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塱头村孝文化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8-04-03纪春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文化

杨 庆,纪春山

(广州市第六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510460)

教育部2014年4月24日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也成了学科教育的依据和旨归。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构成要素。基于对广州市塱头村的考察,发现塱头村的孝文化是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是一个颇具广府特色的古村落。村庄建筑以宗祠和书室为主,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塱头村孝道文化代代传承,有“进士之村,孝道传家”之美誉。族中立家训:“修身、齐家当以孝为先”。“天天拜神,月月祭祖,年年做寿”的特有民俗处处体现孝老敬亲,亘古不变,流传至今。

孝文化是基于伦理道德的优秀文化,这在塱头村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并一直激励后人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塱头村孝文化的解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与此同时,为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培育路径。

一、追溯孝文化的根源

经过书室和宗祠相间的长廊,穿过刻有“居仁由义”“履中蹈和”的门楼,迎面就是传递孝文化的建筑群。孝心石桥、孝心祈福村、百孝广场、新编《二十四孝》故事等,还有路边墙上写的“走孝道,行孝心”,桥的尽头映入眼帘的是大写的“孝”字,无处不是在启迪后昆心怀孝心,传承孝文化。

当获得表层的认知时,会促使学生对孝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理解,追溯孝文化的根源,何来这样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和震慑力。最早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上对“孝”进行解读。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定义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中可知,“孝”是由“老”和“子”共同构成的,即表明通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生命和精神传承形成孝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增广贤文》记载:“百善孝为先。”《三字经》记载:“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孝德高于智德。《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教人始于教孝,做人始于行孝。《礼记·大学》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才能“修其身”呢?《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说:“治身莫大于孝”。因为修身齐家在于孝。按古人的思想,人欲齐家,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行其孝,突出了“孝”在修身齐家中的地位。

在对孝文化的溯源中,深化了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对孝文化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解,初步形成了关于“孝”的感性认识:“孝”是善事父母,在立身行事中处于第一位。一方面,从表层认识上初步积累了关于孝文化的语文学科素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认可,树立文化自信。

二、挖掘孝文化的内涵

在探究孝文化的本源之后,学生会参与到挖掘孝文化内涵的活动之中。根据对孝文化的了解,发现塱头村的孝文化体现在父慈子孝、尊亲敬亲的一系列事迹及宗族家训之中。比如经纬阁门楼“乡古承孝,贤德传家”的对联,“父子两乡贤”的牌匾,乡贤遗训:“用清正教诸子,以和睦训家人”。明代著名官员黄皞的父亲黄彦高对家教十分严格,他教育子女以重孝讲礼为先,其次是勤奋好学、勤俭持家,有远大的胸怀和美好的向往。作为长子,黄皞从小就十分懂事,除了照顾弟弟妹妹,还主动帮父母分忧,行孝悌之义。黄皞也因教子有方,获得“七子五登科”的成就和美誉。黄皞大儿子没有考取功名,但为了辅导弟弟们成长、求学,一直在家操持家业,侍奉父母。子承父德,子承父孝,孝文化在黄氏宗族代代相传。

那么,孝文化是不是仅仅限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层面呢?其实,在孝道盛行的传统社会,孝文化超越了家庭伦理的范围,提倡出孝及忠,忠孝合一,忠孝节义成为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把对父母的孝心用来对待君主,这就是移孝作忠。《大学·章句》记载:“孝者,所以事君也。”《礼记》中载:“事君不忠,非孝也。”这些都是直接把君主作为孝的对象,把忠君作为孝的内容。孔子恪守周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样强化了君臣、父子之间忠与孝的关系。有人将中国孝文化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一)汉代时期的“以孝治天下”;(二)魏晋隋唐时期的孝道实践;(三)宋明时期的系统孝德理论;(四)新文化运动对孝道的反思。虽然不排除在孝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愚忠愚孝,比如战国“养士”社会风气盛行时曾出现过“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但也无法削弱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忠孝合一是塱头村孝文化的一大特色。

