母方面,包括父母离异、争吵、对幼儿期望太高或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二是教师方面,教师批评打骂幼儿、冷落偏心等。三是环境适应,对新环境感觉陌生,无法很快融入。四是同伴关系,跟小朋友不能相处融洽,同伴的嘲笑和欺负。五是作业太多,幼儿不能承受。六是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原因,生病、媒体、尿床等等。[2]为更简单地了解幼儿不良情绪的来源,这里我们将其原因归纳为四类:

(一)幼儿自身因素

一是健康因素。幼儿生病时脾气往往变得暴躁、焦虑、易怒、不能安静,往往生病时幼儿的一系列游戏活动都会被终止,平时喜欢吃的东西也因此不吃,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因此沮丧,产生不良情绪。二是幼儿的个性。根据幼儿的特征,将性格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容易型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容易接受不熟悉的人或事物。困难型对新刺激畏缩,难以接受新的变化。迟缓型对新事物的反应缓慢,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对新刺激慢慢产生兴趣。[3]幼儿在面对同样的挫折和困难时,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三是幼儿的依恋被打破,缺乏安全感。当幼儿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或面对不熟悉的事物、周围没有熟悉的人陪伴时,便会产生不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幼儿一般胆小、害怕分离、不容易接近他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最后幼儿的压力太大也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幼儿辅导班兴趣班就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父母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抱着“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为幼儿报了大量的兴趣班,这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幼儿的承受能力。白天幼儿因与父母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还没有化解,晚上又被催着去上各种兴趣班,长期下来,情绪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便变成了压力,幼儿的不良情绪随时都会爆发。

(二)幼儿家庭因素

家庭可以说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幼儿的不良情绪与家庭有着很大的联系。首先父母的反应方式是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简单来说,反应方式就是指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如何做出反应。Eisenberg 和 Fabes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父母对幼儿情绪反应方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鼓励表达情绪(encourage expression of emotion)、情感关注反应(emotion-focused reactions)、问题关注反应(problem-focused reactions)、惩罚反应(punitive responses)、忽略反应(minimizing responses)和忧伤反应(parental distress reactions)。[4]其中惩罚反应、忽略反应和忧伤反应是父母对幼儿情绪不支持的表现。在幼儿需要父母情感支持的时候,父母却没有给予期望中的反应是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幼儿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如“专制型”父母,他们对幼儿高标准严要求,限制幼儿的自由发展,常常唤起幼儿的敌对情绪。“溺爱型”父母在独生子女中多见,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中宝,无条件满足幼儿一切要求,一旦幼儿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不良情绪。“忽视型”父母,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此教养方式下幼儿极易冷漠孤僻。[5]家庭气氛的渲染也增加了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概率。离异家庭的幼儿相对于双亲家庭的幼儿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分开居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长期驻外,家庭成员遭遇不幸而离世等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之中让幼儿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感受到过重的情绪负担。

(三)幼儿园方面

幼儿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是除开父母陪伴最多的,教师的自身行为、教学方式、与幼儿相处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一是教师自身的不良情绪。教师承担着来自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压力,不免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情绪。若教师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与幼儿的相处中,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每个幼儿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些幼儿性格比较胆小孤僻,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他们,他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三是师幼互动。教师和幼儿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只有在与幼儿的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幼儿。有些幼儿由于适应的能力很强,很快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但有些幼儿因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若再加上教师不及时的交流沟通,就会让幼儿产生孤僻、不合群、自伤等不良情绪。四是教师的个性品质。黑尔将教师分为了烦躁型、胆怯型和整合型。[6]烦躁型的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缺乏耐心,缺乏对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和对幼儿的调控。而胆怯型教师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自己反而战战兢兢、担心焦虑。幼儿在与这两种类型的教师的互动交往中,都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四)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幼儿的发展受多层次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中的外系统即幼儿所处的社会对幼儿发展所起的影响不可估量。[7]这种影响一是来源于社会媒体。有研究指出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幼儿会产生沮丧、悲哀等不良情绪。[8]这是因为幼儿正处一个爱模仿、学习的阶段,主观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很差,其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区分事物是真是假的地步,所以往往他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暴力不良行为,会给幼儿塑造出这个世界都是敌对的不安全的,以致于幼儿也会衍生出敌对情绪。第二是来源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不良行为及暴力事件的发生也很频繁。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由于幼儿的社会经验缺乏,哪怕很小的事件在他们心理也会留下阴影,从而促发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最后社会文化对于幼儿不良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各国社会上比较认可的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奇 6 种。[9]这些基本情绪在新生儿的面部随着月龄的增长都会慢慢的显现,在幼儿的常识中认为感到快乐的时候就会微笑,悲伤的时候便会哭泣。但是一些国家的特殊文化,例如在韩国,女生被要求要掩盖自己的情绪,就算很开心或者极度悲伤也不能表现出来。于是,幼儿的经验积累便和社会文化的要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产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

四、解决幼儿不良情绪问题的路径探寻

通过对幼儿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的剖析,我们获知了幼儿不良情绪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将从源头上阻断和改善影响幼儿不良情绪产生的因素,解决幼儿不良情绪问题,共筑“健康中国”之梦。

