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为视角
2018-04-03李德富
李德富,廖 益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2.韶关学院 院长办公室,广东 韶关 512005)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往常的问题,大学生思想状态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从“供给侧”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内容、方式、受众、环境等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这为当前和今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事关人才的成长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应抓住关键,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用什么方法来培养人,就是要把握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规律来因时因事施教;抓住为谁培养人才能凝聚办学主旨,知晓高校教育的最终归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引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致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国家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不容松懈,必须直面矛盾,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抓紧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高度重视供给侧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自然需求,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导向,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有效的教育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 “供给侧改革”思维。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灌输的,要更加充分了解受众的特点,关注受众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有营养”的东西 提供给受教 育者[2]。
二、现状与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端存在失衡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曾经有时一味地强调灌输,方法内容单一,因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主体需求,从而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也曾经非常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而过于迎合学生,从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作用和话语权,同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与学生需求偏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政治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自上而下行政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单一,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者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整齐划一的教学格局与现代学生的多元需求存在隔阂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整齐划一,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沟通融合,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尚未建立;内容讲究理性化的知识点传授,忽视讲授过程中的情感渗透,以情化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与现代大学生的关切契合度不高;讲授方式呆板,很少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不高。
(二)德育智育“两张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薄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德育智育“两张皮”的现象[3],内部资源整合不够,专业教师与专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缺乏沟通,对学生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力量薄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年龄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考核机制不健全,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更有甚者,少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己不真学、不真信马克思主义,生活中更是信鬼神不信马列,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说服力,教育效果差。
(四)受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开放的网络化时代接触很多知识,同时新情况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仍停留在理论研究与课堂灌输上,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不够,对学生思想特点关注不够,没有针对90后、00后的个性鲜明、独立性强、崇尚自由、不想被约束等特点,有目的地运用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成果整合载体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三、思路与对策: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为视角,提高教育效果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时代元素,有必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入手,探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与路径。
(一)从供给主体来看:树立多元主体融合育人理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树立多元主体融合育人理念,增强供给主体的粘合性。实践表明,同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容易让学生产生感官疲劳,效果呈锐减态势,换个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说同样问题更能让学生接受,效果呈平行状,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影响具有更强的粘合性,教育效果更明显,容易产生共鸣。为此,在加强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放松的同时,引导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单位、后勤服务部门等共同参与,甚至将与之相关的社会团体、社会名流、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等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供给系统,努力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格局。
教育者首先必须先受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当好学生的航标,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协调能力。只有自身的思想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导之以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总体是好的,也值得信任,但受社会转型与各种思潮冲击的影响,也有少数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足,且比较年轻,人生阅历少,知识面窄,方法简单,思想政治教育软弱无力。为此,要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等不断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积极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用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言传身教,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从供给内容来看:注重理论灌输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因人施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内容的质量
注重理论灌输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灌输的,代表阶级意志的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理论不会自发地产生于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当中,而要达到良好的内化效果,还要注重理论灌输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既要体现内容的科学性与博大精深,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建立综合立体的供给内容体系。同时也要结合社会热点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通过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工,让学生既能汲取理论的营养,又能感同身受地受到教育,真正做到理论、理想、价值、信念、文化的有效供给,从而达到塑造高尚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
彰显目标价值的针对性,因人施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内容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包括教育对象、时间地点、受教育者的状况差异等实施不同内容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实效,凸现目标价值。教育内容本身具有层次差异化,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教育,比如文科类和理工类,大一、大四不同年级,认知与接受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实施同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要主动划分或预设不同层次,甚至要与专业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重心加以区分。教育内容也具有时代特征,教育内容需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应紧紧围绕不同时期与不同形势下大学生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可选择性,即教育者如何从众多的内容中选择学生最需要、最实际、最接地气,同时又最能触及学生灵魂的内容进行教育,这是我们必须关注且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三)从供给方式来看:探究最优教育形式与方法,运用全媒体时代赋能,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讲究供给方式方法,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教育形式和方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一要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又发挥社会、家庭、家长、教师的教育合力,注重师生、校际、社会、家庭多向的交流与互动。二要既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又通过传统文化阵地和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三要体现对等互动、民主和谐的作风,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四要切忌“堵、卡、压”,提倡“疏、导、育”,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越堵越输”的境况,形成“愈疏愈畅”的良性循环。五要把握好契机,利用重大节日、突发事件和典型案例进行及时性教育、别开生面教育,通过优化供给方式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效果。
运用全媒体时代赋能,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对于高校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精准供给。运用全媒体时代赋能,探索多种形式网络交互手段的有效应用,形成互联网+模式下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制作专题微讲座视频、开发手机App、创建微信公众号,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展到网络,再从网络回归到实践,使学生的智能手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全媒体时代赋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社团与课堂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碎片化相结合,形成无处不思想政治教育的 “三全育人”新格局。
(四)从供给受众来看:研究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针对性
契合学生思想特点,对标施教增强活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供给受众即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人与人的思想千差万别,个体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弄清自己的教育对象,尊重教育对象,做到“目中有人,对标施教”。现代大学生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其信息量和信息源与教育者大体相当,也就是说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差别,但知识背后的研判、分析、鉴别以及内化思考却会有比较大的差异。目前而言,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存在着信仰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责任诚信淡薄、团结奋斗精神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契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针对不同思想领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大量信息背后提炼营养成份,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针对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多样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维系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对平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2]而现在又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于关注需求侧主体性,一味迎合学生,花拳绣脚多了,却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备的引领和影响,同样无法达到教育效果。所以一定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针对性,既能够关注学生、围绕学生、贴近学生,又注重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化的目标引领,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受众不会感到突兀和不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五)从供给环境来看:形成多元联动响应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同频共振
建立多元联动响应机制,优化供给环境。建立良好的供给环境,就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回响机制,在施教过程中不断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和引导。建立有效的组织和人才供给机制,确保师资能力、数量和质量。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控教育的时机与效果,以作出优化调整。建立监督实施制度,做到有布置、有监控、有考核、有效果,确保实施教育的有效性。建立考核和退出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奖惩清晰的保障机制。建立环境育人机制,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体现育人主题和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建立地方文化软实力感召育人机制,共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名人楷模教育基地等,挖掘区域优势的地方文化、大学精神,通过参观学习以耳濡目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效果。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机制。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主渠道、关键抓手作用。可以考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划分为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公选素养课程,分别厘定课标、内容、功能和定位,分类进行重点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的师资条件、课时数量、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建设,打好育人效果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由“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味”,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想政治教育担子”,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目的是让所有专业的课堂教学,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向而行、融合育人。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载体,注重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所有课程中蕴含育人价值和立德树人导向。唯有如此,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作用,又挖潜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融汇贯通,才能实现从专人思想政治教育向全员共同教育的华丽转身,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知识层次高、认识能力强、个性特点鲜明的大学生群体,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不仅需要有“供给侧”思维,还要树立“供给侧”与“需求端”平衡的工作理念,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平衡互动,进而有效驱动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人格塑造,内化个体行为准则,实现人生价值,助力学生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