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文献馆建设规范研究
2018-04-03李虹
李 虹
(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浙江杭州 310013)
21世纪兴起的非遗保护运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热点,非遗也重新融入社会、融入群众、融入生活,非遗保护形成社会共识。随着浙江非遗工作的大步推进,海量的非遗文献资源需要多种形式的展示窗口,各地出版的大量有关非遗的书籍需要集中向公众开放和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需要搭建平台,建立浙江非遗文献馆成为推进深化非遗保护事业的题中之义。
一、浙江非遗文献馆的目标定位
浙江非遗文献馆,逐步以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为主,集传统文化典籍、非遗集成志书、非遗保护成果、数字化加工、网络化服务于一体,具有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公益服务、学术交流四大主体功能。
浙江非遗文献馆,当以“发掘历史文脉,推进非遗文献创造性转化”为宗旨,成为荟萃非遗各类保护成果的宝库,非遗对外展示的窗口,中小学生校外体验非遗的课堂,运河南端非遗旅游的景点,拱墅百姓精神生活的乐园,全国非遗人向往的学术家园,让非遗的魅力得以大力彰显和广为传播。
二、浙江非遗文献馆的功能结构
(一)在建设思路上,树立“以非遗为本”的理念
在非遗文献馆建设中及建成使用过程中,注重以非遗为本的理念。非遗文献馆的建设,要体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的综合功能,更要注重体现非遗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图书馆借书、还书、看书的基本功能要借鉴,讲座、视听等传播功能要借鉴,图书资料电子信息化管理和开放功能要借鉴。
文化馆的组织展演展示活动的形式要借鉴,文化馆的业务门类培训办班的形式要借鉴,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要借鉴。
博物馆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展陈、展览传播的经验要借鉴。
当然,非遗文献馆不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者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个性特色、鲜明业务特征、多元文化特性的特色文献馆,是自成体系的集大成的综合馆体。
(二)在功能布局上,提供多种形态的服务空间
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功能服务区布局,是非遗文献馆建设需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浙江非遗文献馆可设立7个功能区:一是学习交流区,包括图书借阅中心、集成志书展示厅、多功能报告厅;二是电子服务区,包括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三是教育自修区,包括自修阅览室、培训中心;四是文化沙龙区,包括书吧、非遗展览厅;五是多元活动区,包括茶文化阅览室、民俗文化阅览室、戏剧文献馆、手工艺体验馆、儿童天地;六是行政办公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七是业务工作区,包括中心机房、基藏书库。由此为读者提供开放、多元和有特色的服务。
(三)在环境设计上,追求“自然、馆舍、人”三者和谐
现代文献馆的空间环境设计,不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设计,还要注重绿色生态环境,更要体现人文关怀;现代文献馆的功能设计,既要注重传统的借阅功能,更要关注读者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优美、健康的学习环境。要科学地营造非遗文献馆建筑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建筑美与环境美的和谐统一;非遗文献馆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时代特征、非遗特色、区域特点、生态环境特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献馆建设理念,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充分考虑到人的意愿与习惯,并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舒适方便的人性化环境,营造出一个宁静、优美、舒适的现代化非遗文献馆。
(四)在服务模式上,提供大开放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对非遗文献馆服务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应当体现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大开放管理服务理念,体现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从重文献走向重读者,从重收藏走向重利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纸质走向数字与纸质并重,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敞明亮、人性化的学习、活动空间。
三、浙江非遗文献馆的文献采集
(一)非遗文献的采集原则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文献馆的物质基础。非遗文献馆的建设,应当注重文献采集的计划性、文献采集的专业性和藏书体系的完整性。
文献采集的计划性。要用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献采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和进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献资料采集工作,采集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采集文献的范围和层次,馆藏文献的总体规模,文献资料的类型和载体,都要紧跟非遗事业发展实际需要,跟上非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注重文献资料采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建立具有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特点的文献体系。
文献采集的专业性。非遗文献馆的文献采集,不应当是简单的购买图书音像等文献资料,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面对海量文献选择和获取满足专业需要的各种文献的过程。要在采集工作中建立多种制度和规范,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的非遗文献采集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馆藏文献质量评价体系,确立专业核心文献采购原则,建立读者信息反馈机制,等等,引入多种工作机制和方法,促进文献资料采集业务的提升。
