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不能推车而及”考辨
2018-10-12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传学院,贵州 兴义562400)
一引言
《左传·成公二年》有云: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王力注为“及,被(韩厥)赶上了。”[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言丑父不能如郑丘缓之推车,因此为韩厥所追及。”[2]郭锡良:“及,赶上。这里是‘被赶上’的意思。”[3]韩峥嵘(1994)[4]、王守谦(1990)[5]看法与两本教材相同。杨荣祥(2009)《古汉语词语训释二则》:多家解释“及”为“被赶上”,“这个解释与‘及’在上古汉语特别是《左传》中的用法不符。‘及’在此不表被动义,仍然是‘赶上’义,当‘赶上’的对象是灾祸或倒霉事时,‘及’后往往是不出现宾语的。”“逢丑父最后是被俘虏了,这对他来说就是赶上了倒霉的事。‘故(逢丑父)不能推车而及’,意思是‘所以逢丑父不能推车因而赶上了灾难(被俘)’”。[6]
上述三家之说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杨伯峻、王力和郭锡良所说的视“及”为受动,即“被(韩厥)赶上”;另一种是杨荣祥所说的逢丑父赶上了灾难。笔者以为上述两种说法均有不确之处,“故不能推车而及”当为“故不能推车而事及此”的省略。下面笔者尝试对这一论断进行分析。
二“赶上灾难”之说的再分析
甲文字形“及”为前面人之脚被后面之手抓住,故《说文·又部》:及,逮也。结合字形可知,追上、赶上当为其本义[7],甲文中“及”多为此解,主要用作动词。[8]杨荣祥(2009)指出,上古汉语一些动词确实可以比较自由地 “他动转受动”[6],但检查 《左传》中“及”,除开此例,无一例是用作“受动”,所以,说这里是表示“被(韩厥)赶上”就很值得怀疑。依据杨文思路,笔者把检索范围扩大到《十三经》,仍未见任何表“受动”之“及”例。因而视“及”为被动之说恐为后人就文意所立,并非《左传》之本意。由此可见,第一种说法并不能得到文献语言支持,不能成立。
第二种说法是杨荣祥通过观察《左传》中“及”之用例而得出。杨文引用《左传》“及”字句21例。因为下文在分析是否为灾祸时,还要用到这全部的21例,故这里全部转引如下:
(1)公曰:“无庸,将自及。”(隐公元年)——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2)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隐公六年)(杨伯峻:“自及,谓自及于祸害。”)
(3)周公欲 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桓公十八年)——杜预:“及于难也。”
(4)士 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闵公二年)
(5)周公弗从,故及于难。(闵公二年)
(6)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僖公五年)(杨伯峻:“难指申生之死与骊姬之谮。”)
(7)于是丕郑聘于秦,且谢缓赂,故不及。(僖公十年)
(8)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僖公二十三年)
(9)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僖公二十四年)
(10)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宣公四年)
(11)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成公十七年)
(12)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襄公四年)
(13)司徒孔实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于难。(襄公十九年)
(14)故羊舌氏之族及于难。(襄公二十一年)
(15)且宁子唯多邑,故死,臣惧死之速及也。(襄公二十七年)
(16)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知伯,女齐相礼。宾出,司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知伯曰:“何如?”对曰:“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将及矣。”(襄公二十九年)
(17)高止好以事自为功且专,故难及之。(襄公二十九年)
(18)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昭公十二年)
(19)叔向受羹反锦,曰:“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亦将及矣。(昭公十三年)
(20)弗图,必及于难。(昭公十五年)
(21)童谣有是。今鹆来巢,其将及乎!(昭公二十五年)
杨文把这21例分成“及”后不出现“赶上”的内容、“及”后出现“赶上”的内容“难”(灾祸)、“及”直接带宾语“难”、“难”出现在“及”前四个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最多,如例 1、2、3、4、7、12、16 (2 次)、19、21,共 10例 11次,最后一种类型最少,仅见2例。通过分析,杨文认为在《左传》中有很多释为“赶上”之“及”,其后面并不出现宾语,特别是“赶上”灾祸或倒霉之类事件之时。据此,杨文确定此处之“及”当为“及于难”。无庸置疑,杨文这一结论具有开创性,特别第3例中的插入语“初,子仪有宠于桓王,……周公弗从,故及。”与本句插入丑父头天夜里被蛇咬一事极为相似,所以最后的“而及”也理当与“故及”相似。因此杨文结论应当是令人信服的。可是如果再重新仔细审视这21例,会发现如果视“及”为“及于难”的省略,那么这里仍然存有以下三个问题:
