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在创作中的审美取向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民间美术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民间的艺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这就好比生长在山野的小花,在众多民间艺术的熏陶下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并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整个文化系统中,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民间美术的出现是把农业耕种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容作为基石,其中对物体的看法和生活中的原始形态直接影响着审美素养的形成,当然,这也存在着人类在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难看出,在审美素养方面,我国的民间美术就是对最初的混合性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产的一种物质形式的文化体现。可以这么说,存在于我国民间的美术既经历了一个“人化”的过程,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化人”的阶段。在我国,人们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审美眼光,而这些正是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的民间美术在审美上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属性,我们才能更好理解其的审美内涵。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一)“神话说”

首先,我们可以追溯到“美术”形成的初期,对此的深入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当时的审美眼光。当然,面对如何产生当时的审美眼光和行为这一问题时,美术界的知名人士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源于模仿,有的认为源于表现,也有人认为是源于劳动,甚至有人认为是源于迷信巫术等等。而这些观点,我们在初期的美术活动中不难找出与之对应的影子。所以说,众多因素相互支撑形成了美术的雏形。在当今社会,在人们的平日生活,节日庆典,甚至是祭祀活动中,我们依然能轻松找寻到民间美术的身影。由此可以,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跟民间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对大量现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落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生活的闭塞,信息传达的不通畅,以至于人们只有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崇拜之情。在我们国家,在一些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神化”的表达方式,来帮助自己实现心中所想。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门神”,“财神爷”等等。民间美术的产生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从人们常见的民俗活动中来,而又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和自我价值。

(二)“巫术说”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有“艺术源于巫术”的说法,这是艺术领域里,最流行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最早的美术和巫术活动二者之间的关联促成了这一观点的诞生。翻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观点最早出现是由英国人泰勒书写的《原始文化》这本书中。这此书中,提到实用性是艺术的根基,早在原始人时期出现的艺术,是具备很强的实用性的。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些保留下来的洞穴壁画所表达的内容了。在洞穴壁画中,在现代人眼中看上去很漂亮的动物,而在当时,仅仅只是巫术活动的表达,跟“美”毫无关联。例如,在洞穴壁画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就是那些伤痕累累的动物形象,有的被刺中,有的被击伤,这些都印证了“艺术源于巫术”这一观点。因此,认识巫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原始艺术,尤其是在如何产生原始美术方面。同样,在现如今,我国关中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带有巫术性质的作品形象依然流传。这也有力的证实了“艺术源于巫术”这一观点。

(三)“生活说”

“美”源于生活实践,从而造就了与之相应“审美眼光”。从“美”表达的内容而言,审美眼光是对所见到的对象的一种表达,能够从中直接反映所见对象和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而从“美”展示的形式而言,审美眼光,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地生活劳作而练就的。在翻阅大量的有关原始艺术的资料后,我们很容易的就发现生产劳动是最早的审美眼光形成的根基。当然,最早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实用性。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审美眼光也随之日益丰富,从而也有了提高和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关中地区民间美术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其后来的发展中,去找寻其独特的审美眼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此,人们不再恐惧自然,“人”化的美术形象逐渐取代了“神”化的作品内容。在当今,我们国家的关中地区,大量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众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比如,在脸谱中,我们看到了秦琼;在剪纸中我们看到了包文正等等,同时,在版画和刺绣中,我们还能找到男耕女织图,春牛图等等赞美劳动的作品。所有的艺术家创作的最终理想就是能过创作相应的审美价值。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审美价值。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人们的审美眼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但是总体而言,真善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人生目标,都是人类所向往的。审美眼光的高低必然决定了美术作品的优劣。能够流传久远的美术作品,大多都是传达了正能量,突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显示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的审美追求。而单单研究在关中地区的民间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神”化形象的作品占统治地位,发展到“人”物形象占主导地位,创作者的审美取向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作品题材日益丰富起来,而且审美眼光也更加通俗易懂。

