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设“拓展素质必修课”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国际关系学院为例

2018-04-03董瑞卿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必修课学分本科生

董瑞卿

(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北京 10009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7年教育部第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文件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关系学院突出“学生实践活动丰富”的传统和“外语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开设“拓展素质必修课”,在实践运行中不断地优化完善。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素质必修课”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拓展素质必修课”形成过程

“拓展素质必修课”是国际关系学院在多年来广泛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各类竞赛、2011年实行的国际化教学改革以及2012年推出学术科研支持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2012级本科教学计划开始,学校正式设置一类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重大外事活动、参与完成科研课题等取得符合规定的成绩记入相应学分的新型课程。这是对传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突破,是实现实践育人与教书育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颁发文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

为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规范有序进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学校先后出台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及奖励暂行办法》《国际关系学院起点杯学生科研竞赛实施办法》《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校园生活与课外活动管理规定》《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拓展素质学分认定试行办法》《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规定》等制度。学校的支持推动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国际关系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把学生实践活动放到与理论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职能部门及各院系主办、承办,或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并不断完善多种形式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学生参与过北京亚运会、世界妇女大会、申办奥运会、迎接香港、澳门回归、APEC第三次高官会等重大外事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出色的专业水平、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奋发的精神风貌,获得主办单位表彰和赞扬。学生参加过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竞赛,如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华语辩论锦标赛、全国英语、法语演讲比赛、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外交礼仪大赛、北京人文知识竞赛等也屡创佳绩,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此外,学校每年还举办丰富的竞赛活动,如新生国际知识竞赛、外交之星风采大赛、日语书法比赛、日语演讲大赛、新生语音语调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管理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凝练成为国际关系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四)学制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1年,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学校实行三学制改革,开办有特色的国际化夏季小学期。小学期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到国外的教学方式,感受到多元文化的氛围,有效强化了学生英语能力。为鼓励学生修读国际化课程,学校出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小学期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修完成2个学分的小学期课程,并将此项学分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小学期为学生提供优质国外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为学生国(境)外游学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学校又适时出台了“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出国(境)学分管理认定办法”,鼓励学生出国(境)修读课程,取得成绩可转换为我校培养方案学分记入成绩单中。以上举措,强化了学校“外语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五)出台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创新

到2012年,为加强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校出台了两项措施“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支持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倡导本科生需提早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为引导和鼓励学生做科研,学校制定详细的科研活动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指导学生做科研,学校选派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学生科研评审小组,举办学术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研究参考方向和题目,带领学生去国内其他高校调研、观摩学习等。

(六)形成“拓展素质必修课”模式

国际关系学院以“2012版本科生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全年教学工作的重点,提出了“用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发挥学校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的新的教学计划”,即《国际关系学院关于修订2012级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学校认真总结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加以拓展和改进,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成绩,纳入必修课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机制运行的软、硬件条件以及各项规定,于2015年7月形成了适合校情的“国际关系学院拓展素质学分认定试行办法”。“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拓展素质必修课”的认定范围及其学分要求。由此,拓展素质必修课改革模式基本形成。

二、“拓展素质必修课”的实施过程

为了把“拓展素质必修课”的改革落到实处,使其真正能成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长效机制,国际关系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作为“拓展素质必修课”的实施过程。

(一)制定拓展素质学分认定与成绩评定标准

“国际关系学院拓展素质学分认定与成绩评定标准”,对“拓展素质必修课”的学分认定标准和成绩管理进行了规定,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拓展素质必修课认定的范围,降低了学分认定的条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更浓的兴趣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制定了“国际关系学院认定的本科生学科竞赛、体美比赛和科研项目名单”,为学生获取“拓展素质必修课”学分提供了途径。

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规范和完善了教学制度。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如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都采取了制定专门的实践教育计划、学术科研计划等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算相应学分的做法,“必修课的强制性”+“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实践者,真正达到把“拓展素质课”建为“必修课”的初衷。

(二)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经费管理办法

国际关系学院制定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从政策、管理体制和经费上支持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并对学生在刊物公开发表学术性文章或经权威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予以奖励。

