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小康社会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2018-04-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8年0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民族

王 淼

(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浙江杭州 310013)

精神家园,是人类古往今来的一种理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孔老夫子2500多年前在《礼记·礼运篇》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今天即将成为现实。

全面小康社会,有几个重要理念:

第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社会,贫困县统统摘帽。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小康,也是精神小康,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中国。精神小康,就是精神家园建设。

第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心态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心态健康就是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就是精神家园建设。

第三,“没有绿色的小康,必然是短命的小康”。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绿色小康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文化部门两件事,一是宣传生态文化,二是保护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就是精神家园建设。

第四,“没有文化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小康,就是精神家园建设。

这里的“精神家园”,是对文化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的高度概括。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它理解为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强调精神家园建设,这是时代的重大命题,是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物质家园建设,大家都很明白,是造房子,是建设一座城市。精神家园是什么东西?呵,理论上讲它不是物质的,它不是东西。精神家园,大致则有,具体则无,说也说不清楚。

省里征文,主题“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收到征文136篇,电脑检索到两篇题目有“精神家园”,说明了这个时代重大命题,在学术研究上还是个空缺,是个难点。

我试着从身边人士的抽样调查开始,从全面小康社会精神家园的含义、特征着手,对精神家园建设重点、怎么建设,对精神家园这个命题进行粗浅作答。

一、精神家园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什么?这两个题目答案是不一样的。譬如,问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告诉你舞龙舞狮等表演、木雕竹编等工艺、清明端午等节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会告诉你,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精神家园务虚,是形而上的,是意识形态的,抓不住摸不着,本来就有点讲不清楚,况且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各有不同,且在人们心中精神家园是变化着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将是不同的憧憬。

人有精神家园,族群、社区各有精神家园,国家、民族也有精神家园,微小的宏大的,个体的集体的,近期的长期的,混在一起,讲不明白,剥离开讲,也扯不清爽。

有首歌,叫《糊涂的爱》,歌手唱“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精神家园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

但是,我们政府工作部门,搞行政的,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必须对它进行理性概括。

我问身边的人,也算是“抽样调查”:

问我的爱人,她说:一家人在一起,享有天伦之乐。我问就这么简单?她说是的。我住在医院两年多,她陪我住院,女儿还没成家一个人生活,老母亲80岁了在家乡也是一个人生活,全家人要回家聚一起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问医生,她说:她觉得是幸福快乐的地方。她说她公公婆婆很恩爱,相濡以沫,他们相互之间应该就是精神家园。

问一个初中女孩,她想了想说:她感觉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现实中的自己,碰到难题会有退缩,但是她感觉到还有一个自己,在自己退缩的时候,想逃避的时候,总会鼓励自己、激励自己,如果不努力怎么会有更好的成绩呢?逃避,同学会怎么看,老师会怎么看?她的精神家园里还有一个更好的自己,要求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问滴滴司机,他说是一个好的结果。问他是一件事情,一个人生阶段,还是人生终极结果。他说一个事情的结果太小,他认为是终极目标。只要人生最终结果是好的,他今天什么苦都能吃,都能坚持。

问一个专家,他说:精神家园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西方有个伊甸园,东方有个桃花源,都是想象中的世界,美好但不可及。但这种想象,能给人向上的能量。

另一位专家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精神家园虽然是形而上的抽象的,但需要物质化来印证它的存在。精神家园的家园也是借用物质家园的概念。要把精神家园具体化具象化,就像今天的美丽乡村和文化礼堂建设,否则虚的你怎么去建设?你没办法去建设。

问同事,他说传统节日、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就是精神家园。

问非遗信息办的小伙子,他说是一个社会理想,譬如小康社会,譬如中国梦。我问,中国梦是要奋斗的努力的,精神家园是讲心灵宁静的,不觉得有点矛盾吗?他说,不奋斗不努力哪来的心灵宁静?说得好,这小伙子有大情怀,讲的是社会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精神家园,大家说的各有不同,但抽象概括有一个共同点,一言以蔽之,精神家园核心要义:这是人人向往的地方,里边是家国情怀,是正能量,是满满的幸福感。

二、精神家园的主要特征

(一)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精神家园

抽样调查,范围很小,就在我那两天身边的人士中进行。但各位的回答,对精神家园的憧憬,却是体现了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既有宏大的民族情,又有深切的故乡情,既有立足自我的奋斗激情,又有关注现实的博大胸襟,既有自我的格调趣味,又有家国奉献的壮志情怀。这些情怀,让我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幸福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精神家园也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

(二)传统文化是精神家园的命脉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城古镇古村,展示着完整缕晰的历史文脉;经史子集,承载着深厚丰富的国学符号;民间发掘不尽的传统工艺、表演艺术、风俗民情,表现出祖先超凡的智慧,寄托着天人感应的意象;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蕴含着太多建设现代文明应该遵循的准则。传统文化,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具有超凡的气象和魅力;家国天下,使一个民族具有整体向上的超越性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家园是多元的

精神家园,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可能是社区的,也可能是族群的;民族有精神家园,国家也有精神家园。

还有,追求天下大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限的地方,无数的人群,都与我有关。

精神家园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

精神家园可以是理想是梦想,精神家园还可以是种种。

(四)精神家园是个动态的概念

精神家园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方有圆,有动有静……这是什么呢?我想起一个字——“道”,道可道,非常道。

精神家园是有层级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个人觉得,这五种之上还有一种无我的境界,大公无私或者公而忘私!

