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航天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正面效应与路径选择

2018-04-03周琳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航天校园文化

周琳娜 戴 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变革时期,伴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同时,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不断拓展需要人们遵循新的交往方式与社交规范。社会现代化发展促进公共意识的提升,公共意识的完善体现了社会发展现代化的程度[1]。然而诸多如高铁霸座、毁坏文物古迹等不文明现象依然频频出现,这些不文明现象影射出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公共意识缺失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彻底告别“大锅饭”时代,个体意识的快速觉醒代替了整体意识,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愈加关注个人的利益诉求,私利大于公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以和谐为主旋律中的刺耳音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绊脚石。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中充满生机富有朝气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公大于私的价值取向是当务之急和现实之需;大学生作为全体公民公共意识的风向标,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将形成全社会关注公共生活领域规范化建设,营造提升公民公共意识氛围,这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提升中国大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

(一)公共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公共领域,公共主体意识指大学生明确自己在校园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具有积极认识校园公共生活准则,自觉履行校园公共生活规范,主动制止他人破坏校园公共生活行为的责任与义务。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对公共意识能够做到基本了解,但在履行公共领域规范和制止他人破坏公共生活行为方面却不尽人意。大学生践踏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将食物带入干净整洁的教室,食堂窗口前的插队以及图书馆中的专人专座,这些校园内不文明现象仍屡见不鲜,暴露出大学生在客观遵守上存在公共主体意识差,漠视公共领域规范,缺乏行动自觉的问题。此外,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淡薄还体现在公共责任的缺失,虽主观存在公共意识,对于损坏公共资源和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持有反对态度,但是因为“没人管我也不管”的随大流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和必要去主动制止破坏行为。例如校园内常见的公共场合吸烟,多数大学生表示反感,只有极少数会上前说服和制止吸烟者。

(二)公共价值观念弱化

公共价值观就是处在公共领域的社会共同体成员个体利益服从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进入大学校园,要具备“公益”大于“私益”的底线意识,即在不侵犯他人权益及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近几年,“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特别是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在大学校园中,本应服务全校师生的共享单车却因个人的一己私欲被故意撕下用于开锁的二维码,将单车上锁使共享单车成为专人专车,更有甚者单纯以毁坏共享单车为乐。以点代面,充分地体现出大学生底线意识不足,公共价值观念弱化的现状。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公共意识的概念停留在相对模糊的程度,在自觉遵守校园公共领域规范和履行自己在校园公共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认识不够全面,行动力不足;在校园公共领域中做出的行为和决定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公共意识滑坡的严峻形势,急需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去教化、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而航天精神是我国建设航天事业过程中历经产生、发展、升华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与精神源泉,对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起着推动作用;其体现了航天人以国为重,前仆后继,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而牺牲奉献的精神内涵,是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主要抓手。

二、航天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正面效应

(一)以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为国担当的爱国情怀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将公共意识上升到国家伦理层面,认为公共意识的首要含义就是爱国心,其次是社会伦理层面的公共心、公益心。大学生公共领域主体在校园却不限于校园,网络同样是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公共领域,复杂的网络环境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动摇了共产主义远大信念,产生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怀疑,失去了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违反公共规范呈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这也是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航天领域作为顶尖科学技术的代表,背后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年底,国家初步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工业制造水平低下、人才和物质资源匮乏、国际上西方国家实行技术封锁,这些不利条件决定了我国发展航天道路必定是坎坷的。然中国航天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为己任,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创造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通过航天精神培养为国担当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大学生补充信仰之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富强、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2]致力于祖国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提升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大学生自身加强公共意识的意愿。

(二)以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公大于私的集体意识

公共心、公益心实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3]这也契合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说明个体是不能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单独存在的,个体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只能在社会与国家中实现。但是,全球化程度加深,西方国家竭力将资本主义文化灌输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我国大学生同样受到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出现集体意识弱化,崇尚个人主义,缺少基本社会公德心的问题,其中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大学生在面临个体与集体利益的选择时优先考虑私利。伟大的实践孕育出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充分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航天事业是一项宏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跨领域的各部门团结合作、大力协同;航天科技的发达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中国航天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有国才有家作为精神支柱,舍弃自己的家庭一头扎进茫茫沙漠。正是具有这种公大于私的集体意识,中国航天人才能完成自主研发道路上每一次攻坚克难,可以说,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散发着 “集体主义”智慧的光芒,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因此,以航天精神中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培养公大于私的集体意识,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公共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以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牺牲奉献的敬业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一论述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贪图享乐之风也存在于我国社会,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毕业生啃老、女大学生裸贷等事件的报道揭示出大学生好逸恶劳、一味索取不知奉献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大学生遵守公共领域规范的积极性。上文提到,公共领域的底线是在不侵犯他人权益及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其最高层次的表现为超越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奉献。中国人从来没有停下探索宇宙的脚步,而每一次“险峰”的登攀都需要中国航天人付出汗水与热血,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正是因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牺牲奉献的敬业精神,使得中国航天事业步入世界前列。由此,以航天事业中的光辉事迹与英雄楷模感染、教育大学生,使其深刻理解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地维护他人权益与公共利益。

三、航天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台阶,大学阶段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入社会前,应着力培养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和正确的公共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公共生活中合格一员。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显得尤为重要。航天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对航天精神的讲解缺乏独立性,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章节进行系统地论述和分析,或是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子而一笔带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应以航天精神为切入点,把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融入教学内容中去,使大学生深度掌握公共意识的概念,明确公共领域的规范。

(二)将航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公共意识培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精神、文明风貌的侧写,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群体文化氛围。积极的校园文化似绵绵细雨,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对提升个人素质,塑造个人情操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育人作用。为营造良好的公共意识培育氛围,高校应将航天精神与践行航天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航天精神为主题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公共意识培育的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认知和增强公共意识。

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动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航天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且形式手段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航天角、航天科技节、航天教育月活动、我的航天梦演讲、航天知识竞赛,利用好每年4月24日—我国的“航天日”,举办航天主题晚会,邀请航天领域楷模作报告等。坚持把“担当、创新、求实、协同、奉献”的航天精神内核渗透进去,使大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同时吸收内化航天精神。

(三)将航天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实现公共意识多元化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调的理论灌输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听觉疲劳,认为航天精神教育就是讲道理,缺少实效性、对航天精神的学习不仅要做到内化于心,还要做到外化于行。航天精神源于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公共意识源于公共领域,公共规范源于公共生活,充分说明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领悟航天精神真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也更具说服力。高校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如走进社区当一名义工、关爱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做航空航天展览馆的志愿者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航天精神为国担当、牺牲奉献的公利大于私利的价值观。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激发大学生对航天精神学习的动力,从内心培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加强公共意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私利与公利相冲突的情况时,将公利放置首位。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航天校园文化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助力航天事业 实现飞天梦想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