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词语教学“三读”探索
2018-04-03黄飞雪
黄飞雪
(闽清县实验小学,福建 闽清 350800)
词语教学作为低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是构建低段语用课堂的重要支撑。低段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千方百计诱使学生走进词语的精彩世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初读、细读、回读等三个环节,丰厚词语教学,培植低段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初读——将词语读“多”
在初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安排识字和整体感知课文教学,如何利用识字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引导学生将词语读“多”,扩大词汇积累量。
(一)借助构字规律,拓展积累词语。
在初读课文阶段,为了扫清阅读障碍,往往安排识字教学,这时教师把识字与学词有机结合起来,让字与词互相联系,既发挥意义识记汉字的作用,又由字扩词,让学生积累更多由这个字构成的词语。如教师可以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扩展词语。以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文中的生字“梁”字为例。可以出示“梁”字的象形字“” (左边弯弯的曲线,右边有许多木头相连),先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教师再相机诱导,左边弯弯的曲线就是河流,右边有许多木头相连,“梁”就是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所以“梁”可以组成“桥梁”。有的时候梁是指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如“桥梁、房梁”;有的时候也指中间高起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脊梁”等。接着教师分别把这些词语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跟读识记。教师通过猜字谜、课件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认识了“梁”,通过多角度组词、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以词语为媒介步培养了小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了发散性思维,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成串认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中曾多次提到:“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很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可是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1]决定学生语言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其掌握词汇量的多少。词汇量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够准确选用更符合情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部编本教材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编写的,文章中许多词语都特别讲究,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特点进行归类,并以此展开教学。归类可以是读音需要注意的一组词,或是意思相近的一组词,或是具有相同词性的一组词,或是与文章内容紧密相连的一组词等。例如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在初读时教师把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一组词分三串呈现给学生:(1)“洪水泛滥、毒蛇猛兽、无数灾难”;(2)“ 继续治水、吸取教训、疏导治水”;(3)“毒蛇猛兽被驱赶、农业生产渐渐恢复、安居乐业”。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借助词串顺序,从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归类成串认读词语,呈现了教学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作了铺垫,也为后文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细读——将词语读“厚”
“细读”是指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学生的阅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教师指导和引领,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通过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体会、学习运用语言。作家曹文轩在谈到如何指导青少年阅读时提到:“对少年阅读的指导,最好就是带他们细读,而不是大而化之对他们发表一通煌煌大论。”[2]低段语文课堂只有紧紧抓住“词语”这个基点细读,品出词语的丰厚内涵,才能使语言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例如:《朱德的扁担》中“抽出”一词的教学。该文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革命题材的文章。文章以“扁担”为切入点,借这根不平常的扁担被藏又重新找来一根的故事,展现伟人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博大胸怀。课文中的“抽出”一词既是本课要学习的重要词语,也常见于平时的表达,教学时可以联系全文、联系课外阅读、联系生活在具体的语境中,多层面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抽出本子”“抽出枝条”“抽出时间”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知、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词语,较好地呈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使低段的词语教学从单薄走向丰满。
三、回读——将词语读“活”
课堂上阅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回读是指在学生初读、细读的基础上反复地读、回旋地读,在读中让学生将习得言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让词语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将消极被动的语言转化成为积极运用的鲜活元素,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感悟、积累语言,这就是将词语读“活”。
(一)回读想象,理解中运用
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 例如:《小蜗牛》是一年级上册一篇连环画课文,虽然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学生们要真正从内心去感受蜗牛爬行的速度慢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引导抓住“爬呀,爬呀,好久才,已经是……”等重点词语感受小蜗牛爬行的速度慢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入境地读,尽情地想,既读出了词语的内涵又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读出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二)回读积累,拓展中表达
教师在平时的词语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要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练习运用的平台,让词语在丰富的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增值。例如:执教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无边无际”,交流积累“无……无……”形式的词语。接着出示大海、稻田、沙漠、草原图,让学生借助这些图片说说生活中,除了天无边无际以外,还知道哪些地方也能用“无边无际”来形容?最后模仿句式——“________无边无际,________得很哪!”来练习说话。这个教学范例通过四个小环节,从读入手,发现语言形式,借用图片表达练习,最后写一写。这样词语教学从理解、积累、运用三位一体,呈现了词语教学的深度。
[1]张志公.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6.
[2]曹文轩. 曹文轩论儿童文学[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