人的各阶段,追求的精神家园不一样,是与时俱进的。

各社会阶层,追求的精神家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进步发展的。

精神家园应该是各种形态的、丰富多彩的。

(五)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各种形态。

城市居民的家园,可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

出门在外的游子,出于对家乡老母亲的思念和牵挂,在我们德清留下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老人的精神家园,是可以在文化礼堂看看戏听听评书,更盼望儿女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春节。

孩子们,盼望过年过节,等待全城万人闹元宵。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读书教书写书,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件事一辈子,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家园在他的绝技绝艺绝活中。

精神家园无处不在,就好像幸福一样无处不在,“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三、精神家园建设重点

(一)精神家园要有物质基础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在人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讲精神家园,有点客里空;在今天我们进入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提出精神家园建设,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全面小康社会,应当既包括殷实的物质家园建设,也包括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心灵、文化艺术、民间风俗的美丽的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是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形而上的精神文化,无形无化也要有形化,精神家园也要有硬支撑。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馆、文化礼堂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要虚功实做,软件硬抓。

(二)人是精神家园的核心

人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而非秦砖汉瓦。传统文化滋养“六气”:

1.传统文化让人有底气,就是有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让人有骨气,骨气就是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3.传统文化让人有正气,仁义礼智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4.传统文化让人有灵气,就是有智慧。

5.传统文化让人大气,大胸怀,大情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6.传统文化让人更有朝气,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精神家园,让你成为吾国吾乡人而不是他国他乡人,让你成为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

精神家园,使我们成为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大树的绿叶,而不是现代化浪潮中随波逐流的浮萍。

精神家园的建设离不开人,精神家园的建设也是为了人。精神家园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为了塑造人,培育人,发展人。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世界。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精气神,弘扬真善美,让每一个中国人发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气质并发挥潜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更有底气骨气正气灵气朝气,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传统文化是精神家园的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注]《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中央文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相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代代守护,薪火相传,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旅游景点、珍藏在博物馆非遗馆里,而且重新融入传统生产方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家园的内核

文化是表现形式,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是灵魂!诸如传统戏剧、曲艺、民俗项目中所体现的,表面看多是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讲的是爱恨情仇、风花雪月,但实际上它的主题都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体现的是真善美和正能量,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核心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崇高的理想追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在一个功利性的社会环境中,要如何保有正确的三观,保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它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灵魂和血脉。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让每一个中国人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培育熏染,有高尚的灵魂。

(五)建设精神家园就是做一个文化生态环境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有位专家说得好,文化生态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赛龙舟。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态保护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在嵊州,男女老幼随口哼唱的就是越剧;在金华,扯出嗓子就是耳熟能详的婺剧;在湖州善琏,家家户户做毛笔;临海岭根我的家乡,家家户户会草编,女人人人编扇子……这些文化生态不是我们一两天能打造出来的,那都是那里百姓祖祖辈辈“打造”出来的,是当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打造”出来的。要保护这些文化生态,靠的是当地的老百姓,靠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老婆婆、老公公们。

文化部一直在推进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其中浙江的象山列入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省已公布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如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绍兴越文化,金华婺文化,景宁畲族文化,江山廿八都文化,乐清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文化,浙东海洋渔俗文化,普陀山佛教文化(观音文化),嵊州越剧文化。

这些文化生态区,第一,它是某一特定文化类型资源中的杰出典型;第二,它在解释某一文化或自然遗产主题方面具有极高价值;第三,它为文化传承、公众利用、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佳机会;第四,处于濒危状态,但它保留下了具备真实性、准确性高度完整的相对破坏小的资源典型。

浙江地理风貌很丰富,拥有水乡平原、山区、丘陵、海岛等,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浙江的文化形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产生许多的各种状态的文化生态区。

文化浙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地图,文化多样性是基本,文化生态区是底色,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有如精神家园。

要传承传统文化,营造精神家园,就必须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也要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中,让人民群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

(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中国梦,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需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共产党宣言》里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建立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集(集合体),它是由众多民族文化组成的,是具有浓郁民族性特色的优秀文化共同筑造的,同时又是在所有民族文化基础上实现的自我超越,是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统一和升华。

对个体来说,精神家园将能给其安全、温暖以及幸福的感觉;对民族而言,精神家园能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为民族团结奋斗提供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是13亿人民精神家园的普通叠合,也不是56个民族精神家园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民族精神家园中最核心精神内涵的概括和统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精神家园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七)“一带一路”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5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启幕,这是中国政府又一主场外交盛会。习近平主席出席发表了激情澎湃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路径,描绘了一幅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

如果把北京峰会达成的共识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共”: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佛教有个概念,无远弗届,即不管多远之处,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当今世界日益扁平化,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2013年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迅速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一带一路”提出3年来,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对世界产生了多重影响。当今世界,许多人把美好期望寄托在中国,寄托在“一带一路”身上。

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建再造。一带一路更在于“精神”,成为引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不是一花独放,而是百花齐放;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加美好,世界因为“一带一路”而更美好。

中国的东方智慧告诉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因此受到世界欢迎和认可。

纵观人类历史,凡是开放包容的国家都会迎来盛世和繁荣!

四、精神家园的建设途径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建设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思想依据和遵循

“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精神家园的基本要素和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三个层面,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让人民的精神有归宿感、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这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也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培根塑魂的丰美沃土和依托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传统是巨大的参照,也是巨大的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武装我们的头脑;用传统文化的形式来活跃我们的精神生活;用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来寄托我们的民族情感;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用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文明成果,来构建我们的新生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培根塑魂的伟大工程,我们躬逢其盛,理当不辱使命同心协力。

(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其激发活力焕发魅力的必然途径和选择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活起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就已经为人类确认了坐标,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依托,而且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智慧和丰富滋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豪情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发有为向前看!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