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8-04-03诸凤娟赵华兴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

诸凤娟 赵华兴

(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性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民主秩序建构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人民民主建设、充分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则是现代国家治理建构的基本路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1]等。可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建构拓展各层次的民主实践空间,提升现代国家民主治理平衡的能力水平,已然成为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议程。但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人民民主”的精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特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民主的实质是什么?人民民主又是什么?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又是什么?这是探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前提。对于民主,通常认为,它首先指的是民众对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参与权利,是民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乃至于某种程度的决断决策,这其中最核心要素大概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商讨与群体力量的凝聚汇合,并且最终达成相应的共识并积淀为某种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政治观念和心理。因此,民主是一种公共生活的方式,民主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是某一特定社会下的阶级统治形式,民主的实现程度(实践成效)是某一国家政权性质“人民性”的根本体现。我国学者林尚立认为,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统治,其最基本的追求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其最本质的体现就是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发言权、决策权,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民对国家建设发展福利成果的分享权。简言之,民主就是人民共建共享的实现程度。显然,这其中包含着对民主阶级属性的深刻揭示。显然,较之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主导下的社会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抑或说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应当具有较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程度的平等与公正,并能实现更好发展和创造更好的秩序。甚至可以说,民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赋予人民大众更为充分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唯有民主制度是实现人民大众社会平等的最好工具或路径。因此,“民主”价值的充分呈现需要依托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目标的建构落实以必须尊重人民的“民主”地位。进言之,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的主动性作用,维护人民的根本性利益。基此,或可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意愿的体现;而“人民民主”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也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优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长期积聚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是迄今为止最完美、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肌体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必然在总体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现实规定,从而不仅在质态上根本区别于以往各种历史类型的民主,而且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超越和高出以往一切历史类型的民主,构成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态。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优势在于它吸收了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一切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一切制度安排的优点。社会主义民主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形态,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是由他的制度本身决定的,资产阶级实质上是虚伪,虽然它号称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就体现在这方面。

3.人民民主的理想之境与现实制度能力及水平。我国当代民主状况与新形态民主状况存在的差异性。社会主义民主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本身是个过程,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是个过程,不是这个社会制度一建立起来新形态民主就建立起来,只是为新形态民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当代中国的民主状况与新形态民主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的民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而确实超越了包括资本主义民主在内的以往一切历史类型的民主,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质,在质态上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崭新的民主形态。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深深地打上了不发达社会化大生产的烙印,积淀着过多的群体社会的传统文化。因而这种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与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存在一些差距,而且由于它没有经历过普及化商品经济的洗礼和熏陶,超越了个体社会和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发展阶段,缺乏民主的量的积累,因而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民主。

二、民主政治的属性: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知误区

1.在民主理论研究上重本体轻程序。真正的民主制,应该是本体与程序、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结合体。一般来说,民主制从本体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民主制的内在方面,也就是民主制的实质和内容,本体民主制是人民规定着国家权力产生的依据、运行过程和最终归宿,它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程序意义上的民主制实际上指的是其外在的方面,也就是民主制的实际运行,机制形式及自我表现的原则等方面。它有两个方面功能:一是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各项程序,从而使国家权力大小和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方法和步骤,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接受人民的有效监督,力求把他们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不枉法、损法甚至滥用权力;二是唤醒人民和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和努力行使各种民主权利,进一步规范各种制度和程序,为具体的、真实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真正的民主制,它的本体民主和程序民主,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中国当前民主理论的研究上,比较注重本体民主的研究,即人民在民主国家中的地位、形式及具体运行的方式,而忽视了程序民主的研究,即如何加强民主的监督机制、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从而能切实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等方面。

2.以民主的特殊性否定民主的普遍性。一些人认为,民主是西方的“舶来品”,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只要一讲民主的特殊性,就会有人说在宣扬资产阶级的抽象民主观。我们所说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价值。马克思曾明确地说过:“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统治实质和虚伪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他并没有因此来否定民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民主应该是人类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因此,无论是按照民主的本质,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分析事物的一贯逻辑特别是对民主普遍性的明确论断,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民主观是承认民主的普遍性的。民主实际上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一点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现实国情去发现民主的价值,实现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模式,充分体现国家政治发展共性和规律同时每个国家有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来选择特殊的道路和模式。