塱头村自古以来走通过科举而实现对君主尽忠的道路。塱头村历史上崇尚“耕读传家”,历史上塱头村共有70人高中科举,考取过13名进士,7名举人,50名秀才,塱头村因此又被冠以“进士村”之美誉。林立在塱头村古道上的进士碑记载着这个古村落积极考取功名并功成名就的辉煌历史。留下了“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的美誉及 “科举跃龙门,寒门出贤达”、“芳徵克绍”的勉励。

综上,“孝文化”的本质内涵既包括“孝”,也包括“忠”,忠孝合一。孝既指道德伦理层面上,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躬养之情和仁爱之心,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谦让,也指对君主的尽忠。实际上就是将家庭中的孝德向社会政治领域的延伸,是孝德的延伸。从孝文化的本质内涵进行考究,学生不仅熟悉了塱头村的孝文化,也通晓了中华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理论上,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上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联系课本体悟孝文化

通过对孝文化的根源和本质内涵的认知,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便能更好地体悟孝文化。

在教材中,能体现“孝文化”最典型的两篇课文就是《祭十二郎文》和《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是唐代韩愈写给其侄子十二郎的一篇祭文,情真意切。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感真实的表层上,而不挖掘隐藏在情感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不能体会其所传达出来的孝文化的。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这种兄弟、兄嫂、叔侄之间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人间真情,其实就是孝文化的体现。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不忠。《陈情表》中,李密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大德,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孝文化不仅指父母对子女有生育、养育、教育的恩情外,更指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反哺、赡养之情。李密正是从仁义、赡养的角度,陈述了他尽孝的理由,也符合当时的魏晋时期统治者提出的孝道实践,使他尽孝的愿望得到实现。

学生了解了孝文化本质内涵后,知道孝文化不仅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层面的尽孝,还包括在政治领域延伸的尽忠。而《出师表》则是能很好地了解忠孝合一的课文。诸葛孔明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中,孔明先生的尽忠之心不言而喻,而对君主的尽忠其实也是尽孝,忠孝合一。

从教材中来,通过实践又回到教材中去,使课堂所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将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对孝文化理解更加透彻,进而将教材中的“孝”映照到现实生活中,并付诸行动,礼待父母,善待兄嫂叔侄,为国尽力,培养爱国情怀,用行动传承文化,用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转换,使学生认同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将自身和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形成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孝文化油然而生的敬重,使学生自发地吸收孝文化的精华,既传承文化,又使文化根植内心,将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在带领学生参观并学习塱头村的传统文化前后,在学生中开展过两次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在第一次调查中,95%以上的学生对孝文化认识不全面,并且认为“孝”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孝。而在参观学习结束之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中,90%以上的学生全面认识了孝文化,对孝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将自己塑造成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有了明晰的认知。

在之前的课堂教学及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缺乏感恩之心,认为其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多方面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其提供的,甚至有家长反映有学生回到家不与父母、兄弟姐妹交流,家长也找不到原因,甚是苦恼。另外,也许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渥,导致有些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上进心,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而言,这其实就是孝文化的缺失。带领学生考察塱头村忠孝合一的孝文化,让孝文化深入学生的骨髓。孝文化强化了“感恩”教育,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礼待父母、师长等,谦让兄弟姐妹、同学等,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对读书更加自信,越发奋发图强,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孜孜以求。

同时,学生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周围群体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后,会逐渐形成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意识,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达到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孝文化衍生的健康的文化意义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奠定健康的情感基础和心理保障,同时也提供了文化支撑。

五、结语

塱头村的孝文化内蕴丰厚,讲求孝,也讲求孝向忠的延伸,忠孝合一。尊重、理解并传承孝文化是对先贤的尊重,也是永葆孝文化恒久的精神力量屹立不倒的保障。塱头村孝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从追溯孝文化的根源、挖掘孝文化的本质内涵、联系课本体悟孝文化、塑造健全的人格四个层面更好地传承文化,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亲身实践及人文精神上提升了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部分,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谁远谁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