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方式优化认知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问题分析
2018-04-03王志光
王志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225200)
一、实物演示型导入
实物演示型导入,即基于实物,简略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构建形成一个整体,用于演示特定情境,这类导入方式,对于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来说较为有效.比如在学习到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与直观图有关内容时,教师使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把杯子、小球、粉笔盒等依一定方位摆好,用布覆盖其上,通过观察了解自不同方向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所产生的不一样结果.教师提出请三位同学站在各自的位置,在撤去盖布之后,分别观察桌子上所摆放的是什么?其中同学一回答为“杯子、小球”;同学二回答为“小球、粉笔盒”;同学三回答为“杯子、粉笔盒”.教师提出启示性问题:缘何三名同学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先进行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三名同学的答案都不错,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视角各异,因而所观察到的结果自然有所区别.从这样的小实验出发,自然过渡到本次课的主要内容:简单组合体三视图.我们认为,利用实物演示的办法,可以把学生带入更加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之处出发,形成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这对于与生活相关联,同时又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学内容特别适应.
二、多媒体展示型导入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的实用性很强,现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且展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魅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性较强的、理解难度偏大的教学内容而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加以展示,会产生具体形象的效果,如果再有恰当的音乐、动画相配合,则可对学生多重感官充分调动,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当讲解到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与直观图有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这样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宋代诗人苏轼的名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借此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对庐山进行观察的?学生回答:横、侧、远、近、高、低,几种不同的视角.教师由此引出本次课的核心数学知识.这种勇于跨越学科固有界限的做法,将学生引入到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得到同步发展.
三、语言描述型导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直接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内,这样的导入方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在课堂时间紧凑、教学内容量大的时候适用性较强.比如在学习到“间接证明”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把《世说新语》之中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大家明确直接证明、间接证明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教师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讲述清楚之后,使学生明确:尝过李子之后,了解李子是苦的,这是直接证明,而若是利用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的办法,在推理后得到矛盾的结果,证明假设是错误的,此种证明方式则为间接证明.总的说来,高中时期利用语言描述型导入,教师操作便捷度较高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效应,保证情境的生动与鲜明,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四、问题设置型导入
问题设置型导入,可以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等,在进行新课引入环节中,按照教学内容的区别,构建形成相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主动进入到求知境界,此种类型的导入方式,适用于新旧知识连续性较强、课堂时间较充裕,以及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很快获得答案等几种情况.比如下面的例子,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接触了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知识,那么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解三角形.教师提问:窗外左侧楼顶的红旗和右侧楼顶的避雷针,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提问:这里是一条非常宽阔的河流,我们在这岸观察对岸的两棵树,怎么在不过河的情况下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学生依然不能很快给出答案.教师继续提问:山顶上有一座高30米的塔,大家如何在山脚下用这个已知条件测量这座山的高度?在提出连续几个看似互不关联的问题之后,同学们已经隐隐感觉到,这些问题可能有共同的解决方法,因此顺其自然地带着疑问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境界中来.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既富于形象生动特点,又直接关系教材内容的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到导入方式的恰当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素质以及课堂形式的区别,以恰如其分的新课导入形式逐步渗透数学知识与思维方法,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到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明确导入的地位,以及其为课堂主体服务的功能,从而使整堂课的结构完整、过程自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