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35”模式下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科基地专业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3)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建设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下文称“校外基地”),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尤为需要,它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下文称“小教全科专业”)是安徽省乡村教育扶持计划专业,我校是承接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之一,在与地方政府积极联系、认真考量农村小学师资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尝试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定向式培养新机制,并讨论提出了小教全科专业人才培养的“335”模式,即确立“全科培养、全程实践、全面发展”的三全培养思路,达成具有“深厚的专业情意、广博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的三大教育目标,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五种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为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来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2]。鉴于此,建设小教全科专业校外基地,成为这项人才培养工作中当务之急应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建设的目的

建设校外基地应着眼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实践教育环节[3]。“335”培养模式下,校外基地的建设应为小教全科专业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立足就业定向,融实践教学于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以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中心,以加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专业情意为基础,帮助他们认识了解乡村教育教学的特点,努力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仅要能提升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质量,也要能进一步提高校外基地小学的办学水平,实现双方共赢。

2.基地的选择

建立校外基地的核心根本是教育,主体对象是学校小教全科专业的学生,所以要能按照这个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努力提高这个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我校承接培养的小学全科型教师是定向生,他们毕业后要到定向培养的县(区)工作,为当地的乡村教育服务。校外基地的建设要能调动起学校、基地、定向培养的地方政府、学生四方的积极性。据此,思考如下方面,探索校外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2.1 倡导“见习向上”,选择城区优质小学

“335”培养模式下,我们倡导“见习向上”,即选择城区优质小学为小教全科专业为校外的实践教学见习基地,为的是让小教全科专业学生了解优质小学的教育教学状况,更好地去从事乡村小学教育事业,这也表达出我们对校外基地的选择需求。城区优质小学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环境优美,有利于培养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二是师资齐备,即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有利于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开展教学见习的指导活动;三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底打磨厚实,经验相对丰富,有助于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能更多地获得全面专业能力的提升。

2.2 实现“实习向下”,选择城乡农村小学

小教全科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就是乡村小学教师,选择城乡农村小学作为校外基地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小教全科专业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到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在基地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参与进行基地的班级管理、开展课堂教学,让他们熟悉农村小学的各项活动安排及组织,并对基地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给予力所能及的解决,从而能让这个专业的学生在真实的乡村教育环境中全面了解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积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感性经验,夯实他们今后从事乡村教师的各项基本功,逐步锻炼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2.3 联合定向县(区),基地建在岗位上

定向培养的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待他们学业完成后直接进入定向培养县(区)的乡村小学任教。所以,联合定向培养的县(区)的教育部门,将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校外基地建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教育实习与就业一体化。这样建立的基地可用于学生的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由定向各县(区)教育部门统一安排落实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实习的相关事宜。这种将基地建在岗位上,学生能以“自己人”的身份,真正融入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将所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对接,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乡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3.利用与管理

3.1 合作共赢

实现“共赢”,学校与基地双方才能维系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以“双赢”为核心建设校外基地时,要积极考虑到合作双方学校、参与教师及学生等不同利益方向的诉求,努力保障各方在合作中能找到利益共同点,以求共同发展。

3.1.1 校与基地共发展

学校与基地的合力发展是建设校外基地的起点[4]。一方面基地不仅为培养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学校现有优秀的师资,为全科型乡村教师定向的县(区)的基础教育建言献策,为提高当地小学师资能力开展多项培训,为发展当地教育尽显职责。这也是学校的智力成果对社会服务的深刻体现,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

3.1.2 双方教师共成长

学校与基地双方的教师都能获益,是保障基地良性发展最坚实的基础。这里的教师获益主要侧重于给予教师职业发展所需的帮助。比如,我校与基地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课程开发以及自身专业实践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等;而基地学校教师成长的在岗研修同我校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都将促进双方教师的职业成长。

