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范化网络新词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改进策略
2018-04-03谢晶
谢 晶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一、非规范化的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是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词语,是传统语言在网络行为上的外延和异化。网络虚拟空间助长了非规范化网络新词的传播与蔓延,对网络用语的各种评论声此起彼伏,在学生群体中更是激起了一层层涟漪,非规范化网络新词所具有的特征将其本质暴露无遗。
(一)构词不规范
如今网络新词五花八门,有符号式的,如“(∩_∩)”表示笑脸,现代版的“象形文字”;有谐音式的,如“520”表示我爱你;也有汉语拼音的缩写,如“MM”表示美媚;也有英文的缩写,如“GF”表示女朋友等,这些不规范的构词给传统汉语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冲击,不断加快现代词语的更新速度,但人们似乎丝毫不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更对这些不具常态的词语情有独钟。
(二)词不达意
许多网络新词对词义的理解与规范词语大相径庭,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如“美女”,在规范词语意义上指美丽漂亮的女子,但如今却演变为“霉女”,即倒霉的女子,或者是宅到发霉的女子;“讨厌”原意为不喜欢,甚至厌恶,但如今却流行其反义用法,表达的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这些词语的不当用法给学龄儿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此时的儿童生活经验较少,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因而比较容易曲解词语的正确表达,模棱两可地识记这些简单词汇,给儿童语言学习造成了潜在的困扰。
(三)模棱两可
为了能提高网络交流的效率,网友们都喜欢减少形式上的铺垫,直奔主题,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尚且可行,但转换到现实生活中,似乎会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让人产生误解。“醉了”是使用频繁的网络用语,其主要用意为表达网友的一种无奈情绪,可它的原本用法却是表达喝酒后的一种身体状态。这类网络用语将本义与网友赋予的流行意义交融一体,使学龄儿童陷入了对词语理解模棱两可的境况中,不利于儿童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若没有适当的华丽词藻进行准确地描述与铺垫,学习者将会缺少对优美语言的感受能力。
(四)粗俗、品位低
网络相比于现实生活,更加开放自由,如今很多网友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大放厥词,丝毫不受到道德与良心的束缚。此外,各类不堪入目的言论充斥在网络信息环境里,如“T MD”(他妈的)之类随处可见,人们想从法律或者技术手段层面对这些用词进行干预与制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人们持续地纵容网络语言的粗俗化蔓延发展,却会将这股不良风气逐渐由虚拟世界转移并渗透于实际生活中,无形地挑战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并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未知的危害,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二、非规范化网络新词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非规范化网络新词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语言词汇的理解,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一)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聊天和交友)的热衷。同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对其上网不闻不问,这样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1]学生通过各类网络功能的使用,渐渐掌握了一定量的非规范化网络新词,虽然网络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途径,但良莠不齐的网络语言中暗藏着弱化学生道德意识的因素,这正是非规范化网络新词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属于未成型阶段,大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风靡学生群体,再次引起社会群体关于游戏玩家低龄化的担忧,此外有报导曾指出在该游戏中学生玩家会因为没有出色发挥而受到队友频繁的网络语言嘲讽和谩骂,甚至出现13岁男孩因玩该游戏被骂跳楼轻生。
(二)不利于学生塑造一定的文化底蕴
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五花八门的信息四处泛滥,多种信息垃圾会侵蚀腐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使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多元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并产生冲突,致使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改变,一方面拓展了视野,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忱有所下降的局面。一项针对某校中学生的调查表明,92.86%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每天都上网的学生占比40.48%。而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发现,较大比例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青少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在受到信息垃圾的冲击下,不断接受来自网络的思想挑战,由于缺乏较强自制力与辨识力,往往成为网络垃圾信息的俘虏,为学生塑造一定的文化底蕴带来了困扰。
(三)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青少年可塑性较强,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网络语言的种种表现形式未加规范,出于好奇和有趣,往往会诱使大批学生争相模仿,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大面积的清扫工作,势必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2]而模仿是学生主要的习得方式,大量网络新词的盛行会使得学生们依葫芦画瓢,不拘小节地错误使用词汇,这助长了他们浮躁散漫的心理和对语言生造、篡改的不良习惯。一项调查表明,经常使用网络词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错别字,对于生僻字常会因为网络词语的简单惯性,读半边、记半边,或是用简单同音字替换。由于网络新词较为通俗易懂,而传统语言文化讲究文采与押韵,例如古诗词、文言文等都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把握全文,而这对习惯了使用网络新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恶情绪也是情理之中了。
