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研究
——基于集体与个体的二维视角
2018-04-03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时下世界政治体系与经济体系持续动荡,西方政治制度与文化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反全球化与地缘战略危机事件频发。在当前世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背景下,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舞台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为重要构成“文化自信”,不仅决定了中国当下的发展方向,更影响了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格局与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因此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思想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世界意义。因此我国应以文化自信为逻辑起点,系统构建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气质的话语体系,并将其渗透到国际交流与对外输出的各个方面。以文化自信强大的精神符号与文化标识为抓手,增强我国话语体系感召力与影响力。
一、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我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中提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重要提法,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为扎实、更为宽广与更为厚重的民族文化认同标识。文化自信立意深远,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文化自信是凸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来源,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才能够保证我国文化的接续性与主体性,向世界彰显具有普适意义的中国文化气派与风度。其次、文化自信体现出中民民族精神符号[2]。文化自信包括了其生成历史、发展方向、演进过程等一系列能够反映华夏文明的独特性与价值性的价值观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外向性与包容性,是使他人认同与自我完善中华文化的重要前提。但文化自信是基础与保障,是感知中华文化特点与认同中华文化价值的文化觉醒,因此文化自信需要以国家话语体系为载体对外传播和扩张,并进一步物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我国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来看,我国话语体系核心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以行政国家为主体的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话语集合、以民族繁荣为主体的民族话语集合、以国家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话语集合。基于叙事学的描述视角,这三类话语体系可化归于两类模式:国家层面的话语体系与民族层面的话语体系属于宏大叙事(集体)话语范畴,社会话语体系属于个体叙事话语范畴[3]。由此可见,针对我国话语体系进行输出的过程中,应该基于话语体系模式的差异化特征,有针对性的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话语系统。
二、我国话语体系建构与输出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处于动荡调整期,我国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对外发展主动作为的外交战略,这为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竞争,重构全球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契机,因此输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话语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第一、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浴火重生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了能够向世界展示能够系统代表中国的核心元素,就一定要在价值诉求上彰显大国的特点与风范,通过凝练别具一格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系统的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4]。无独有偶的是,这正是我国“文化外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一直倡导的文化外交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与观念层面的外交,其向世人在宣传知识与技术之余,通过一整套完整的价值观念,构筑我国话语体系的强大磁场。因此构建以文化自信为代表的国家话语体系,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价值可接受与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手段。
第二、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价值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每一个民族崛起的背后均有强大的价值观念进行支撑。因此价值观念的演进与涌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崛起不含有西方国家的逐利性,中国价值与中国思想的对外传播不包含政治与经济的绑架条款。但是我国要想引领世界潮流,就必须创新与重塑国家话语体系,必须构建彰显华夏民族特征与风格的新思想与新战略。
第三、彰显中国和平可亲的文明形象。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世界政治与经济地位持续攀升的进程中,有些西方国家企图歪曲我国和平崛起的初衷与动机,渲染中国崛起世界威胁论,为了以正视听,我国必须要构建一套具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在世界上公开透明的宣示中国的价值主张。当前全球话语体系仍以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体为主导,因此积极主动的构建体现我国价值主张的话语体系,并将其向世人传播与输出是我国当前一项颇为紧迫的任务。
三、我国“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建构与输出的可能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与政治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以传统西方所主导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公信力与影响力被不断的削弱,这为我国构建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并对外输出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与战略契机。具体而言,我国“文化自信”话语体系构建与输出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西方主流价值观与文化诉求的沉沦。当前西方国家政治体系与经济体系持续动荡,英国脱欧、德国大选、特朗普百日新政所构成的巨大社会冲击加剧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沉沦。首先、“工具导向”取代“目的导向”成为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主流形态。当前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诉求中存在严重的“工具导向”,而价值主张的目的性却逐渐的被边缘化;其次、西方核心价值主张目前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现代西方社会正在逐步的将价值主张形式化,例如从政治体系运行、经济系统运转等方面不断的实行形式化与工具化的保障,但是却忽略了价值主张的本质诉求[5]。