为了使学生参加科研能够取得实效,学校强化过程管理,实行校和院系两级管理,成立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领导小组、校内(外)专家组和工作组和院系管理小组,形成学校领导协调、教务处或科研处统筹、院系落实、导师指导的管理体系。对项目采取从立项评审、项目研究、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变更、项目延期等过程进行管理,对有问题项目及时调整,对不能达标的项目,严格实行终止。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平均每年参与各类科研的学生达1600多人,占全校符合申报资格学生92%以上。由于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5-6月份,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故不列为申报范围。

(三)采取导师制并吸收本科生担任科研助理

国际关系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据此办法,每年选聘具有副高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每名导师指导2-3名本科生,负责学生德育、人生、学习及科研活动的指导,除此之外,作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有益补充,学校鼓励学生担任教师课题组科研助理,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共同研究。每个课题组可吸收不超过10名的学生参加,学生在完成课题研究后,按有关办法记相应的学分和成绩,并按相关政策给予每名学生不超过3000元的劳务费,极大吸引了学生参与导师研究工作的热情。

(四)制定夏季学期管理和出国学分认定办法

国际关系学院制定了“夏季学期管理办法(试行)”和“学生出国(境)学分管理认定办法”,学生既可以选择本校国际化小学期课程也可以去国外游学,完成国际化课程可获得相应学分。在办法出台后的6年时间里,全校约有30%的本科生走出校门,出国游学修读国外课程。此外,由学校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欧洲游学团、美国游学团,游学归来后,学校分别给予《欧洲政治文化概况》和《美国政治文化概论》的课程认定并记入成绩单。

(五)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活动拓宽视野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际、国内竞赛活动,使得学生在课余生活能够获得更广阔的专业视野锻炼更精湛的学术技能。国际关系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竞赛活动,每年都组织近百支参赛小组参与国际、国内大学生竞赛活动,每次参赛前,学校均安排教师赛前指导、带队参赛,学生参赛获奖,经相关部门审核并评定成绩后记入学生成绩单。

(六)定期举办校级竞赛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学校通过定期举办校级竞赛,有效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完成了知识的“第三次内化”。如法律系每年通过法制宣传周活动,宣传国家安全法制、开展法律咨询和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学术活动,不断深化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国际政治系通过举办新生国际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实际经历来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效果明显。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实践活动特色,不仅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更为学生实践、创新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三、开设“拓展素质必修课”取得初步成效

(一)95%以上的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学校通过对参与各类学术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北京市实培计划(主要包括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教师科研课题人员情况的数据调查表明,自2012年设立“国际关系学院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以来,先后立项近800项,参与学生超过3000人次,基本达到每名在校生均独立主持或参与一项学生科研课题。此外,截至2016年8月,我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顺利完成四期,获准立项180项,项目优秀率21.1%,合格率为69.4%,淘汰率9.5%,呈良好态势分布。项目覆盖52%的在校生和60%的教师。调查中,95%的同学认为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项目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关系学院创建的“拓展素质必修课”,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素质必修课”自实施以来,一大批本科生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以研究课题为核心,以自主研究学习和导师指导为主要方式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造操作能力,经过系统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初步达到了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提升。

(三)素质拓展活动与国际交流成效显著

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和国际交流活动在数量和成效两方面都很显著。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在校生中95%以上的学生参与过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65%的

学生计划出国深造或曾经短期出国游学,如优秀毕业生海外研学旅行、赴欧美精品课程夏令营、国际学科专业竞赛等,法语专业赴法交流学习的本科生比例近50%,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蓬勃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通过科研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有的同学认为国外学习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面对问题有了更开阔的思维;还有的同学认为,学科竞赛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教授历经10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发生在课堂外”。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也指出,“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训练和游学活动并没有增加学习负担,形成过重的压力,反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实施“拓展素质必修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自由”指学习自主,“全面”指提升学生各种能力。学习自主与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主动实践。国际关系学院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建立起的拓展素质必修课,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放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扬传统、凝练特色,在拓展素质必修课运行中,结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

[1]陆亚文.基于实训创业平台的“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1(6).

[2]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高燕.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7(5).

[4]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5]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6]邢运民.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7]石坚,杨悦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实践,电子商务,2010(4).

[8]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必修课学分本科生
鲸宝宝的必修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在挫败中成长”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