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应用性课程建设中的探索*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2018-04-03武艳萍
武艳萍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寻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因其思辨性、理论性最强,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基本原理多,大多数学生感觉其抽象晦涩、枯燥,加上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课堂教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尤其与学生的互动不足,较为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而大大降低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为此,努力探索“原理”课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原理”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探索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原理”课中的运用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效应,较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在得到提高。
一、 “原理”课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共同互助探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合作”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两种形式。师生合作,是教师讲和学生研讨相结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回答问题和参与其他教学活动。生生合作,是在课内外学习和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助研究问题,共同完成学习和活动任务。“探究”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定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主题,分发给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共同思考分析,寻求答案,得出结论,或完成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分享学习成果,再让其他同学提问、点评,最后教师总结[2]。“原理”课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完成学习和活动任务,自己收集材料、分析资料、寻找答案,在讨论、演讲、辩论、创作、表演、体验、问卷调查、社会实践、写调研报告和小论文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大胆假设和怀疑,引出和论证相关理论,把有关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答案,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探究问题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要去做、去体验,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能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历来都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效的标尺。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单调、呆板、枯燥无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规律,仅仅是给学生灌输那些现成的结论,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效果普遍不佳。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中也指出:“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要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由“说教式”转变为让学生参与互动和合作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讲故事说哲理、读书报告、创作、表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对分易、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互动和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和形象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原理”课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目标,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践训练任务,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等教学手段。
第一,讨论。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小组内部和班级间讨论、交流、对话、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一种互动合作式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必须精心设计讨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精选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真理与价值”时,可讨论波义耳定律错了吗、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袁隆平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坚守本色的高尚品格、郭美美事件、从武汉大学的樱花被扯入“国耻”之争看价值评价等,并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自身的价值观;讲“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时,可讨论“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讲“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时,讨论“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等。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大胆求异、展现自我,允许不同意见交锋,在相互讨论、质疑和争辩中、在相互启发和借鉴中形成新思路,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讲评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明辨真理、提高觉悟。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演讲。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理论热点及学生的关注点,精心设计演讲主题,举办专题演讲活动。如演讲主题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我看金融危机”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写出发言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待准备充分后,各组代表上台演讲,最后教师负责总结、归纳讲评和计分。组织专题演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辩论。一场辩论赛,往往就是一堂生动的哲学课。要针对理论热点和同学的疑问去设置辩题,如“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能否统一”“成才需要逆境还是顺境”“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等。辩论采取班级内预赛,班级间决赛的形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写出辩论发言提纲,并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内初赛,选出优秀小组再开展班级间的决赛,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在辩论中,为了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探究理论,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深入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扩展知识、明辨是非。课堂辩论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辩论中思想火花激烈碰撞,在正反双方观点的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通过辩论,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案例。它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和经典哲理小故事,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和故事,归纳总结,寻求答案,解决其中所包含的实际问题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精选符合社会实际、贴近生活、最典型、能直接说明问题并且是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才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用经典案例突出教学重点,用生动的案例突破教学难点,用鲜活的案例解答热点。由于把抽象深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实际、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论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天书”,不再是空洞虚无的内容,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每个案例内容不同,新奇事物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经典名言诵读。许多学生对哲理名言、格言警句很感兴趣,甚至当成座右铭激励自己。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革命领袖等名人的经典哲理名言、格言警句进行朗诵和分析解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加深对哲理的理解;还可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积极看待人生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六,读书报告。课外读书活动可以提升理论素养,使学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思考问题。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好图书和好文章,提供参考书目,特别是经典原著,让学生阅读,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并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七,时政大家说。让学生精选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热点问题,分析解读其发生的背景、形成的原因、重要意义以及蕴含的政治理论,引导学生点评时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体验。体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和提供适当的情景,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在亲身实践中加深情感、深化认识,切实体验与感悟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相关素质能力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体验的欲望,寓教于乐,可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原理”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创作型体验。创作型体验是让学生通过创作、场景模拟、角色真实扮演、情景追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去研究教学内容,参透理论精髓,在实际操作和真实演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创作型体验包括:文学绘画作品创作、哲理简报创作、表演、摄影、动漫设计、才艺展示、课件制作等具体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由分组,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哲理剧、哲理诗、哲理漫画。小组同学自编自演道德小品、人生AB剧、哲理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正确的价值观,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对人生成长的指导意义,升华思想境界。还可举办改革开放摄影展、家乡的变化摄影展、随手拍等,让学生拍摄或搜集图片资料,通过今夕对比,更加理解和拥护党的政策。创作型体验模式,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是影像视频欣赏型体验。在播放影像视频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体验和思考,看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享心得体会。如讲“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播放《辉煌中国》;讲“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播放《百年科技回眸》《大国重器》;讲“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时,播放《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在观看影视中获得虚拟性生活体验,在美的欣赏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九,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化为学生的共识,有利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精心拟定适合的参考题目,如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参观外资企业等。学生小组自主选择小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学校附近、市内近郊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或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访谈并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论,写出调研报告或小论文,将研究成果做成PPT并在课堂展示分享交流。在对社会的调研中,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了解社情民意,聚焦社会时事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第十,移动互联网。这主要指在教学手段上,要以手机和网络为平台,形成跨越时空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开放式课堂,实现教学资源课内外共享。要积极利用对分易、学习通和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足的学习辅助工具与网络教学反馈和互动环节,如在线讨论、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习导航、专业知识检索等。学生可利用手机或电脑合作学习、在线学习,可查询、提问、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可以答疑辅导,加强了师生互动,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和全方位的指导,远远超出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给予的指导和帮助,适应开放教育和辅助学习的需要。网络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和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加强“原理”应用性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组合作探究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