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的人民性及其实现形式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伦理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内涵,其根本指向在于人民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其落脚点在于人民性指向,并以此贯穿于党的工作始终,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因此应深入阐释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指向的理论演进、内涵及其实现形式,使之成为党的好干部永立于时代潮头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党的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的演进

(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的突出指向。

建党初期,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干部标准,但干部标准已经折射于党员的要求和标准上。中共二大规定的党的最高纲领明确了党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中共三大草案明确提出要以革命手段建立平民民权。这表明我们党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伟大事业。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坚持打破过去军队“任人唯亲”的旧观念。选用干部标准以德才为先,以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和热爱群众为党选拔干部的依据。苏区时期,广大干部在行动中始终坚持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的根本标准,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注与热爱。流传已久的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体现出苏区时期干部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2]。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3]指出党的干部的一切任务和行动都是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人。

(二)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的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刘少奇同志论党性修养时提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4]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为公安干部杨颖题词:“实事求是,努力为人民服务”。[5]邓小平同志强调干部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强调干部要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发展服务,涌现出的人民公仆焦裕禄,他致力于人民事业,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指向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对干部德才兼备的标准强调,“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6]。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7]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斗。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8]把能否推进人民的事业作为干部选用重要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干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系列问题,并深刻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性放在党的事业的最高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指向的新坐标,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

二、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的内涵

(一)好干部标准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好干部标准”是我国干部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蕴意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选人用人和干部管理的政治伦理,并以此来审视干部政治伦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正确性与科学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0]。

一是把坚定理想信念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相结合。“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10]在革命战争年代,坚定人民解放的必胜信念,打碎束缚在广大劳苦大众身上的枷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入新时代,好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孜孜追求。

二是把“为民服务”作为好干部受人民拥护的致胜法宝。为民服务集中体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至高追求。我们始终把心系群众、为人民工作作为干部工作的立足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干部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为人民办实事;将人民抗在“肩头”,每时每刻想着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捧在“手心”,以人民有获得感为评价标准。把人民的点赞作为好干部标准的内在要求。

三是把“勤政务实”作为好干部为民办事的实践准则。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是干部的职业要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干部的应有之义。践行这一标准就是要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心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创造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业绩。

四是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为民履责的时代责任。敢于担当不仅是党性的要求,也是好干部应有的基本品格。干部的担当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在维护人民的利益上敢于亮剑,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己任。做到“敢于担当”,一要主动肯为,面临大事难事,敢于挺身而出,不畏手畏脚;面对是非,立场坚定;面对危机,依然勇往直前;对待不正之风,敢抓敢管,做一个敢于“较真”的好干部;二要有作为,干部敢于踏石留印,敢于担责,必须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依法履责,勇于突破,带领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五是把“清政廉洁”作为好干部获得人民信赖的根本遵循。不谋私利,拒绝不良诱惑的侵蚀,廉洁公正,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守住党纪国法的红线,坚守清政廉洁的底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每个干部的行为法则,时时刻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与人民分资源争利益,坚持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勇气,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贪污腐败的行为,做清政廉洁的“好干部”。

(二)“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的原则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好干部标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干部日常行为的准则标杆,体现了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两者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利益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是党的力量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政治伦理上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党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是一体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从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到全面开启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亦或是带领人民使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党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

第二,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由于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所以党和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如今携手实现中国梦,党和人民始终风雨同舟、息息相通,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群众利益就是党的利益的集中表现。

第三,党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是统一的,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党性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好干部标准”的内涵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好干部标准是党对新时期干部的要求,五条标准相互影响、彼此相依、内在统一,广大干部只有立志践行“好干部标准”,把它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才能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用坚定理想信念统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一直以来,党和人民都是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就是筑牢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这是干部的精神之“钙”。一旦理想信念丢失了,人就会“垮”,正如落马干部的忏悔那样,“理想信念没有了,党性也就没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消失了,留下的也只有悔恨”;为民服务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最佳契合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党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人民性的具体实践;勤政务实是落实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具体行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11]。以勤勤恳恳、务实进取的工作实绩换取人民的信赖和点赞;敢于担当清政廉洁的优良作风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必然要求。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经典语录:“扛炸药包,就是共产党员的特权”。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好干部标准政治伦理人民性的实现形式

(一)在思想上坚持人民立场。其一,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印在心里。其二,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目标导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顺应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困难,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发展。其三,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基,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法宝。坚持群众路线,一要深入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新方法新经验新举措,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二要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听取人民关于国家治理与干部管理等各方面的“良方”,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四,坚持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0]

(二)在行动上践行担当实干。第一,担当实干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担当实干的具体表现,正如一些扶贫干部所说的“宁愿自己脱皮,也要让百姓脱贫”,以担当实干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一方面,要眼睛向下俯下身子,为民解忧,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事,如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入园难上学难、社会治安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等,敢于啃下“硬骨头”;另一方面,要帮助困难群众,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实际生产生活困难,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承担起人民的重托。第二,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保障干部担当实干。“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0]管理干部和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严格管理干部,也要政治上激励干部、工作上支持干部、关心干部,提高干部担当实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可以更好地鼓励干部积极工作,减少干部为了不出错而不作为的现象。一方面,容错,容的是出于公心,无心,决策的失误而造成的“过失”,而不是满足自身私心,个人肆意妄为,故意而为的“错误”。另一方面,纠错,犯了错有了“过失”,必须要接受纠错,认真认错,自省反思,知错改错,防治下次再犯错,从而更好地为人民干实事、办好事。

(三)在机制上接受人民监督。围绕“好干部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监督考核机制,使好干部能够获得为人民干事创业的机会和舞台,使不为民办事的干部没机会没平台。一是建立以人民群众评价为主体的干部测评机制,把好干部标准的人民性落实到干部测评体系中。优化测评方法,构建群众满意度为主体的干部测评标准,听取人民群众对于干部测评指标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作为干部测评的主体,坚持以德为先的测评导向,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测评,将测评结果向广大人民公开,接受人民监督。二是建立民生业绩的考核体系,保障好干部标准的人民性落到实处。将民生指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干部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考核指标。通过召开民主测评会、街头访谈、民意调查,开展对领导干部民生业绩考核。将生态和绿色发展纳入到民生业绩的考核范围,保障广大人民享有绿色健康生活。三是建立健全勤政务实清政廉洁的督查机制,为落实好干部标准的人民性提供监督保证。综合运用审计、巡视、明察暗访等督查机制,纠正不正之风,查出违法乱纪,整治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四是综合运用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10];建立群众热线、群众信箱和信访等监督机制,把干部言行放在广大人民的视线中,让广大人民监督权力,并接受人民监督。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伦理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