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思想的博弈: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三民主义论争

2018-04-03李春华卫军帅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孙中山

李春华,卫军帅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鞍山,24303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抗日,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1]77经过中国共产党与爱国革命志士的奋力争取,国民党也加入到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阵营里,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然而自两党合作始,有关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随着蒋介石及国民党御用文人叶青等篡改、歪曲三民主义思想的若干著作的相继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愤懑。为批判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式的三民主义思想,引领民众对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正确的认知,国共之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三民主义论争浪潮。

1 国民党对法西斯式三民主义的宣扬

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对意大利、德国兴起的法西斯主义极其推崇,甚至公开提出要仿效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内民众抗战情绪高涨,蒋介石深知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会引起民众更大的反抗。于是,他变换手法,利用三民主义来包装法西斯主义,其中1939年发表的《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和1943年发表的《中国之命运》最具有代表性。在这两篇著作中,他利用孙中山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消极因素,重新系统地诠释了三民主义,从哲学基础始,至建国大纲的规划,至始至终都必须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原则,三民主义完全被歪曲成为“集古今中外反动之大成”的“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即“蒋介石主义”[1]150。

蒋介石从篡改、歪曲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始,鼓吹盲从的“力行哲学”。蒋介石假借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政治思想为基础,把八德、三达德等封建伦理思想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相糅合,演绎成所谓的“力行哲学”。在蒋介石看来,“诚”和“力行”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人类社会一切进步,一切真实的成就,都是由于力行而来”,“力行”的基础在于至诚且出于至诚,“不诚则天下无能成之事,至诚则天下无不成之事”[2]343,蒋介石绑架了“诚”的伦理道德,以“力行”献身革命事业,要求民众为国民党政权牺牲一切。蒋介石对“至诚”和“力行”的重视,无非是利用民众的爱国精神,掩饰他的唯心主义的愚民思想,“其中心是要人民于不识不知之中,盲目地服从他,盲目地去行”[1]146,究其实质不过是在强化民众通过身体力行来效忠他。通过对这些封建儒家伦理哲学的宣扬,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也昭然若揭。

为了给“一个主义”辩护,蒋介石采取了极力诋毁共产主义的策略。他在《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固是重视经济,近于民生主义,却不重视民族和民权主义,而且共产党人倡导民生,亦只重视一个阶级的利益,而不兼顾全民的利益。”[3]攻讦共产主义是为了呼唤他的“三民主义”出场,而他的“三民主义”出场需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护驾。为此,蒋介石先不遗余力地宣讲三民主义,指出在世界上现有的主义中,仅“三民主义比其他主义完备,而且比其他主义伟大悠久,亦比其他任何主义容易实行”[2]326。据此,可以看出蒋介石极力抬高三民主义,贬低其他主义,无非就是用三民主义的华丽外罩披在他的独裁思想上。

完美的政治思想总要有执行者,为执行他那兼具真理性和至高无上性的“三民主义”,《中国之命运》认为“惟有中国国民党,他是领导革命创造民国的总枢纽,他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大动脉”[4],对国民党的地位作出了判断。依照蒋介石的想法,中国只有三民主义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当然,这个“三民主义”已是他的法西斯式的三民主义。他的“三民主义”的实现仅仅依靠国民党就可以达成,“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国民党如何实现统治,那就要把“……一切的权利和责任都集中领袖一个人”,领袖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领袖要绝对服从。这样一来,中国社会要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要循着“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的思想。

“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的独裁思想,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已经背道而驰。但蒋介石及其幕僚们为了蒙蔽民众,蛊惑人心,依然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向社会民众大肆宣扬他的这套独裁思想,究其根源是因为借民族主义行独裁统治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比三民主义更符合蒋介石政权的统治需要,更有利于维护官僚资本主义、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为给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摇旗呐喊,国民党的御用文人们粉墨登场,最具蛊惑人心的当属叶青,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歪曲三民主义及鼓吹专制统治的文章。他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加入国民党,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研究。正因为他曾经特殊的身份和复杂的经历,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很具有迷惑性。

叶青抛弃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革命精神实质,从民族、民权、民生方面进行了全面篡改。在民族抗日上,他认为是由于中国的不统一,才造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只有中国真正地实现了统一,日本人就不敢再侵犯了。实现统一的办法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污蔑中国共产党“煽起无把握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略的奋力抵抗“是割据势力利用抗日以反对统一向中央要求权利的行为”[5],主张要进行抗日就要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在民权主义上,叶青认为民主政治在当时已经基本实现了,理由是国民政府没有宣布专制、没有王权、政府人员中没有贵族,就是民主政治实现的依据。又说为了国家统一,不谈民主,自由要有限制等法西斯“统制”政策。在民生主义上,叶青鼓吹“国营实业”,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等。

