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18-04-03谭璐
谭 璐
(广西科技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这种坚定、踏实与精益求精态度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培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从德国制造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工匠培育过程中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瑞士钟表制造中,可以看到他们三元学习结构下对工匠精神的用心培育;从日本子承父业的培育模式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些不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方式,无一例外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工匠的重视,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而这些品质正是使他们的产品享誉全球的关键所在。
一、工匠精神概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企业需要鼓励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的生产,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为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的名词从政府报告走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来源
工匠精神代表的是工匠们对产品细节的极高要求,以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体验,它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态度。首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注重产品每个部件的细节,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来完善产品质量。其次,耐心、专注与坚持。完美产品的形成是无数个瑕疵去除的过程,这种对极致产品的追求正是耐心与坚持的体现,而通过对产品的专注才体现出工匠的专业与敬业,这种工匠精神目标下所制造出的产品自然成为行业的翘楚,享誉全球。其三,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处事风格。热爱行业,不为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只为单纯地将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当代著名企业家和教育家聂圣哲先生提出的,他用这种“工匠精神”,培育出许多一流木工匠士[1]18。2016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启用“工匠精神”一词,以鼓励企业进行更加精益求精的工艺生产,工匠精神也日渐成为国家产业战略和企业教育培育战略的调整方向。聂圣哲也表示,中国制造的形成与成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手工工艺是自动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从“匠心”到“匠魂”的过渡,使工人从技艺和心态上变得更加纯熟。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
第一,有利于企业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我国很多产品的品质不如德国、瑞士,也不如邻国日本,追根到底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工人对自己的工作不够热爱,对待工作不够细致与专注,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不够极致。因此,从产品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工匠精神有益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社会心态的沉稳平和。现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均过于追求名利,表现出心浮气躁的心态和行事风格,这对于产品品质的打造是非常不利的,缺乏品质灵魂的产品自然难以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认可。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个人,均需要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如今我国比较缺乏的。因此,发展工匠精神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工匠们极致的工艺技巧,同时也是工匠们工作心态、行为方式的完美体系。它对于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均有积极的推崇和学习价值,通过工匠精神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经验及典型代表分析
(一)德国
1.德国制造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培育经验
其一,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双元管理模式。在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过程中,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与成果也被社会所熟知。作为拉动德国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由于与企业广泛对接而被广大德国青少年所推崇。在2016年的数据统计中发现,有65%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以后选择职业教育,而不是传统的高等教育[2]。德国职业教育在与企业对接的双元管理模式中更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技术能力更加全面的人才。这些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在国家法律约束范围内指定教学内容,在企业车间内,学生根据专业技术导师进行实践操作,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车间实际操作有效融合。导师会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在企业领取部分报酬,又很容易通过行业协会的考核,足见双元管理培育模式的有效性。
其二,有效发挥政府介入与引导职能。德国联邦政府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发挥重要职能作用。首先,通过国家法律约束规定教学范围,通过基金管理来为职业教育获取教学资金,使教育院校不必过多的为教育经费担心,而潜心进行技术教学,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制定较为完善、严格的行业制度,通过保障制造质量,来培育和提升工匠精神。德国联邦政府在1907年就开始制定制造行业的标准化与批量化生产、设计、管理制度标准。当前,德国已经有三万多项这类严谨的标准。它们不但成了德国制造业进行产品制造的主要参照制度,而且还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成为其国民性的最重要组成内容,让整个德国社会都重视产品质量和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培育[3]。
2.德国工匠典型代表分析
彼得·冯·西门子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总裁,在一次记者问答会上指出,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与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分不开。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较强的责任意识,成就了今天的累累果实。德国制造的成功正在于,有诸多像西门子一样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的企业,它们秉持工匠精神,追求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
(二)瑞士
1.瑞士钟表产业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培育经验
首先,三方协作的典型学徒培育制度。瑞士钟表产业的工匠精神离不开新教学徒理论的推广与实施,正是由于典型的学徒培育制度才促进了瑞士钟表工匠精神的传承。瑞士新教学徒既接受实业的生活教育,也从事较为高级的技术劳动和管理,学徒的职业选择也与新教伦理密切相关。瑞士新教人群从小被教育,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拥有一技之长,这既是瑞士社会对技术的推崇,也是学徒们期望的学习目标[4]。但瑞士这种学徒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能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主要还是因为其实行了三方协作的运行机制。所谓三方协作具体指,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组织建立的管理委员会以及职业学校等教学合作机构组成的三方,通过各司其职、互相合作来进行协调培育:联邦政府负责确立职业教育方向、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州政府负责监管实施,而行业组织建立的管理委员会以及职业学校等教学合作机构则负责专业理论知识与细化技术的培训,并确保学徒的学习质量。总之,在这种三方协作的机制下,瑞士学徒制展现出了培育学徒的高效性,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严谨的工匠精神的学徒。
其次,三元学习结构的教育模式。瑞士学生的三元学习结构主要是指培训中心、企业培训及职业学校三个方面[5]。培训中心以常见的行业协会为主,致力于对学生实施有价值的投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育,确保学徒拥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企业培训则是学徒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阶段,通过三年的时间,让学徒对各种装置操作有熟练的了解,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到最后独立设计产品;职业学校是提升学徒人文素养的阶段,主要是对学徒内心的塑造和品质的锤炼。整个学徒教育期满后,参加结业考试,并颁发证书。
