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探微

2018-04-03綦晓斐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建设

綦晓斐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合肥,23000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这种作风一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更是把文化建设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西方的文化冷战、文化侵略从未停歇,青少年所受到的文化冲击、思想腐蚀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不够,文化自信感不强。学术界给予了“文化自信”普遍关注,齐卫平提出,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自信,它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高度契合[1];陈曙光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2];石文卓提出,提升文化自信需要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文化交流的共同作用[3];云杉认为,文化自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4]。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国民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认同感,但并没有将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解析清楚,为此,本文就如何理解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进行分析与探讨。

1 “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并在此后的两年中不断加以论述,而后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此次讲话既是对已有“三个自信”的完善与发展,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更凸显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求

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文化强国”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强大,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输出力度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同建设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6],进一步说明了提升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求。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价值观自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将文化自信融入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个方面,以应对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确保社会主义性质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传承文化发展要投身到文化建设实践当中,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将个人的热情与力量贡献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中。

1.2 文化自信是应对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以西方国家始料未及的速度崛起,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遏制均告失败,只有选择在意识形态领域约束中国,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宗教、网络成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破坏我国领导人的形象,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抹黑雷锋、刘胡兰、邱少云等民族英雄,妄想摧毁中华民族的精神偶像。另一方面,传播基督教教义,宣扬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通过悄无声息的文化渗透达到影响国家安全的目的。新形势下,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国家整体安全比喻为大脑,文化安全就是大脑的思维,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信仰追求和价值理念。现在,很多青少年是“看着好莱坞的大片、吃着肯德基的薯片、用着微软的芯片”成长起来的,崇拜超人、蜘蛛侠,羡慕西方科技发达,对中国文化反而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社会上还有一种现象,谈电影离不开好莱坞;谈获奖离不开美国;谈手机离不开“苹果”。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目前,文化全球化片面地变成了西方文化全球化。因此,针对国际上制度博弈和价值观较量日趋激烈,国内多样化社会思潮十分活跃的情况,必然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1.3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也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发展支撑,五千年已有的辉煌灿烂是文化在熠熠生辉,未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要靠文化来凝心聚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一定规模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要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既重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又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要提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2 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

2.1 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源。从社会理想追求上的“小康大同”到个人理想实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社会伦理关系的“仁、义、礼、智、信”到“以和为贵”的个人品质修养,无一不体现民族担当、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它们构造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形成了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中国历个朝代都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用士”到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人才的重视实际上就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二是重视文化的包容、借鉴和交流。从百家争鸣到丝路驼铃,从隋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到中学西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各种文化一直和谐相处,而且对欧洲、亚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文化的思想,构成了今天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渊源。

2.2 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动力

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提出:“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都没能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伴随着轰轰烈烈革命的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从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改革开放时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发展了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念,深刻总结了党近百年的文化建设经验。反过来,革命文化又加速了革命的进程,推进了新生政权的取得和巩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种革命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从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奥运精神、航天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和先进典型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先辈们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大义放弃、牺牲个人利益,革命必胜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信仰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改革开放之后,有的人认为革命文化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相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革命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丰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直在传承。因此,要将革命历史教育融入社会教育中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带领人民继续前进。

2.3 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所进行的文化创新。科学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制度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其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就是“容纳”,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无一例外选择了包容、吸纳。尤其是在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使得一大批自然科学工作者应时而生。在内容上,借鉴过苏联模式,学习了美国的开放与包容;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国外成熟模式,兼顾了国际需求与中国特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增强人们对于文化的自觉性和认同感,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

3 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

3.1 处理好承继与摒弃的关系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必须加以继承;对于其中的落后成分,必须加以抵制。自始至终,党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8]也就是说,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应该辩证地看待,正确的应该学习,错误的必须摒弃。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文化来源,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势在必行。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国学热”,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无可厚非,但是那些披着国学的外衣实为封建糟粕的文化也在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必须坚决摒弃和抵制。

3.2 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就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在它的影响下,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展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更要注意以下几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多种文化博弈、价值取向多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客观环境。这种发展既要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要彰显中国文化的鲜明性,这样才能支撑起转型期的中国。

3.3 处理好鉴别与选择的关系

积极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文化慢慢进入中国,积极有益的思想同消极落后的思想并存,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资本主义世界“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的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时要注意:一忌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丧失民族自信心;二忌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西方文化中有值得学习借鉴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合理的内容,也有必须要摒弃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所以文化吸收必须鉴别,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之下,予以吸纳,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要用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意识形态、发展程度不能成为吸收接纳其他文化的衡量标准,盲目跟从、夜郎自大都是文化不能丰富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3.4 处理好党内与党外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壮大离不开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的提升,要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转变成执政党,随着国家发展,党员和党组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党内政治文化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生态。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向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歪风邪气,有人都将其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但不要忽略另外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文化传导中的上行下效机制。因此,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由党内至党外,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4 结 语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提升文化自信,挖掘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这样才能应对传统文化的衰退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才能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经济、政治、外交发展才能拥有更安全的发展环境,才能为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卫平.文化自信的实质和意义[J].中原文化研究,2016(5):22-27

[2]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3):19-26

[3]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43-47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7]习近平.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4-12-20(02)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9]苗兴成.试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选择[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104-106

[10]魏志敏,单春晓.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16

[11]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建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