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激趣策略探析
2018-04-03周红
周 红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发展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力的催化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数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去探索、体验、发现、掌握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全面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我首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积木中的魔方、牙膏盒、圆柱体的茶叶盒以及经常玩的皮球等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小淘气要过生日了,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它先站在地上,接着抬起了前腿,然后跳上了凳子,最后爬上了桌子。在这个过程中,贝贝分别看到了什么?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中,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想象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实物的形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
只有采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自己内心的体验,积极思维;只有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活泼,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创设动手机会,引导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也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的环节,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对客观情境的具体感受,在亲自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在探究过程中消化、贯通,最终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整体特征;进而再辨认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发现,有些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则不能。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激发了探索新知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活力,使得数学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犹抱琵琶半遮面”,激发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法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其中,激发求知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数学快乐的天空中翩翩飞舞,尽情遨游。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探索,全神贯注地参与到对学习内容的创造性的分析和研究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巧设一些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和悬念,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起思维的浪花,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大家出题考考老师,好不好?你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3、5整除。”学生听后都很惊奇,纷纷举手,说出了很多数,我分别予以回答,并让学生一一验证。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继续设疑激趣:“同学们知道老师怎么算出来的吗?”这时,课堂气氛迅速被推向高潮。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受心理因素支配明显,加之数学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传统的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单一重复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主动探求真知的需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住小学生好玩、好动、好问、好奇心强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做好课堂的“编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下,使他们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感到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了精彩。对于低年级学生,还可以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时,我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没长短,用的时间不一样。”然后又根据教材中的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总之,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教师,我们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沉睡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其乐无穷的数学境地。这样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