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服务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4-0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术

孙 朝 阳

(安阳师范学院 学科建设办公室,河南 安阳 455000)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制订了“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方案。“双一流”提出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这个目标的提出,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越来越脱离教学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看待人才培养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位置?如何看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又该如何发挥呢?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对全面开展学科建设,实现以一流学科为抓手建设一流高校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价值目标

随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对高校科技创新和以科技创新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以至于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也更多聚焦于学科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现在各种“大学排行榜”的几乎所有关键指标都和学术有关,如重点学科的数量和层级、博士和硕士点数量、科研成果获奖层级和数量、高水平论文数量等,很少涉及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指标,这种导向导致高校和学者更加专注于对学术的追逐而忽视了学科的育人职能,导致大学对人才培养工作逐渐疏离,“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自身,都形成了对大学人才培养职能作用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消解”[1]150。

进入21世纪以来,“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双一流”学科等学科评选和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在这股热潮方面,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是,不断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努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大学过度重视科学研究,唯学术化、去教学化、忽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倾向无疑也是危险的。“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和‘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2]大学绝不能为学科而学科,为科研而科研,脱离了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大学需要改革、“需要重建”,那么首先就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培养具有责任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这也是大学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意义[3]。

作为大学教育的经典力作,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指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纽曼充分强调了大学的教学职能,大学是为传授知识而设,绝非为科学研究而设。他说:“如果大学的目的是科学和哲学发现的探索,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要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如何能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无论是在原则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大学都必须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大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使命与任务也正在于此。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一所大学离不开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对经济社会效益的追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应是凝聚一切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依靠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大学社会效益的最终实现。

所以,任何性质的大学都首先应把人才培养当作自己的根本使命和价值目标,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学科的学术水平,而是学科的教育水平,“本科教育最好地检验了大学的成效”[4]104,忽视人才培养,大学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比如,“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本科课程和教育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在全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5]29。

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承担的三项主要社会职能,而学科正是这三项职能的有效载体,建设一流学科就是要从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出发,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和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以最终实现大学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重视学科建设绝不能忽视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职能

大学学科最初的职能就是为服务人才培养而设立的,只是到了19世纪初,随着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学科才兼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项职能。所以,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是衡量一个学科存在合理与否的主要标准”[6]167。高校学科建设既要关注科学研究以推动学科发展,也要善于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既应该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卓越平台。从根本上说,学科建设实现的是大学职能,绝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二)一流学科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涉及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开发、实验室建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众多专业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建构有赖于学科建设提供专业化、创新性知识的支撑。可以说,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人才有赖于一流学科知识体系的有力支撑。学科建设能有效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为教学工作提供创新型教学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是高校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创新型平台。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科学整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既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7]。

同时,一流学科也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良好环境。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言:“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8]莱文校长所说的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正是学术研究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开展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术研究的受体转为知识获取的主体,为学生具备“两种能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

(三)学科建设依靠人才培养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科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来源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学科建设最关键的要素是学科队伍,一流学科必须有一流队伍提供人才支撑。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前提。只有本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才能为未来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因此,充分利用大学学科建设成果,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学科建设成果的教学型转化,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詹姆斯·杜德斯达指出:“任何杰出的学术机构的基础都是它的本科学院。人们会很好地说明这样的事实,即本科生教育和源于此的学术学科构成了学术的心脏,构成了大学的学术核心,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将决定大学的声望以及大学在专业、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实力。”[9]67-68所以,大学学科建设把服务本科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是完成大学根本使命和任务的需要,更是学科不断获取创新型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学应通过管理理念更新、政策以及制度与体制创新、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等途径不断实现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有机协调与平衡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的整体核心竞争力。”[10]

三、学科建设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学科建设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因为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更加倾向于对学术创新的关注,大学为实现自身价值使命又不断对学科提出人才培养方面的繁重任务。“学科迫使机构向学术性,有时是向研究性的方向发展。机构则迫使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有时还迫使它认识其他学术领域。”[11]37基于此,提出学科建设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合理路径,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一)实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规划的一体化设计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大学建设主要内容和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对大学办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条块分割的弊端,高校管理者应以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规划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需要规划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融合建构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学科建设规划既要重视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建构,不断跟踪学科前沿,追求学科创新,形成学科的特色优势,也要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为本科教学提供学科基础。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也要重视其实践教学能力;既要发挥学科平台对学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二)培养学术与教学的双优型人才

1809年,洪堡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教育理念,他认为:“教授不是给予之人,学生亦非接受之人,两者都是研究者及创造者。教授不是为学生而在这里,学生也非为了教授而在这里,两者都是为了学术而在大学。”时至今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共同信奉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于学术研究,这是大学作为高等学术机构的根本要求,是大学发展尤其是洪堡时代以来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成功积淀,也是大学教师的双重使命。”[12]87

因此,高校既不能像中小学一样是单纯的教育机构,也不能像科研院所一样是单纯的研究机构,更不能像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样是单纯的管理、生产和服务机构,它是兼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就其内涵来讲,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是高校职能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既不能像中小学教师只追求教学水平的提高,那样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学生,也不能像专业研究员一样只追求学术方面的创新,那样就达不到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既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水平教师,也要做学术技术创新的高水平学者。为此,高校必须打通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上科研与教学的疏离状态,彻底改变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重学术、轻教学的现象,鼓励科研与教学两个团队相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研与教学任务,实现教师学术和教学两个价值相统一,使教师能够以创新性思维指导专业教学,以前瞻性研究丰富教学内容,以科教融合实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统一,以创新精神引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使学术创新、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始终能兼容并蓄,拓展学生视野,启迪思维,引导创新,以培养大批有特色、专业化、创新型、技能型社会实用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促进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转化

充分利用学科先进的科研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将重点学科所属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基地;把学科建设所取得的创新型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内容,以学科特色构建专业特色,以学术优势凸显专业优势,以特色研究形成特色课程,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根据重点学科特色优势,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相结合,促进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以学科之所长和社会之所需,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新型专业;以学科相对明显的学术创新性为本科生形成创新型思维和实用性技能提供学术支撑,以专业较为广阔的社会适应性为本科生就业提供新方向。通过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实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兼容互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学术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步实现,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流大学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基础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一流学科建设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教学职能,服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本质属性。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以一流人才培养为己任,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探索学科服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基本内容,是新时期实现大学主要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科建设核心价值的充分体现。

[1]王根顺,刘凯,魏永胜.中国教育年报[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2]龚克.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N].中国科学报,2012-11-07.

[3]眭依凡.论大学的观念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4]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查尔斯·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飞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7]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8]沈祖芸,唐景莉,杨晨光.美国大学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6-07-20.

[9]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丽娟.论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之管理策略[J].江苏高教,2012(2).

[1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2]张焱.诱惑、变革与守望:我国学术场域中的大学教师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