为了迎合蒋介石法西斯式的三民主义 ,叶青也将法西斯主义主张纳入其歪曲后的三民主义之中,为“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党”煞费苦心地编造理论。关于“一个主义”,就是主张独裁主义,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只有“三民主义合于历史道路,是中国底大道;合于中国需要者”,“是集了各种主义之大成的真理”[6]57。关于“一个党”,他积极支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因为国民党以外的其他党派只有形式而无实在内容,“在中国应有应存在的党就是国民党了”。关于“一个领袖”,他认为蒋介石“不仅是革命底领袖、统一底领袖、抗战底领袖,而且是民族底领袖”[7],赤裸裸地为蒋介石唱赞歌,为其独裁统治造势。在政治思想上,国民党在篡改、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统一战线上,国民党频繁实施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要求中国共产党取消组织活动,放弃共产主义信仰。面对国民党离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拥抱法西斯式三民主义的行为,为使民众对三民主义有清醒的认识,共产党人亟需发出自己的声音,驳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打着三民主义旗号对三民主义的篡改,批判法西斯式三民主义。

2 共产党对法西斯式三民主义的批判

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集团“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思想叫嚣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三民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蒋介石法西斯式三民主义进行了批判。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甄别了革命的三民主义与“一民主义”,厘清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异同,指出了真假三民主义的判断标准,使得民众能清晰明了地判断三民主义。批驳了蒋介石、叶青等人的谬论,批判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背叛,加深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识破蒋介石集团的阴谋。

对蒋介石集团篡改、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究竟如何判断,1939年7月,张闻天在《拥护真三民主义反对假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必须在实际行动上实行三民主义的具体的革命的政治纲领”,“必须实行与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8]648-649。同时张闻天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真正统一,只有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者同时落实,中国才能达到真正统一。毛泽东也提出了判断真三民主义的标准,“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8]69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真正的三民主义是坚持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者实实在在地结合实行起来,并且要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

为了批判蒋介石的幕僚们用三民主义诋毁共产主义,企图制造独裁的思想,张闻天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革命的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人所拥护的三民主义是有相通性的[9]。毛泽东与张闻天持相似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一九二四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8]687-688由此可以看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相同。正是这个相同之处,才得以使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

两者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从革命性上,共产主义比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更坚决、更彻底。王稼祥在《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纲领与主张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更彻底更坚决[10]。毛泽东对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认识更全面,他从纲领上和革命彻底性来考察,从纲领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其最高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和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从革命彻底性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亦比国内任何党派为彻底”[11]。对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言论批判具有集中性的是周恩来的《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文。该文揭示了蒋介石法西斯式三民主义的虚伪性,称其是“打着抗战旗帜、戴着三民主义帽子的中国法西斯主义”[1]150。周恩来系统地分析了蒋介石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实施的政纲和策略、组织和活动等[6]58-67,一层一层剖析了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认为蒋介石法西斯式三民主义已是代表了最反动、最残暴势力的利益,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已背道而驰。

3 三民主义论争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

在对蒋介石集团鼓吹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思想批判中,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进程及革命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再思考,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阐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总结了党的革命经验,把革命经验上升为革命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一部分。

3.1 “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8]647在这篇文章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新的命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过程、内容出发,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绘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新民主主义”系列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民主革命性质、进程、发展方向等革命实践中,对这些问题有了全新认知,构建了自己的革命话语体系[12]。它跨越了三民主义的话语体系,实现了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更是对蒋介石集团鼓吹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反动思想的极大否定。

3.2 阐释了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和“两重任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意图把中国带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蒋介石的三民主义是要把中国带到法西斯独裁专制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成功后必须先建立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因此,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达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两个步骤”,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8]666。中国革命“两个步骤”的实现赋予造成了革命的“两重任务”,即“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8]65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8]651中国革命“两个步骤”和“两重任务”的提出,使中国革命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发展导向性,使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更完整。

3.3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设想

蒋介石披着三民主义的外衣,妄图实行一民主义、一党专政、个人独裁之实。而中国共产党在批判“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思想时,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国家、新社会的愿景,以新的话语表达即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真正实现“为平民所共有”的建国蓝图。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8]675抗战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了人民对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渴望,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驳斥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谬论。通过两条路线、两个战场的对比,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提出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后建立的国家政权性质与结构,主张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4 结 语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实现者。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背弃和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其反动行径遭到人民的反对和唾弃,其反动统治最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所推翻。在这场不见硝烟的论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超越,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实践,使之上升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M].北京:中华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1939:9-10

[4]包玉娥.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5

[5]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25

[6]赫坚.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演变研究 (1921—1949)[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2

[7]俞祖华,王国洪.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43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9

[10]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9-230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12]李永进.国共三民主义之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建构(1938—1940)[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4):82-89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三民主义说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