民间美术就现实和理想结合体。它完美的将现实事物和美好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了实用性和审美眼光的相统一原则。在一个美术作品创造过程中,创作者首先要想到的是其实用价值,其次才是欣赏价值。也就是说,把作品能否满足生活需要放在创作的第一步,再来考虑它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说,民间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总是跟现实生活中的实用物品相关联,从而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美术创作。因此,民间美术最突出特点就是实用性。

另外一种观点是劳动学说,这种学派认为,民间美术是原始人们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很多新的劳动工具经过劳动实践,而变得更加方便顺手。正是依赖于这种实用性原则,创作才慢慢发展到对审美眼光的探索上来。作品从最初的物质享受发展到后来的视觉享受,是一个对美的探究过程,从而使美术作品发展到现如今,完美的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统一。在众多的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中,在关中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最突出特点还是实用性和“巫术”。它所展示的审美眼光大多包含了平安,美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等等。作品的内容也日益体现了人们深层次,高水平的思想。在颜色的选取和造型的设置上,创作者更注重展示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的创作功底。

二、我国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

(一)以味为起源

在我国史上,农业社会所拥有的形态框架构成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石,同时它也促进了民间美术的形成和进步。在最初的时间,大家认为“美”跟味觉有关,比如,我们可以从《说文解字》中看到,许慎笔下的“美”即“甘也”,这一说法很好地证实了“味美”就是美的起源。在我国,人们对“味美”的初期认识是根据平时的劳动生活中某一类物体或者事件的感想,而引发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正是由于很好地保留和发扬了此类审美意识的最初意义,在审美观点上,我国的民间美术为当时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很宝贵的资料支持。在民间美术的这条艺术长河中,对现实生活的不断探索,对符合人们心意的生命意义的时刻关注,从而引发了众多美好夙愿,例如“如意”、“吉祥”、“如意”等等。

(二)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其中最长的阶段就是农业社会时期。在此期间,人们吃饭完全依靠大自然,也就是所说的“靠天吃饭”。正因为如此,由此产生的所谓的“天灾人祸”,“善恶美丑”等等始终在潜移默化的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人们之所以愿意加入到社会活动中来,其主要原因是为了让自己的需求得以满足。顺应这种需求,“吉祥”“如意”等等美好的词汇所表达的审美角度也被人们所接纳。因此而产生的众多要求和愿望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民间美术所需素材的基石。在审美眼光上,它促使民间美术将重心放在了人们日常实践上来,从而为民间美术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符合人们实际需求为根源的民间美术,自身具有明显的功利特点。所以说测量民间美术在审美方面的基本准则就是依靠人们的实际需求。我们都知道,每当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找出新的精神寄托,通过精神寄托来推进人们的追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价值体现。

面状要素中轴线的提取类似山脊线,存在较多种算法,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距离变换的中轴线生成,通过距离变换图得到骨架像元,跟踪距离变换图中的“山脊线”获得线宽为1或2的条状点集,这些点的轨迹即为中心轴线;第二类则是在不影响原栅格影像拓扑连通性的基础上,按对称原则逐一删除影像边缘点像元,最后生成中轴线。本文主要在第二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细化算法以获取中轴线。

三、我国民间美术审美取向的展现

在我国,民间美术对“美”的追求源于对“吉祥”“如意”的需求和对生命的期望。民间艺术家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也是基于此种形式。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中,“趋利避害”成就了民间美术在审美方面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观念追求中,民间艺术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民间美术的创作形式表达出来,把美好夙愿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层面从民间美术中得以满足。完善的框架,顺畅的构图,五彩斑斓的色彩,都是民间美术在审美方面的意义体现。

