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研究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18-04-03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300)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和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创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和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行的一代。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与此相应,新时代大学的使命,就是结合着这个伟大历史际遇,培养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抓住和把握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合作;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适应社会,追求卓越。为此,课题组以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聊城五市10所高校为调研目标,选取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者为调研对象,就应用型高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现场访谈,以实证方式获得调研结果。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58份,有效回收率为97%。问卷通过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库,用Spss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显示,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不适应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专业课教学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67.8%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养;46.0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入学校党委工作重心,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对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具体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调查显示,89.7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同“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94.18%的教工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关系,91.2%的教工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公益活动。但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主阵地意识。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般;63.41%的问卷都反映出学生有旷课现象,64.87%的教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约占57.43%的学生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新意。调查发现,样本学校都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规范,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都被学生认可。但是调查显示,51——120人的中等教学班占到被调查样本的37.06%,120——200人的大教学班占19.72%,200人以上的超大教学班仍有10.25%。由于大班制教学使得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困难、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以致用难以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效果不理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实践能够使学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在就业时更快地融入社会。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且有学生工作者进行指导,这种情况占样本的53.94%;而且64.52的教工认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很多学生管理人员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持这一观点的在五个选项中占比最多。调查显示,虽然80.39%的学校拥有校外实践基地,但是仍有9.61%的学校没有校外实习基地;有的学校虽有校外实习基地,但是不固定、又或没有建立起具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因为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学生不能经常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无法了解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导致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四)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个性教育。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原本应该十几人的专业教学自然班已经增至二十几人,教师辅导难度增加,育人成果普遍表现为流水线产品,专业共性取代了独特的个体性质。应用型人才是实践特性较强的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会使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然而现实中的学生培养过程,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极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更何谈一对一量身打造。
二、构建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一)课程育人
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一体化育人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严格落实小班制教学,创造条件保障实践学时。调查发现,52.89%的教师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38.69%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甚至认为思政课最佳考试形式是社会实践。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根本。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采取组织分组讨论、布置个性化作业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扩展迁移能力培养”的智能课堂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一体化育人中的课程育人落到实处。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呈现单一化倾向,忽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功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目标设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品质和教师吸引力;艺术设计各学科都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树立高尚信仰和践行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育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要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播正能量、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感染学生、活跃课堂,使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
(二)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熏陶气质。调查显示,32.47%的学生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益于塑造道德品质;28.31%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还有36%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学到了许多第一课堂学不到的内容,反映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合作经验不足和希望得到能力提升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用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的学校特色,凝练学校育人核心理念,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承与发扬中内化形成具有师德师风的学校特质。
专业文化铸造精神。调查显示,5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中较少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容单一。专业课教学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蕴含丰富的创业精神,才更有魅力。应该精心提炼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质,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在艺术设计各学科教学中将“创”字精神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使“创”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当中。从而让专业课程也各自“守好一段渠”,实现从单一的“思政教育育人”到“专业课程育人”的转变。
课堂文化彰显品位。思政课的教学要“种好责任田”。注重以问题、现象为导向,跟现实、找热点,把课堂学习设置到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载体和途径,形成以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课堂文化。
实践文化涵养情怀。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文化也同样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质,思想政治工作必需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造物文化中涵养着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仁义礼智,应用型高校要把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各类课堂学习实践、第二课堂实践中,让善于感性学习的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思想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育人
西方国家倡导的“动手操作、精益求精、尚工重器的‘工匠精神’”,特别为社会所认同,因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能够为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符合我国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实习实训。发展大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邀请企业人员为大学生开设创业讲坛,组织参加创业竞赛。在丰富多样的创业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调查显示,5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必要,51.32%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有一定提高,42%的学生认为实习对今后就业有较多帮助。同时,有56.82%的学生表示实习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很重要,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校企合作相融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要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是创业者和企业的纽带,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竞赛比赛、项目孵化等活动,将企业、学校、学生相关资源整合到一个能充分共享的平台,在“校产合作”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社会服务。“产学研”是提升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在校产协作、校地协作等产学研平台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思想导向,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同时也激励大学生勇于创业,学会感恩,树立远大抱负。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改革开放40年,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已经从探索经验阶段走向特色发展阶段。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相同模式下的流水线产品,而应该是彰显不同个性的专业人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应当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的紧密对接、深度融合,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四新”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根本导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差异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运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实习实训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技能训练和艺术观点的表现,全面实施创造力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政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