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列宁、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4-03孔婷
孔 婷
为全面推进国内关于列宁、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承办的 “列宁、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24次年会于2017年9月15—1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列宁思想、 “两论”与毛泽东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列宁基础思想研究与传播
关于列宁基础思想的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品华研究员指出,中国人通过列宁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列宁首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可以用于东方,架起了马克思主义和东方各国的沟通桥梁,其对帝国主义矛盾的辩证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揭示,对中国人民认识中国国情,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指出,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纲领具有典型的 “务实性”。列宁所采取的包括采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主张实施 “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主张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以提高苏俄的劳动生产率等措施,充分体现了他政策思想的务实性和温和性,完美地展现了他在探索革命道路时紧密联系俄国实际的思想作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潘宁教授指出,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通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俄国民粹主义者的英雄史观的本质,并进而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该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会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指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几个代表性人物。首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列宁思想的第一人。他看到了马克思列宁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并将其作为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的一部分,这就把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道,变成了 “融汇中西马”的三大文化流。其次,李达在列宁思想的理论传播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广阔的理论视野和过人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出版 《列宁全书》的伟大构想,为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文献基础。最后,毛泽东在 “延安时代”亲自带头学马列、亲自带头讲马列、亲自带头倡导马列、亲自带头支持译马列,使列宁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河南科技大学张俊国教授指出,毛泽东对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十分重视。他从理论学习与实践两个方面,多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指出:“学习马列主义很重要,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毛泽东正是用这样的精神去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广西师范大学靳书君教授指出,列宁 “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将市场纳入到社会主义范畴。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陈独秀、刘少奇、张闻天、毛泽东,特别是从邓小平到习近平的探索,列宁 “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历史定位发生了变化,从新经济政策措施上升为新经济政策战略、新经济政策体制、新经济政策道路,并在新时期系统地回答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充分展现了列宁 “新经济”政策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
二、 “两论”与毛泽东思想
学者们就毛泽东 《矛盾论》与 《实践论》 (以下简称 “两论”)的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基础,只有把道理讲清楚,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毛泽东的 “两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论宝库。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掘 “两论”中的理论资源对于我们树立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就毛泽东写作 “两论”的缘由及其与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两论”的要义及其重要理论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析。他认为 “两论”既是中国经典,也是世界经典, “两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从 “两论”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出发,指出 “两论”中所探讨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荀子、王夫之等哲学家所说的知行合一观十分契合。毛泽东的 “两论”是中国新时期知行统一观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典范。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认为 “两论”对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十分显著。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个自信”是对当下盛行的洋教条主义的一种现实回应,而研究学习好 “两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央党校薛广洲教授从 “两论”与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深刻分析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所做的贡献。他认为 “两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最具代表性和奠基性的成果, “两论”所确立的 “相结合”思想路线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对 “两论”中的核心概念 “矛盾”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从静态角度去考虑,而更应该从动态的实践论角度去分析 “对立统一”这一矛盾的实质,因为矛盾具有内在性,是事物本质自身矛盾的展开,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从量到质的运动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农民问题、革命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会议讨论的重点。贵州大学郭红军教授对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迪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科学内涵的界定、功能的定位、要义的确立等诸多方面,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新时期,重温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不仅可以为党的建设提供现实启迪,更能够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大推进提供思路。武汉大学李志教授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特别是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经典论述,立足于中国社会革命在条件、任务及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回应了毛泽东和列宁农民观的分歧、毛泽东理论是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中国农民是否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这三方面的问题。李教授认为,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关于中国农民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马克思阶级分析法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武汉大学周可副教授就李达与毛泽东关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争论的真实性进行了考证。他指出,最早披露此事的梅白的回忆和王任重的驳斥都存在若干讹误,且梅白的回忆属于孤证,在缺乏当事人的直接证据和其他确凿可信的旁证的情况下,不宜轻易断言李达与毛泽东在 1958年发生过这场争论。武汉大学吴昕炜副教授立足于比较视域畅谈了毛泽东的革命观。他将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与毛泽东的革命观进行对比,着重考察了东西方革命观的联系与区别,并指出,如果把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放进20世纪东西方政治格局的视域中,我们就能更明确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现代政治建设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探讨是与会学者绕不开的话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研究员就文风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认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风格和文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只有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表达。中央文献研究室曹前发研究员指出,毛泽东通过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毛泽东在延安发动和领导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种自觉。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果是按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及中国化,都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上饶师范学院程水栋教授认为,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我们今天回顾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探索经验和成功做法,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陈世珍副教授则对毛泽东哲学在 21世纪的今天具有何种创新研究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对毛泽东哲学的创新研究等问题作出了回答。她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明确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毛泽东哲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基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研究、问题导向、历史主义等研究方法充分挖掘毛泽东哲学思想背后的深刻含义,紧密联系实际,实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奠定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助力。
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哲学表达始终是学者们追求的目标。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指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就是在探讨冯契先生所说的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贯穿始终的时代中心问题。自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作出了初步的规定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就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上对主观主义的反对、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探讨都是不同时期探索中国道路的印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是在不断探索 “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得出的理论成果。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需要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些恶意诽谤毛泽东的人往往只站在个人立场而没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相反,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毛泽东思想的现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指出中国道路目前面临如下三大基本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中国文化观的构建问题;第三个是关于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有关中国道路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当下中国道路的理论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的意义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研究员认为,毛泽东的著作 《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反对本本主义》中所包含的中国胜利要靠中国同志走中国道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等方法论对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探索中国道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