2.瑞士工匠典型代表分析
瑞士工匠精神的典型是钟表中的陀飞轮技术。1795年,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发明了精巧绝伦的钟表调速装置,从它72个精细零部件的组成中可以看出,这一装置需要大量的手工制作与安装,精细化程度相当高,且大部分部件的重量与羽毛相当。陀飞轮的惊人贡献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使钟表摆脱地球引力的影响,补偿重力对走时精确度造成的损失。这对于钟表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而这也正是瑞士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
(三)日本
1.日本制刀技艺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培育经验
一是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日本的制刀工匠往往藏身于闹市区,其所在的门店也往往具有百年历史。精湛的制刀技巧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制刀门店代代相传,子承父业是主要的技艺传承方式。新工匠往往需要通过数十年的工夫来掌握锻打、淬火、研磨等技术,最后才能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合格刀匠。他们淡泊名利,致力于对制刀技艺攻克,从而实现了技艺的传承。
二是对工作态度的极力推崇。日本人最注重产品的品质,学徒从小就会接受工作态度的教育[6]。从制刀工匠身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在被培训的时候,被重点教导如何心无旁骛地对待每一次制刀过程,即使是在深山里也丝毫不能有任何杂念。这对于日本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也是日本工匠精神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2.日本工匠典型代表分析
作为京都“金高刀具店”的一名打刀工匠,山田佳孝今年44岁,在这间藏于京都闹市,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刀具店工作已有22年。从父亲决定传授其制刀技艺开始,他就在制刀的道路上一直探索钻研,对刀背和刀刃不同材质的原料熔炼锻接技术、对温度的把控都已炉火纯青,特别是在他的作坊里,炉温控制全靠眼睛对色彩的精确判断,这是对一个工匠水平的最大考验。在山田开始学艺的头三年,他只做了敲碎木炭一件事,因为如何将整块的长条木炭均匀地敲打成最适合烧炼的形状,是日本制刀工艺中非常讲究的一件事。而后又花费了10年的功夫掌握了锻打、淬火、研磨等技术,这让他终于成为日本制刀业中的翘楚。
三、德瑞日工匠精神培育比较与启示
(一)德瑞日工匠精神培育比较
1.各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相通之处
首先,德国和瑞士这些欧洲国家对职业教育极为推崇。无论是新教组织,还是培训机构,职业教育都成了其培育工匠的必由之路,即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强化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并以操作技能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成果验收,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锤炼。日本虽然没有通过职业教育来培育其工匠,但是对操作技巧的推崇、对工作态度的认可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所在,专注于工作,时刻保持沉稳、平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其次,政府在各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以及企业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最本质的教育,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比如,德国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师考核,甚至有些比高等教育的老师考核更加严格。政府从职业选择、就业导向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在社会立足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
2.各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异之处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国情,这使得这些国家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存在差异性。首先,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多,瑞士钟表产业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通过学徒制度来呈现,日本则体现为子承父业的家族培育方式。其次,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协同化、规模化,通过德国制造将工匠精神整体呈现出来,工业载体较大,比如大型机械,而瑞士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化、区别化来呈现,工业载体相对较小,比如手表、刀具等。
(二)德瑞日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1.营造“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德瑞日工匠精神培育均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要想营造“崇技尚能”的文化氛围,必须从工匠精神文化源头入手。首先,从市场环境上进行管辖。营造“崇技尚能”的市场文化氛围,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监管制度与执行制度上不断发力并完善,进而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市场文化氛围。其次,从物质条件上提供保障。据相关调查表明,在现阶段,工匠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提升,但也应看到“囊中羞涩”仍是很多一线技术人员的常态和窘态,所以要适度提升工匠人员的薪酬、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或制定激励措施,为工匠精神延承与创新营造发展空间。
2.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职能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与普遍共识,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职能作用。如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对工匠合法权益及知识产权进行保障与维护;采用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型企业或者技术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比如政府允许企业将用于技工教育的费用计入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从而减少企业的纳税额度;强制征收基金的方式,保障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确保职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高标准与高质量等。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的校企协同
在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上,参考瑞士三元学习结构的教育模式,实现职业学校、培训中心及企业培训三者的协调统一,进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三者共同参与探讨及市场调查,制定合理、科学的校企合作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从而建立“能力递进、岗位递进、层级递进”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同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学徒人文精神、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专业讲座,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校企协同。
4.优化企业学徒培育制度,提升企业对产品品质的卓越追求
首先,在企业日常生产中,要加强学徒伦理的推广与实施,使得我国学徒既能接受实业的生活教育,也能从事较为高级的技术劳动和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对产品品质的把控能力。其次,在学徒选定职业后,要加强对其工作态度的教育,重点教导学徒如何心无旁骛地对待每一次工艺制作过程,培养他们淡泊名利、毫无杂念的工匠精神。其三,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及企业组织要协调培育,各司其职,即培训中心确定职业教育方向,职业学校提供人文教育,企业组织则细化技术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徒质量。
[1]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4.
[2]李思洪.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在借鉴摸索中培养大国工匠精神[J].时代教育,2017(18).
[3]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
[4]王雯,王娇娇.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5]陈建.工匠精神成就“瑞士制造”[N].经济日报,2017-01-04.
[6]周菲菲.试论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国起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