第二、中国方案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诠释。我国逾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探索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素材。而其本质是在不断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领先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找到了价值主张中的“工具导向”与“目的导向”完美契合的坐标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体现了科学系统的“工具导向”,更是在客观严谨的“目标导向”引导与约束下实现的。其次,我国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效果导向”,并充分发挥“工具导向”的效能。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治理进程中,不但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变革创新,更多的是以客观严谨的“目的导向”为逻辑起点与根本保障的。
四、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的实践路径
中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需要统筹考虑宏大叙事(集体)与个体叙事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需要世界眼光的格局,更需要中国道路的表述以及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第一、实现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升华宏大叙事话语体系输出新气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统筹兼顾全球化视野、中华民族特质以及学术严谨规范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从全球化视野的格局来看,构建我国话语体系一定要紧密关切世界范围内的变化与发展,深度把握中国融合渗透国家化竞争的战略趋势,基于对国际上主流价值观的辩证吸纳原则,持续的丰富自我话语体系的内涵。从中华民族的特质来看,习总书记指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体现马列主义的思想性,更要彰显民族文化气质的时代性。因此,在当前世界范围内“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度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智慧,深层次挖掘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内涵,构筑与当代全球主流话语体系求同存异的文化软实力。从学术严谨规范来看,中国话语体系应该以中国学术底蕴为依托,通过话语体系跨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提升话语体系的理论高度,以持续创新与规范严谨的科研产出筑牢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中国话语体系的对外输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融入世界”,作为一种宏大叙事的国家话语体系,更承载了底蕴深远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的方式显然有别与西方的“政治绑架”式的霸权主义文化扩张,而是以“天下”的格局与开放情怀,立足于“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思想,因此在宏大叙事(集体)层面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输出是以“文化自信”为根本,以特点鲜明的态度与立场维护我国全球话语体系的“软实力”。
第二、凝聚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创新个体叙事话语体系输出新表述。在构建我国话语体系并推动其对外输出的过程中,要深入把握构建话语体系与传播话语体系的可能性路径两方面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要升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内涵,并创新个体叙事话语体系输出新表述。我国逾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科学的诠释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贡献已然大大领先于西方的“解释模式”,并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新的时代语境,为全球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正是基于此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构建我国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充分的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实践过程中的历史性经验与创新性智慧,综合的运用理论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凝聚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彰显出的价值光辉。但是与宏大叙事(集体)层面话语体系有所区别的是,个体叙事话语体系的受众对象更倾向于“社会大众”,中国话语体系需要向纵深发展,不同国家中社会大众的文化接受程度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国家话语体系对外传播过程中,尽管是国家与民族层面宏大叙事传播,但其最终的接受对象是社会个体。因此在构建个体叙事层面话语体系并推动其对外输出过程中,要深入的挖掘中国道路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愿景,用世界的语言包装“中国梦”的理想,以便在实际语境和空间中,中国话语体系不仅包含了社会个体对国家话语体系中核心观念与主旨思想的感知与认同,更是将中国话语体系物化为世界各国人民“追梦逐梦”的内生动力。
第三、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促进我国话语体系跨文化融合输出。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为基本与厚重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四个自信”的重要前瞻性与先导性力量。无论是宏大叙事(集体)层面还是个体叙事层面的国家“话语体系”,在其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均需要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与根基,促进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应以“文化自信”为核心载体与驱动力量,并充分的兼顾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的效率与效果,并且根据差异化的受众对象,在话语体系输出的过程中不断的凝练文化思想精华,在跨文化交融中实现创新与融通。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需要在把握文化自信与高扬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本民族的杰出传统文化与饱经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充分自信,不仅对外输出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普世价值理念,更要注重打造能够代表我国话语体系的文化产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价值内嵌到文化产品中,以此为基础,才能够循序渐进的增强我国话语体系对于世界文化价值发展秩序的影响力。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话语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并基于集体与个体的二维研究视角,围绕中国话语系的内涵,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彰显我国民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特质的话语体系对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诉求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西方主流价值观不断沉沦的现实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为全球国家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这为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能性。具体而言,促进中国话语体系的对外输出,需要有针对性的从宏大叙事(集体)与个体叙事两个维度入手,围绕“升华宏大叙事话语体系输出新气质”、“创新个体叙事话语体系输出新表述”与“促进我国话语体系跨文化融合输出”三个方面构建我国话语体系对外输出的实践路径。(作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