(四)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网络词语构词简练,不注重语法以及规范用法,语言句式更是简单、松散,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网络词语的环境中,会使学生在书写作文时形成较为直白粗俗,缺少优美辞藻使用的写作特点,不利于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许多中小学的语文老师表示,学生在写作文时容易受到网络词语的影响,常常用非规范化语言代替现代汉语词语,造成文章语句贫乏无味的局面,例如学生常常用“赞”一字简要表达“很好,很不错”,但如果用“赞”的同义表达成语“拍案叫绝”“美不胜收”“无与伦比”等会使得写作更加生动化。此外,有些网络新词是以符号的形式表达特定含义,局限于书面表达,并不利于人们口口相传,因而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对学生使用非规范化网络新词的改进策略
网络新词所反映的问题对学龄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储备军,后起之秀必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对待网络新词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忘初心。而对于中小学生过度地使用网络新词,应该积极地进行改进。
(一)学生
1.养成科学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正确使用通用词汇,积极学习传统语言,细细品味诗词歌赋的美妙之处,并不断拓展自身词语储备量,对于网络新词不盲目跟风也不从众,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文明。坚持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吸取那些富有生命活力的、对社会和民族文化大有裨益的语言,自动屏蔽那些不文明的语言。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美词佳句,并规范词语用法,灵活变换网络新词的正规表达。
2.利用网络新词发展自身创造性思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到言语和从言语到思维的连续往复运动,思维不仅用言语来表达,而且是通过言语才开始产生并存在的。”[3]由此可知,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会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媒介,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学生可通过网络新词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巧妙地利用常规外的网络新词转化为打破思维定势的媒介,由此触类旁通,将现代词语以规范化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即当学生遇到网络新词时,先了解新词的流行意义,再追根溯源,追寻网络新词对应的规范化表达词汇,借助新词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自身语言规范表达基础上增添亮点。
(二)教师
1.积极引导。“我们的现代词语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在传统成语方面,它最基本的特征包含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精致独到的结构形式,深刻巧妙的意义蕴涵和精心铸造的审美意象,这正是网络新词所不具备的本质属性。”[4]因而学校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规范用词的美感与灵气,甄别网络用词,巧妙利用积极意义的新词激发学生对现代词语学习的欲望,并将不恰当网络新词的负面效应告知学生,并让学生感知规范词语不可动摇的语言地位。
2.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量,与时俱进,拓展教育视野,掌握网络新词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出现的网络新词,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以敏锐的教育嗅觉感知网络新词中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并借助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界的后起之秀,紧跟时代潮流,培养自身语言时尚感,并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当发现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新词的使用或不恰当表达时,应及早进行引导并纠正。
3.净化网络环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为全体教师展开“网络信息知识”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的网络管理知识,学习承担网络警察的工作,鼓励学生从我做起,并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新词的传播与蔓延。教师也可通过信息技术课或校本课程向学生开展“网络新词”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辨网络用语中的良莠,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教师还可在学校论坛中宣传规范用语的积极意义,并监管学校网站下学生的网络用语,积极倡导规范用词,驱除具有潜在危害的网络新词,以为学生创设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为己任。
(三)家长
1.积极配合。家长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帮助孩子辨认网络新词。家长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可以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言传身教,从而让孩子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还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养成看书、画画等兴趣,或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适宜的社会活动或公益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能使孩子的心情得到调节,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适时向孩子普及传统语言类文明词汇,使孩子的思维得到深化拓展。
2.注重使用规范化词语。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而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因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用语习惯,避免使用粗俗、非规范的网络用语,努力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语言环境,并通过环境的陶冶,使孩子养成规范用语的好习惯。
[1]丁家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J].成才之路,2011,(36):2-2.
[2]王显槐.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调适[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20-123.
[3]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付晓丹.试论四字格的翻译美学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3,(1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