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二胡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2018-04-03
(齐鲁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
《流浪者之歌》,又名 《吉普赛之歌》,是 19世纪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巴勃罗·德·萨拉萨蒂创作的一首小提琴音乐作品。这首作品流传了一百多年,现在已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一首世界级名曲。乐曲旋律优美流畅,时而缠绵深情,时而情绪激昂,形象地展现了吉普赛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浪迹天涯、居无定所、受尽驱逐的现实遭遇,传递了吉普赛民族热情豪迈、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吉普赛人饱受苦难,他们只能通过乐器和歌声来倾诉着生命的不幸。这首乐曲可以说是把深厚的民族情感寄托于高超的演奏技巧之中。
乐曲《流浪者之歌》汲取了吉普赛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旋律创作而成,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和快板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中,引子部分深沉有力,棱角分明,乐曲一开始的前三个音爆发力极强,给全曲奠定了哀痛悲愤的感情基调。慢板部分凄婉感人,丝丝入扣,是对吉普赛人背井离乡、惨遭迫害的苦难命运的控诉,也是对漫长坎坷的人生之路的苦苦探索。慢板旋律渐弱收尾,好像吉普赛人迁徙的大部队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的情景。稍作停顿后,快板部分出其不意的快速进入,此部分的演奏极富炫技色彩。包括快速大跳技巧,快速泛音技巧,右手的跳弓技巧等,关系到左右手的协调和配合等各项手指机能的综合运用,热情豪放的节奏把吉普赛民族那种向往自由、桀骜不驯,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在小提琴界已经颇有难度,移植到二胡之后在演奏难度上就更加具有挑战。因此在二胡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如何让这首流传已久的小提琴世界名曲在二胡上绽放他的光彩,是每一位二胡老师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觉得用辩证的思维来探讨这个话题可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指导二胡教学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笔者通过对《流浪者之歌》的二胡教学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辩证思维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研究论证,希望读者能够重视基本功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左右手的技术技巧,最终以较完善的演奏技术更好的为音乐艺术服务。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流浪者之歌》二胡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存在于《流浪者之歌》二胡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并贯穿始终。
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具体来说,它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所追求的目标或想要得到的结果。假设把目的看作目标,就包括有想要达到某种标准的意思。手段,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目的决定了手段,没有目的就谈不上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没有手段就没有办法达到既定目的。二者既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二胡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手段。教学点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以演奏二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功,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的,要让学生发出圆润,明朗,柔和的声音。具体的实施手段就是二胡的坐姿、持弓、运弓、换弦、按指、揉弦等动作要领和演奏习惯的确立。到了二胡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熟练掌握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这个时候的教学目的变成了如何渲染意境、如何表达音乐情感,从而展现音乐的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而教学的手段则提升到如何运用及掌握节奏、力度、音色等的变化来展现乐曲情绪,刻画艺术形象。
从宏观方面讲,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手段;音乐情感是目的,演奏方法是手段。从微观方面讲,演奏技术是目的,动作要领是手段。
总之,二胡教学中的目的与手段是相对的。在这个阶段是目的,可能在下一个阶段就是手段。在宏观方面是手段,那么在微观方面可能就是目的。在二胡教学不同的阶段和形势下,手段和目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提琴移植曲目在难度和演奏技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理清并善于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在乐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能够更准确地表现深刻的音乐内涵。教学的手段是对于运弓的多样化安排,旋律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等变化的音响化以及运弓范围以及力度状态的细腻安排还有乐曲的发音、音色变化、揉弦以及快弓技巧的应用和着力位置变化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在演奏技术和技巧方面的整体把握,依其所表现的内容和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而制定音乐表现的手段,最终达到完美演绎音乐的目的。。
(二)目的的确认是二胡教学中的首要环节
二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提前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想办法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努力标准,这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目的的正确性,首先要符合客观事实,学生努力后能够完成的,不能是空洞的不现实的。这就要看几个条件,首先,要符合学生的演奏能力,其次,还要符合教学规律,否则,只是单纯的重复,没有进展。有的学生具备音乐的基本素养和演奏的条件,在师生的一起奋斗之下,采取各阶段的教学手段,最后学有所成成为二胡演奏家。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演奏理论知识,并且善于研究与钻研,那么通过大家的一直努力以后能够发展为高等院校的二胡教师。所以,最重要的环节是确立明确而合理的目标,这对学生的一生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二胡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目的的确定亦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不同的学生在各个学期或者具体到每个教学单元,学习什么演奏方法,练习技巧,某个乐曲,作为二胡老师,提前应该依据二胡教学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的精心设计,确定出实事求是的教学计划。学习什么级别和风格的乐曲,曲目的数量多少等这些问题必须仔细斟酌。如果曲目太难或者数量过多,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最常见的是教学曲目偏难,偏大,求新、求偏。学生的演奏曲目超出了实际的演奏能力,导致学习阶段的中断,学生演奏能力的空缺,严重者影响一生的演奏。另外一类经常性的错误是,学习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时,一心专门为了演奏技术而练习,全然忘记了演奏是为音乐艺术而服务的最终目的,没有顾及演奏技术于乐曲中的意义,导致了为技术而技术,演奏技巧成了失去表情的空壳。只有当对于演奏和教学的目的有了清晰地认知,教学的目的真正为了实现更好的音乐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教学手段才可称之为正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终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乐曲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我们在学习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的时候,应该非常明确我们的学习目的,那就是研究清楚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先生认为:全部演奏过程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与人分享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流程是按照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和风格性技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按照这样的教学规律,我们在学习《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时,那些基本的技巧应该在学习乐曲之前就已经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曲掌握熟练了。演奏的技巧应该在之前练习曲的学习阶段重点掌握的。在学习乐曲的阶段,我们演奏和学习的目的就应该是音乐情绪的传达。
