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维持贯穿
——谈数学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2018-04-03刘云
刘 云
兴趣始于对事物的注意,拥有兴趣,自然就会学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根据教学实际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有意无意,适当转换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来划分,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长时间的集中注意,会让人疲惫不堪,由于小学生的活泼天性,刚入学学生的认识活动常常只能依赖于无意注意。如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而又不疲惫呢?这就需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把二者有机融合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认读钟表的经验。为了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钟表的认识,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构造,说说钟表上有什么?从钟面上三根针的长短引出时针、分针和秒针,让学生了解钟面上12个数字和三根针的详细作用。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从观察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认识了钟面后在教学“整时认识”时,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等教学方法,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有了整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认识大约几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比较,在活动中看、拨、说、画,从而发现:大约几时,分针不会正指着12,要么过了12一点,要么不到12一点。这两个教学环节,由易到难,由彼及此,环环相扣,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对整时和大约几时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既有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又有无意注意的无目的性,两者的相互配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有意学习和无目的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学习快乐的同时又掌握了知识。
二、声情并茂,调动激情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既要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又要保证教师教的主导作用。教师上课的风格、谈吐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都关系着课堂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眼睛无神、课堂打瞌睡、和别人说话、突然要上厕所等情况。如何制止这些行为的发生呢?
刺激,是最好的吸引方式。其中,声音就是强有力的刺激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移时,通常教师就会提高授课音量,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中来。声音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用意。比如,在教学“用扩线和问号解决问题”时,我会十分强调问题,如问: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我会在念出“一共”这个词语加大音量,让学生一下子就意识到求和,用加法。
同样,肢体语言的表现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佳方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那些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又不容易集中的学生来说,教师有时单凭语言的提示还是不够的,这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就是最好的提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书面的文字不能很清楚地理解。这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就起到了很好的解释说明和引导的作用。比如,题目:“树上有4只鸟,又飞来了3只鸟,问一共有几只鸟?”这里,我形象地展现出原有的鸟、飞来的小鸟和需要求解的总共的小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把抽象的数字题目改变为生动的现实场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会举一反三及时作答。
总之,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声情并茂,身临其境,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喜欢数学,深入学习数学。
三、多种方式,维持注意
根据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的调查研究,7至10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可维持20分钟。如何保持学生这20分钟的注意力,并且在20分钟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融入教学重点,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要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学“6、7的分与合”一课时,学生之前学习了2至5的分与合,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学“6、7的分与合”时,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教学。首先,出示6个草莓,2个盘子,让学生自己动手摆草莓,进行分一分,根据这种方法,写出两种分成。然后,同桌交流分成式。其次,根据分成,写出相应的合成。学生认识了6、7的分与合之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进行巩固。比如对口令,告诉学生:“我们来对6的口令,我出3,你出几?我出2,你出几?”还有拿卡片:“7可以分成2和几?”学生举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对答:“我出4,我出3,4和3合成7。”这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有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知识的形成、理解和掌握。
再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一课时,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课上,我采用“猜想、验证、总结”这一教学方法。首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辨认是什么图形。这个吸引人眼球的导入,妙在单凭眼睛不能十分准确地分辨。这样既直观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让学生猜想特征,验证特征,最后总结特征,这一系列的活动最终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学生在活动中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没有逻辑性和方向性的问题,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猜想、验证、总结”这一数学思想。在验证这一环节,我为每一小组准备了“小小实验报告”,上面清楚地列出验证的过程,使学生更有自主性地完成。最后,教师着重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得出特征的方法,进一步使“猜想、验证、总结”的数学思想深入学生的心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注意力是叩开学生心灵门户的敲门砖。门户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也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和学两个环节完美融合并迸发出最灿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