1.逢丑父的遭遇是否该定性为灾难。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杨文推论的基础。杨文之所以确定本句“及”为“及于难”,是根据《左传》中“及”在后接灾难灾祸时,有的灾难并不出现在表层,同时本句“逢丑父最后是被俘虏了,这对他来说就是赶上了倒霉的事。”也就是说,只有确定逢丑父遇到的是灾祸,才能确定“及”为“及于难”,否则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
2.作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说话人能够在说话时评议过去,也能够在说话时推测将来,但能否就当前正在发生还没有结果的事进行定性,这是一个问题。
3.如果解“及”为“及于难”,那么“故不能推车而及于难”与接下来的“韩厥执絷马前”衔接是否顺畅。
下面则结合这21例,分别对这三个问题作一阐述,试图为“及”做一更为准确的定位。
三 “及”当为“(韩厥)及”
先看第一个问题。下表列出了杨文所引21例每例的祸患情况:
例句 时 点 祸 患1 将来 共叔段被伐,然后战败逃跑,失去了往昔地位2 将来 陈桓公的蹊跷死亡3 过去 周公被杀4 将来 太子废立5 过去 周公被杀6 过去 申生之死与骊姬之谮7 过去 里克被杀8 过去 申生之死与骊姬之谮9 将来 晋国内乱,文公有性命之忧10 将来 将死11 将来 受折磨12 将来 通常所说的祸患,死亡、失位、出奔等13 过去 子孔被杀,其余两家被抄家,逃亡14 过去 羊舌之族被杀15 将来 死亡16 将来 死亡17 过去 出奔逃亡18 过去 死亡19 将来 羊舌鲋死亡20 将来 死亡21 将来 失去王位
上表可见,无论在表层出现还是没有出现,此21例中的“难”,要么是生命的死亡,要么是失去了君位,要么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这些都是真正的祸患。对比逢丑父,其虽被俘,但顷刻之间即被赦免,而且被奉为传奇,传为事君者的佳话。由此,笔者以为逢丑父的遭遇似不应当定位为祸患。
再看第二个问题。上表表明,《左传》中的这21例要么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进行评议,要么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进行预测,唯独没有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议。从事理上说,正在发生的事情,因其结果还没有产生,无法对其正面或负面进行精准评估。鞌之战是按时间顺序叙述鞌地战斗经过,本段是记述逢丑父被俘被赦免经过。到本句话为止,仅仅说到所御之车止步不前,之后还有韩厥奉觞加璧,齐侯取水,赦免丑父等一系例事件。也就是说,截止到本句话,事情才刚开个头,如果此时就为事情定性,有为时尚早之嫌。即便是作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不当如此。
上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一脉相承,前者是说逢丑父是不是碰到了灾难,后者则退了一步,就算逢丑父碰到了灾难,问题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匆忙对其定性是否妥当。最后一个问题是衔接问题。本句作为一句插入语,前有“将及华泉,骖掛于木而止”表明丑父所御之车在快到华泉之时止步不前,后有“韩厥执絷马前”是说因为车子止步不前,韩厥才得以追上来。那么夹在这样前后语境中的插入语很可能是对丑父所御之车止步不前原因的解释。事实上,本句话“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也确实仅仅是对车子不能前进原因的说明,确属于插入语之列。王力古汉语教材亦持插入语之说。[1]因此如果用标点符号的话,本句话之前应该用上破折号,即“将及华泉,骖掛于木而止——丑父寝于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作为插入语,仅需对前面所述负责,无需考虑与后面语句的衔接问题,所以,在“骖掛于木而止”前有“将及华泉”的情况下,“不能推车而及”之“及”应当为“及华泉”的承前省略,即“故不能推车而及”当为“故不能推车而及华泉”。
杨文在谈及 “而”时指出,“我们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述,即‘而’连接的一定是两个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包括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充当判断语的名词性成分、主谓结构、分句等。也就是说,只要连词‘而’出现,它的前后一定各是一项陈述。”[9]本句话“而”前为“逢丑父不能推车”,“而”后为“及华泉”。这完全符合杨文所说的“而”前后各为一项陈述之说。
四、结语
文献语言中,“及”没有表受动的用法,“被赶上”的说法不成立;而由于逢丑父遭遇的定性以及定性时间的妥当与否,上下文衔接的是否顺畅等等,“赶上祸患”的说法亦缺乏支持。检视上下文,由于前句有“将及华泉”,故如果把这里的“及”视为承前省略,即“故不能推车而及”当为“故不能推车而及(华泉)”,则上述三个方面匹配度都较高,应当视为准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