3.1.3 双方学生共进步

基地的建设的落地目标最终还是要看学生获得发展。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小教全科专业学生是实践教学施行者,基地小学生是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受体者,教学实践的内容涉及到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所以,学校在制定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到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更要关注到小学生的成长需要。但由于参与实践的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安排双方学校的老师加以引导,努力获得小教全科专业学生与基地小学生的共同进步。

3.2 资源共享

彼此信任、互惠互利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建立共享,双方在制订协议时,应重内容和实效,认真讨论,有必要可请教育主管部门出面,举行基地挂牌仪式,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度。在基地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学校与基地在小学教育事业上“交集”,实现学校与基地均向对方开放最大程度的资源,同时,继续尝试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创造条件来保障双方合作的持续发展。

3.2.1 共享隐性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情意

所谓隐性教育资源即包含学校与基地校的校园环境、特色文化,以及双方优秀教师的教育魅力都可以对小教全科专业学生以人格的影响、精神的塑造、思维的启迪,更激发他们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和尊敬。隐性教育资源对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深刻且持久。因此,“335”培养模式下,小教全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发现和利用校外基地的隐性教育资源。当然,学校的隐性教育资源中的环境、文化等,也可以为校外基地小学师生参观学习,既可开阔小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3.2.2 共享人力资源,促进专业成长

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予引领和指导,才能培养出知识广博的人才。“335”培养模式下,小教全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基地学校的师资共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外基地小学中拥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教师作为小教全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委员,邀请他们广泛深入参与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吸纳他们对小教全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性建议。二是基地小学的名师、专家、学科带头人等可以聘请承担小教全科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三是基地更多的教师可以担任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与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共同成为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当然,学校可以与基地共享较强的师资力量,根据基地建设的需要,对基地学校教师的开展各种提升培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力促进基地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2.3 共享现实场景,提高专业能力

真实的专业环境对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共享现实场景,对发展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外基地小学能够提供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小教全科专业的见实习学生在基地小学这些鲜活的教学场景、教育问题及案例中进行持续的体验、观察、实践和反思,从中获得最直接的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体验,并无缝对接小学教育教学的课程与实践情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5]当然,学校可以共享小教全科专业学生的现实课堂,为校外基地小学教师听课、学习等提供方便,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小教全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研究的能力。

3.3 制度保障

校外基地的建设最根本的力量是双方教师,所以彼此都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建立起相关制度,努力加强对基地的规范管理和常态管理,推进双方教学条件共享,保障基地有序稳步地运转、持续健康地发展。

3.3.1 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管理机制

制度保障管理。建设小教全科专业校外基地,要按照双方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外基地管理规定》、《教师深入校外基地指导、兼职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落实学校小教全科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基地小学教师双向兼职的制度,才能使实践基地各项的工作稳步开展,有规可依。

3.3.2 明确双方职责,加强常态管理

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学校与基地建立“双主体”合作共管机制,学校根据校外基地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编写《校外基地管理手册》,让学校与基地学校的教师都能明确自己在基地中应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何地做,努力形成“事有人管,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同时,双方应根据制度的规定,以学期为单位,将基地实践的教学任务列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双方人员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实施。

3.4 动态发展

校外基地一旦合作确定,就要加强联系,不能“直到学生去实践,学校之间才往来”,过程性的交流与分享是稳步实现基地建设目标的基础,双方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准确评价是基地运行效率的保障,所以,建设校外基地应当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双方学校要建立信息反馈的制度及时了解基地小学的建设现状,监督、管理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过程,定期召开阶段的工作总结会来总结校外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双方在办学理念上存在差异或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继续完成校外基地建设任务的,可以进行取舍。

【参考文献】

[1]练泓.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J].安顺学院学报,2014(02):36-37.

[2]符淼.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6-98.

[3]王俊东,冀满祥.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63-266.

[4]冯宁.运动康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83-86.

[5]杨秀富.基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利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52-54.

猜你喜欢

全科基地专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