3.把民主的形式当成民主的内容。把民主的形式当成民主的内容这又是我国在民主讨论中的一个误区。比如多党制、选举制和议会制等实际上不等同于民主本身,这虽然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民主形式。因此,不能把民主的形式当成民主本身。一些自由主义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不理解,在没有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没有看到常见于西方的民主形式时,就盲目判定中国没有民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要正确认识民主首先要了解其本质,民主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解决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而出现和存在的。没有一个社会和国家是为了追求某种民主的形式而实施民主,为民主而民主的。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民主状况好坏有个客观的标准问题,即这种民主制是否能够保障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等。总之,衡量民主制度的根本标准在于这种民主制度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为民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解决了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先进的民主制度。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和任务,来抽象地谈民主。

这些认识的误区一方面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由于中国传统个人服从国家的政治文化基因的遗传,使人在政治文化的视阈中还有很多封建残余的影响,人的思考难免带有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是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直接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阶段的缺乏,导致相应制度安排的缺失。

三、民主建构的逻辑:于社会治理中构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秩序

一般说来,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体系,作为一种文化价值,民主政治往往表现为某种形态的生活空间的实践。但与此同时,民主的建构生成却是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之中形成的,是有其时间向度的。换言之,民主政治并非仅仅从既定的价值观念出发即立等可取的。民主的建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在坚持既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与道路的前提下,在应对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冲突的国家治理过程中逐步发育成长起来的。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大都经历了“阶级冲突的(民主、法治)制度化(管控规导)”“(民主、法治)制度化下的阶级冲突(调节平衡)”[3],尔后现代民主政治秩序也得以建构成型并趋于成熟稳定。这其中既有(公民)社会力量对于国家公权力行使运作的民主监督(也即基于代议制基础上的所谓阳光型政府),以防政府的“作恶”并成为对民众负责的“责任政府”,亦有社会内部各相关群体之间的理性协商(也即阶级阶层、社团组织之间的博弈对话与妥协共识)。

这一理论洞见颇具启示,如前所述,民主的本质既是相关群体的理性对话与沟通协商,进而达致利益的某种平衡。那么,于当代中国而言,社会转型下的诸多矛盾问题的形成,既是对现有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挑战,亦是借此适时建构民主法治、公正对话、理性协商制度机制新平台的重要机遇。换言之,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动提供一个合适的政治结构,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转型下的矛盾冲突,进一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完善,最终能保持社会结构体系的活力与稳定。

基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深度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民主政治体系建构将不同于西方的基于多党竞争基础之上的代议制模式,选举-代议制民主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民主的主体模式。而反观我国,以人民政协为依托的政治协商制度自新中国成立起就得以了全面确立和充分的拓展。基于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体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等各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已从多层面多领域做出了有效的推进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影响及功能也日益呈现,或有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干载体[4]。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申明和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1]。这一战略思路对于我国新时代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进一步搭建制度平台,拓宽民主协商、理性对话的领域,探索行之有效而又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机制。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利益矛盾课题、环境生态公共秩序等问题纷繁复杂,需要及时构建相应的矛盾协调机制、开启对话协商的程序模式,在沟通中摆明事理、在妥协中促成合作共识。目前,类似于人民政协的双周座谈会、基层的民主恳谈会,上下贯通、联动协作,还有借助于网络平台的问政问计于民的意见征集,在官民互动中实现党群协同、高效有为。

二是要深入转变政治文化观念,摈弃“全赢”抑或“全输”的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共赢共享共生的合作思维。这其中的关键还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在于群众路线的一以贯之,党委领导部门和相关行政机构要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信任民众、让人民说话,信赖政府、有话好好说,“好事好商量”,在党际协商、社会协商等各方面多做努力、多下功夫、多方统筹、包容协同,激发民众的理性智慧,彰显社会的道义力量。

三是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的协商治理,着力推进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法治、德治与民众自治的“三治”结合。“皇权不下县”是中国政治几千年来的一个传统,崇尚人文教化、以化万民的贤能治理构成了我国乡土社区“中国特色”。这一传统至今犹在且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的能人治村、乡贤理事会等已经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顺势而为,将这一德治传统与现代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以及基于公民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协商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摸索建构起接地气、有作为的“草根民主”,这将是我国协商民主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然也一定会成为光彩夺目的“亮点”。协商民主,值得期待;民主协商,路在远方。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