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
——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10000号工学结合项目为例
2018-04-03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16
王 姝(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16)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或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行业或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一定可转移性以及普遍适用性且其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主导作用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2]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但“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探讨该专业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克服各类困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通信企业前端服务与管理人才为培养方向。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从2015年9月开始与杭州电信10000号开展了“工学结合”项目。该专业的学制为三年,第一年主要是素质类、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开始与电信10000号的工学结合项目,由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开始在实训基地真实接话,半工半读,考核也参照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标准。第三年为实习时间,学生可以选择留在电信工作,也可以拿着企业的推荐信去其他企业就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工学后,也反映确实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得更实用,但学生也担心日后若不从事10000号的工作,甚至不在通信行业就业,是否会对他们的职业前途产生影响。
要打消学生的担心,需要探讨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融入到“工学结合”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已与杭州电信10000号共同组织了14级、15级、16级学生的工学结合。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表示工作得心应手,学习能力强,容易适应工作的人占比达59.6%,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工学结合”并没有给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带来益处。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什么原因导致“工学结合”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未起到预期效果呢?
(一) 对“工学结合”内涵理解的不足导致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缺失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公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但学校和企业对于工学结合内涵的科学认知和理解上存在争议。学校需要进一步全面科学地认识“工学结合”的内涵,特别是对于老师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老师既要承担学生的授课任务,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在企业的管理,精力有限,也反映在授课中不能很好地贯彻“工学结合”理念。而企业方则不把“工学结合”看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而是当作了一个劳动力,利用“工学结合”来获取利益。
(二) “工学结合”项目过于局限、单调影响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电信10000号的“工学结合”项目为例,“工学”仅仅开展了前台的接话业务,对于其他岗位,例如外线、后台、质检等没有涉足。所以学生无法体验到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于是就过于局限和单调。这种局限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一个固定的岗位,学到的职业技能必然固定和有限。多元化的岗位,才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业务和操作,才能使得职业核心能力多元化延伸。
(三) “工学结合”中“工”占比较大,影响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为例,为了规范“工学结合”,通常会对学生按照企业的规则进行排班,当然也会考虑学生的需求,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排班的时间必然与传统学校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从规范管理的角度讲,学生要遵守班务,而且成绩也会与班务挂钩,请假、调休等都需要按照学校和企业的流程严格执行。这必然也会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有意在校外兼职,或者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确实也会带来时间上的约束。
(四) 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无法在“工学”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有些学生由于个性、自身素质等原因,不适合专业的“工学”项目,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消极的逆反心理。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学生进行正常的“工学结合”项目,也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学习,长此以往,更加不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另一方面是对“工学”补贴的不满。“工学结合”因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性实训,因此会对学生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学生往往会把此与该行业中员工的工资相比较,觉得自己所得的补贴远远比不上普通员工的工资,因此也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长此以往更加使得学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追求和自我完善。
(五) 课堂教学难以与实际工学相结合,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电信服务礼仪、电信渠道管理、客户沟通技巧、客户关系管理、电信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然而课程与实践脱节,在实际的工学中,能运用到上述理论课程的知识较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此外,对于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以及培养的理论课程基本未涉及到,造成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内涵模糊,甚至不知。
(六) 企业、校方开展“工学”追求目标不一致,导致学生的学习得不到保障
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体现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企业是一种以追求市场效益与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体现的是功利性,当然,对企业来说这也无可厚非。可见,校企双方在追求目标中还是会有矛盾的。因此,在“工学结合”项目中,会存在学生休息时间不足,授课时间过少等问题,这也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三、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所起的积极作用
虽然“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弊端,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对“工学”带来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是表示肯定的,这也正是众多学校开展“工学”项目的初衷。
(一) 学生更加善于人际交往
欢快愉悦的人际交往,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工学结合”项目,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从中受益,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回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为了目的如何达成有效地沟通。
(二) 学生团队意识增强
很多学生没有团队意识,但大多数学生到了工学实训岗位上,因为学习氛围的变化,往往会培养起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感。这种团队协作精神,恰恰是工作中非常需要的,有助于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
(三) 学生职业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本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展现,不仅仅表现在通信行业上。有些同学选择了其他行业,例如企业行政前台、后台等,前台的同学善于接待外来客户,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针对性地为其解惑,提供用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后台的同学能高效地了解用户所需,结合自己熟练的业务知识,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处理投诉及时有效,获得客户赞誉。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在工学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工作经验。
(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
在工学实践中学习理论和操作,很多同学能简化操作,优化效率,创新受理办法。而创新能力正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促使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虽然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他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很大的进步,这些可能是在单纯的课堂教育无法学习到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一) 设计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内容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对于能从企业实践获取的知识可以从原先的教学内容中剔除,更多地放入有利于学生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保障学生今后的就业。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确定本门课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每门课程的项目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变更了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学生今后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
(二) 确定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基本流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以“工学结合”为契机,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设计项目化的教学基本流程,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三) 确定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 校企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工学结合”的顺利推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都离不开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专业团队由企业方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承担。双方都需要进一步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的师资队伍要进行严格培训后方能上岗,而且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担任授课,这更需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水平。
“校企教学团队”的合作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实行全方位、全过程、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 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中教学目标一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应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推进“工学结合”建设,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模式。对学校来说,当然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而对企业来说,也应有长远的考虑,学生在企业的工学结合实训中身心愉悦,职业素质得到提升,更有利于企业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长远发展。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电信10000号共同投资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在校内,排课就具备了灵活性,真正实现了半工半读。这对工学结合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 制定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职业标准、职业核心能力等;多元评价主体,如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4]
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无法用试题衡量,只能借助企业用人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过程中能力变化和完成项目的质量作为判断依据,而这就使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成为一个选择。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必将越来越多地在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高职院校来说,若想以“工学”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认清自己角色的定位和作用。校方,作为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要明确好“工学”,如何“工”、如何“学”;教师,作为引导者、监督者,全程参与其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播外,更重要是做到引导学生在“工学”中,提高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学生,是执行者也是受益者,必须认识“工学”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带来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