(一)从造型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取向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美术的形成基于我国的悠久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稳固的审美思想。在表达形态上,民间美术存在精神上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在创作过程中,自我的心灵感受和固有的形象观念得以强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到审美思想的意义所在,第一,受经典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人们一致认为人和自然是高度统一的。过分强调将二者统一起来,从而忽略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这种创作理念把个人感受转化为物体进行理念表达,从而打破循规蹈矩的创作理念。举个例子,自然界中的事物,像莲子,花生等等常常被民间美术认为是多子多孙的体现,而松树,白鹤则是福寿的表达。当然这些现实中的物体都跟日常的工作生活有个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在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赋予其相关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众多的物体本身的属性慢慢退出了民间美术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将其转化为一种特定的,大家都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而被人们接纳。第二,太极阴阳学说也存在于民间美术的审美理念中。它是创作观念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理念,“求大求全”是其在民间美术创作表达中的体现。通俗的讲,不喜欢追求单一的造型,它更注重完美的,动静互动,阴阳结合的创作造型。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趋利避害,自我保全等等思想需求被淋漓尽致的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得以表达。在美学中,它完美的注解了和谐统一的创作境界。举个例子,我们所熟知的“门神”、“泥人”等等,他们不仅头大眼大,还有硕大的身体,这是人们眼中的吉祥,吉利;而人们口中的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等偶数的表达则代表了美好的生活,幸福的日子。以上这些具体创作造型都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我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

(二)从设色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取向

在我国,大自然中的物体形象的表达与民间美术在颜色的设定和选择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颜色的选择跟实物的内在特性有关,这促使民间美术创作中的物体形象跟色彩选择保持步调一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指代。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在色彩表达上,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势是摆脱了颜色自身,而形成了新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在色彩选定方面,,民间美术最初仅仅是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被人们赋予含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一种审美表达。所以说,从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不难读取到含有大量的社会资讯。仅仅就民间美术的色彩设置而言,它自身含有特定的语言含义和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追溯到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早已根据当时的生活生产,从大自然中,找到了与之相关的五种色彩即:黑色,白色,黄色,青色和赤色。在他们眼中,黑色就是不好的寓意,晦气的代表,白色则表达了开启新的生活,黄色等同于晃,青色则意味着生命,还有赤色则表达了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表达方式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将其当做是约定俗成的指代。而在色彩的运用表达中,色彩就是心中形象的表达,更容易直观的表达人们的逻辑思维。正因为如此,在顺应原始的色彩寓意的同时,民间美术在色彩的选择上十分考究,特别注重颜色本身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感受。人们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审美观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民间美术的色彩选择。所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欢快的,审美观念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民民间美术的创作中,色彩鲜艳,感情强烈是主要的创作风格,因为鲜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往往更能引起共鸣。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美术色彩不仅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还能够体现出秩序特征,当然这些因为时代的发展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从材料层面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取向

众所周知,这种从实际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民间美术,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过程带有深深的生活气息。在材料的选择上,那些能达到人们意识需求的民间美术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加注重实际生活的实用性。虽然说可供人们选择的实际材料很多,但经过实际操作,经过优胜劣败,人们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美术创作形式。所以那些含有凄惨气息,悲伤情绪的作品很少见,人们更希望通过作品中的美好,来体现自我的艺术追求。其中“顺物自然”的古代创作理念就是指的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材料。当然,人,自然、技术也在民间美术的选择材料息息相关。虽然大自然有着大量的物质材料,但只有经过人们的加工,才能达到自然物资跟创作需求之间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根据选材的自身特性进行加工,一直流行于我国民间美术的创作选材中。同时,人们将其系统化,形成了适合我国美术创作特色的一种实用性纯手工的技艺。而整个创作过程,人们全身心投入,将其真情实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长此以往,这自然而然可以从材料之美中体会到人们的思想构建和对科学所持有的理念。因为作品中含有浓墨重彩的思想表达,很好的将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具体化,物质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人们实际生活,结合了最初艺术创作的混合性,我国民间美术的审美理念更加贴切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当然,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我国民间美术的审美理念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经过优胜略汰,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正因为对我国的审美研究的意义重大,我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识更应该被人重视起来。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民间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