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下肢骨折预防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2018-04-03张淑荣孙志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张淑荣,孙志敏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夏村镇卫生院,山东威海 264500

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能致残,严重情况可能致死。静脉血栓可后遗皮炎、下肢水肿、色素沉着、继发性静脉曲张及郁滞性溃疡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该次研究将医院于2015年2月—2016年9月接收并给予手术治疗处理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对其静脉血栓情形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接收并给予手术治疗处理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医院依据相关标准确诊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62~86岁,平均年龄为(72.55±3.22)岁,交通事故骨折30例,高空坠伤10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16例,髋部骨折1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63~84 岁,平均年龄为(70.49±2.77)岁,交通事故骨折27例,高空坠伤13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7例,髋部骨折12例。对比患者年龄、性别、患病原因、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以往最常应用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患者下肢状况。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包含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肢体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及用药护理。向患者宣传下肢静脉血栓病理知识,包含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及预防手段,增强患者的预防意识,使之积极配合治疗;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合理规划患者的饮食,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确保饮食富含高蛋白、粗纤维、低脂,必须保证患者每天水分的摄入量,至少2 L[2]。确保患者排便顺畅,排便过于用力会致使腹压升高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回流受阻[3]。吸烟患者需要戒烟,以防尼古丁对血管收缩造成刺激。护理人员在术后必须密切注意患者下肢症状的变化情况,包含肿胀情况及皮肤温度。为了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需要适当将患者肢体抬高。患者从麻醉中恢复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主要为收缩运动及伸展运动,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从而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患者在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下肢症状评分。下肢症状包含疼痛、肿胀、皮肤温度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就该次实验结果来看,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情形患者2例,占比为5.0%,即观察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情形患者11例,占比为27.5%,即对照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5%。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下降趋势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下肢症状评分对比

就该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评分平均为 (1.13±0.46)分,肿胀症状评分平均为(1.13±0.76)分,皮肤温度症状评分平均为(1.03±0.36)分;对照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评分平均为(2.34±1.03)分,肿胀症状评分平均为(2.46±0.73)分,皮肤温度症状评分平均为(2.32±0.65)分。由此可见,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肿胀、皮肤温度等下肢症状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包含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4]。单一因素不可能引发静脉血栓,通常是两个及以上因素联合作用。在下肢骨折手术中一般选用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条件下静脉扩张及静脉流速均减缓,肌肉因此麻痹而暂时失去收缩功能,术后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从而致使静脉血流滞缓,引发静脉血栓。静脉壁的损伤主要包含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及感染性损伤。静脉血栓在临床上主要表征为肿胀、下肢疼痛及浅表静脉扩张[5]。静脉血栓同样可以引起并发症,如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该次研究选取医院接收并给予手术治疗处理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以往最常应用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模式。研究发现,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情形患者2例,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情形患者11例,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下降趋势显著。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肿胀、皮肤温度等下肢症状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针对性的预防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模式开展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情况的发生,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樊琴.老年下肢骨折预防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5,5(28):240-241.

[2]袁立,袁红,卜彩霞,等.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预防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1):131-132.

[3]孙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3(27):393-394.

[4]王佳.预防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16,3(9):184-185.

[5]李晓峰.中老年骨折患者应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下旬刊):1581.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