(一)提高对幼儿情绪情感及其表现特点的认知能力

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接触的主要人群,家长和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对幼儿情绪状况的认知能力,科学判断出幼儿的情绪状态。如:幼儿经常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幼儿的情绪行为反应是否真实地反应其内心的想法;不开心时是否会向家人抱怨发脾气等。在此可用的方法有很多:1.自由描述。在与单个幼儿或一群幼儿相处时,家长或教师可以对所观察到的幼儿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境、表现形式等进行书面记录。在此要注意尽可能的不要引起幼儿的注意。2.预编码类。家长和教师可以对幼儿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编码,用列表格的方式罗列出来,当幼儿出现此不良情绪时对其进行记录。3.追踪描述。家长和教师可以就一个幼儿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其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体验。这种方法会让我们了解幼儿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便于更好的分析幼儿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干预。4.饼图和直方图描述,在预编码的前提下对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种类、次数进行统计,制作成饼图或者直方图,针对出现最多的情绪进行有效的干预。只有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情绪做出了正确判断和详细的记录,才有利于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

再者,家长和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幼儿感知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开展以情绪主题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情绪教育活动,有的情绪主题绘本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向幼儿传达情绪管理的概念。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情绪管理的绘本,结合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让幼儿换位思考绘本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在发展了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移情能力。[10]另外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可以选择提高幼儿情绪认知的图片、卡片、绘本进行投放。在区角游戏的创设中也可以增加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游戏,让幼儿通过询问开导其他幼儿情绪问题的方式来增强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在环境创设上可将常见的基本情绪制作为墙上贴画,潜移默化的增加幼儿认知自己情绪的能力。

(二)帮助幼儿学会合理的宣泄和控制情绪

一般而言,幼儿对自己情绪的宣泄和控制的能力比较差,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不良情绪进行充分的宣泄、控制和表达,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运动锻炼法。运动不仅对幼儿起到强壮筋骨、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自身免疫力的作用,而且还能调整人的内分泌系统,使之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进而调节人体的情绪,减弱或消除困扰着人们的焦虑、紧张或者忧郁的情绪。可以多给幼儿安排玩水、打球、游戏、唱歌、跳舞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在运动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注意转移法。幼儿活泼好动,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较短,因此当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调节情绪。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既可以避免幼儿钻牛角尖带来更大的苦恼,又节省人力物力且生效迅速。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幼儿离开受到挫折的地方,因为挫折情境能唤起幼儿很多不良的回忆,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会助长消极的情绪,容易使幼儿陷入到不良情绪中。

宣泄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遭到挫折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一定要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宣泄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如:让幼儿想哭就哭。哭既是人的痛苦的外在流露,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让幼儿学会倾诉。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幼儿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如果他能用语言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能更加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幼儿借外物宣泄,当幼儿遇到一些让自己生气愤怒的事,在愤怒难忍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一些替代物,如击打皮球、沙袋、枕头等。[11]

成功日记法。快乐的事情是幼儿最容易记住的事情,对幼儿生活有着重大意义,是最有效的刺激方法。因此当幼儿感到不愉快时,尽量让幼儿回忆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回忆自己的快乐感受等。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帮助幼儿记录快乐,制作“快乐图书”或者刻录“快乐光盘”,供幼儿翻阅、查看、与同伴共同分享,帮助孩子排除不良情绪。

(三)“渐入式”和“淡出式”的家园合作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对幼教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和调整,其中也包括家长工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解决幼儿不良情绪的问题,不仅讲究幼儿园和家庭的分工,更强调二者的合作。对于幼儿老师来说,使用“渐入式”策略,积极与家长沟通,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渐渐和谐的融入幼儿家庭形成的环境和活动中。而对于家长来说,使用“淡出式”策略,在老师渐入的前提下慢慢退出幼儿的视野,达到角色的互换。[12]“渐入式”与“淡出式”家园合作的方式在无形之间让老师走入幼儿的心灵,增强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与依恋。让家长慢慢淡出幼儿的视线,减少幼儿焦虑等不良情绪。

“渐入式”策略和“淡出式”策略的作用机制在于无时间差的替代作用。不管是“渐入”时还是“淡出”时,幼儿的安全需要、安全平衡都是没有被打破的,所以这样的作法能够减少幼儿对于陌生人的适应时间,减轻幼儿因此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这种“渐入式”和“淡出式”的策略还可以用在很多家园活动中。例如关于开设家长开放日的方法上,在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家长开放日的时间设置可以更加的灵活、次数相对多一些。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允许家长尽可能悄悄的进入幼儿园,避免幼儿见到家长情绪泛滥,也给予老师更多时间渐渐进入幼儿的生活。而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一段时间后便可减少家长开放日的次数,让家长能够更好的退出幼儿的视野。在家庭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观念发生冲突时,也可以使用“渐入式”和“淡出式”的策略,避免教育观念和方法冲突给幼儿带来的不良情绪。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前已经适应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即便这种方法和观念是错误的,当幼儿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应积极跟家长进行沟通,并使用“渐进式”策略,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慢慢将正确教育观念和方法运用在幼儿身上。而家长则使用“淡出式”策略,渐渐改变自身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最终与幼儿园教育达成共识。

(四)适当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幼儿很多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幼儿的各种需要没有得到及时的、适当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如果是合理的也是家长和教师力所能及的,就应该给予满足。若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幼儿正常的生理需要,我们应该及时满足;经常给予幼儿鼓励表扬和关注让他时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想方设法的为幼儿创造集体活动、学习的机会,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感受到归属感;尊重幼儿的选择不强求幼儿按照家长教师的意愿发展;给予幼儿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得到自我实现。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还应该适当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最重要的不是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13]对于能够满足幼儿的事情,要告诉幼儿延迟的理由,在达成目标后及时满足幼儿并给予表扬。对于不能满足孩子的事情不能对幼儿有所欺瞒,在安抚幼儿的情绪的同时给出不能满足幼儿需要的理由。当幼儿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时,即便是家长与老师因工作或其他事情暂时忽视了幼儿的需要,也不会引起幼儿的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