藏书体系的完整性。非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众多的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非遗既是历史人文的记录,也是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呈现。因此,非遗文献馆,除了应当大力收藏传统印刷型非遗文献外,还要积极合理地引进音像、电子馆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馆藏不断进行优化、组织,逐步建立起馆藏丰富、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文献收藏体系。非遗文献馆还应当加强网络文献的采集工作,定期访问有关非遗网站,使网络资源和传统文献资源形成互补,从而进一步丰富馆藏。非遗文献馆的文献,必须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全面配套、科学合理的体系。
(二)非遗文献的采集类型
非遗博大精深,是融合、交叉、动态发展的学科。非遗文献的分类,应当以读者为中心,深入浅出;应当结合非遗工作实际,划分文献品种属性;应当探索科学的非遗文献分类理论,指导非遗文献采集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包括公开出版物和非公开出版物,以及其他有一定文献价值的物品。非遗文献资料,大致可归纳为六大类型:
1.非遗图书类。包括各地编撰出版的非遗政策法规、非遗集成志书、非遗项目宣传、非遗人物传记、非遗校本教材、非遗百科知识、非遗研究著作;各类非遗丛书、非遗作品集、图册、连环画、论文集以及其他非遗图书及相应电子版本。
2.非遗报刊类。包括各地编印的非遗杂志、报纸和各类简报;重要版面醒目报道或整版报道或系列报道各地重要非遗活动的报刊。
3.非遗音像类。包括各地电视台播出的非遗栏目、非遗项目、非遗活动、非遗晚会的视频;各地拍摄的非遗电影、纪录片;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4.非遗活动文献类。包括各类非遗演出、展览、活动等的照片、节目单、宣传册、招贴画、会议指南、出席证、嘉宾证等。
5.非遗名人文献类。包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非遗先进人物的宣传画册、专著、传记、手稿、照片、声像资料、日记、书信、藏书等资料。
6.非遗历史文献类。
六大类不可偏废,也不能平均使用,要统筹兼顾。
(三)非遗文献的采集途径
文献采集,就是采购和收集文献,是文献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丰富的文献资料,是文献馆进行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收集非遗文献资料,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和非遗事业发展的特点,灵活妥当地运用多种采集方式。包括书店和网络购买、省内出版社呈缴、各地非遗文献资料报送、相关部门赠送、兄弟省市交流、个人和团体捐赠等途径。文献馆只要多宣传,加强联系,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献资料,甚至还可能收集到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以及作者的手稿。
四、浙江非遗文献馆的管理运行
浙江非遗文献馆,由浙江省文化厅与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合作共建。浙江省非遗文献馆,位于拱墅区运河畔的拱宸桥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一)管理体制
省区共建浙江非遗文献馆,这是一种非遗事业建设发展的体制创新。建设浙江非遗文献馆,必须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障,但目前缺少场所,也缺少人力和财力支撑。双方合作共建,对于杭州市拱墅区,浙江非遗文献馆是当地城区文化形象的提升,是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增量,是非遗工作品牌的彰显。对于浙江省非遗事业发展,开辟了面向全省的专题性特色性文献馆,也填补了全国非遗文献馆的空白。
省区合作共建浙江非遗文献馆,在管理体制上,拱墅区主管,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指导;在运行保障上,拱墅区文广新局局长兼任浙江非遗文献馆馆长,省文化厅非遗处一位干部分管联系并兼任副馆长;文献馆工作人员编制、日常运行经费等,由拱墅区落实。在非遗文献资源采集上,由省文化厅非遗处协调全省各地的资源,争取省级财政安排项目经费予以补助;省文化厅从顶层设计做好浙江非遗文献馆建设的指导,拱墅区文化部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合作双方,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渠道,承担好各自责任。
(二)运行机制
建立面向浙江省的运行机制。凭借浙江省非遗工作系统,在浙江省建立非遗文献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并通过非遗信息化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建立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文献馆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不断思考基于读者、为了读者、在读者中、让读者充分参与的文献馆服务方式。
(三)功能拓展
非遗文献馆的功能,应当包括阅读功能、展示功能、研究功能、培训功能、传播功能、信息资源共享功能、读者体验功能。
非遗文献馆的建设,应当体现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的原则。馆舍面积不大,但应当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非遗文献馆相比一般的公共文化设施,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活态传承。譬如,开辟民俗文化阅览室、戏剧文献馆、手工艺体验馆、儿童游戏天地等多元活动区。
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文献馆以网络化的程度论高低,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开辟电子阅览室,开辟新媒体服务,以最便捷的服务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为最佳标准。
(四)作用发挥
文献收藏体系建设作用的最大化。浙江非遗文献馆的收藏体系很重要,收藏不怕多。文献资料的采集内容要广泛,体现权威性、全面性、专业性;文献资料的形式要多样,不仅是纸质化的图书资料,也包括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还包括传承人作品等实物化资料的收集;文献资料的采集范围要宽泛,浙江省内的是基础,应当应有尽有,摆在突出的地位;全国性的、各省份的非遗文献资料和实物,以及世界范围的,要各有侧重,一览天下。
非遗文献资料的作用最大化。要求文献馆彻底改变“重藏轻用”的做法。文献馆不是藏珍楼。文献馆的作用就是尽最大可能把文献让大家看到,而不是被当作藏品束之高阁加以保护。
文献馆人的主观作用最大化。在文献馆事业发展中,人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文献馆的宝贵财富,是现代文献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重视知识和人才,造就优秀人才是当前文献馆界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文献馆教育功能作用的最大化。以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功能的拓展、多元化服务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需求,使文献馆成为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堂,打造民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