(三)正确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是提升二胡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们二胡的教学目的,也就是音乐的情感表达必须通过合理教学手段的贯彻施行才会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二胡教师要首先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先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把学生分类。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想把学生培养成二胡演奏家的话,那么首先需要交给学生科学而前沿的演奏方法,并通过学习二胡的一般规律,在每一个阶段和环节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其次,通过多种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针对乐曲的结构、调式等的分析钻研能力,通过学生主动的运用各种音乐理论来深化对于乐曲和音乐的理解。第三,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最好有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经历。社会阅历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来源和基础。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多舞台展示的平台,增加学生的演出经验和临场发挥的心理应对机制的建立。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果想培养高校的二胡专业教师,除此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教学法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各个角度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对于演奏理论的学习。我们讲究因材施教,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目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上会差别开来。
我们说的恰当的手段必须符合二胡教学的科学规律。比如教给学生学习《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时,快板部分需要学生练习跳弓,我们通过教学手段强调演奏重心在前面,后边少动,乃至不动,前边主动、多动;在学习如何演奏深沉的慢板部分音乐时,我们要求力量的支点在后面,力臂加长,如果学生透彻的理解了,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熟练,一般都能很快掌握。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手段是正确而合理的。
教学目的的制定和教学手段的采用,关系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最终的高度,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他的正确性也是通过不断的探索来验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一般是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至完善的。
当我们在学习《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时,努力提高的必须是对应的风格性技巧,因为想要全面的表达移植作品中内在的音乐情感和完美的艺术效果,学会这种风格性技巧才能加上不断的变化来完成作品。也就是说,必须掌握《流浪者之歌》中出现的长弓、跳弓、快速换把等演奏技术之后,才可以依据作品情绪的变化从而对应的在音色、力度等方面得以对应从而塑造流浪者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音乐形象。综上所述,我们在《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把学习移植作品中的一些演奏技术,比如变化音音准、快速换弦、快速换把等基本技巧看作教学目的,或者把最后的快板乐段拉得虚无甚至错误的方式,这是多么让人忧心忡忡的。其实,这样对于作曲家和艺术形象出现扭曲的做法,会降低《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的艺术渲染力,更会削弱演奏者的音乐水准和艺术涵养。
通常,我们在《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会引导学生:我们要把乐曲中的音符唱出来,要用手中的二胡来歌唱。所谓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内在的歌唱性,并以第一人称的感觉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演奏出来。众所周知,音乐中有欢快的情绪,又鼓舞士气的情绪也有愤怒悲壮的情绪。自古就有“长歌当哭”这一说法,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的《悲歌》和《流浪者之歌》中的“将一切抑制在其内心的眼泪宣泄出来”(李斯特语)的音乐情绪都是让演奏者发自内心地在二胡上“歌唱”,用源于心灵的、形象的演奏来展示作品中的人文情绪。在学习《流浪者之歌》的过程中时,艺术形象的刻画和音乐氛围的渲染更应该通过对风格性技巧和音乐元素的更加独具匠心的设计来展示出来。以引子的开头三个音为例,音乐情绪愤懑而悲壮,这就需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力量的支点接近身体的上方,大概位于大臂的中间部分和胸腔的位置,在演奏过程中,其中揉弦幅度要加大,频率也变得更快,只有这样,发出的音响才能够准确、生动、深入人心地渲染出悲痛的艺术情感。
为了达到纯粹的表现音乐情感的教学目的,我们会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手段来得以完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来提示一下:在演奏过程中,不管乐曲的情绪和要展示的旋律要通过任何部位来着力,那么,身体力量的传导最终都应该没有疏漏的传递到琴弦上,而并非被演奏者身体的某一部分所拦截,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也是异常关键的。再如音乐的慢板部分,音乐形象楚楚感人,音乐情绪忧伤无助。这时候的着力点和两手配合的多样性显得特别细腻。在演奏《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的快板段落时,吉普赛人乐观豪爽的个性和豪情万丈的欢舞形象深入人心,快板开始部分应该用大刀阔斧的抛击弓和非常快的揉弦来展示。后来跟随音乐的发展演变和情绪的起伏跌宕,着力点轻松自如的变化在左右手充满默契的积极配合当中流畅而自然,这就为漂亮的音乐打下了稳定的根基,从而为很好的完成音乐的表达夯实了技术上的有力保障。
二、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一)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贯穿于二胡教学整个过程的始终。
全局指的是事物的整体或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局部指组成事物整体的某一部分、某个方面以及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的全局分别是由每一个局部组合而成的,但这不意味着是每个局部的简单叠加,全局是高于局部的,总领局部的,它对于局部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局部是全局的一方面,它对全局有相关的影响,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当一个局部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一面时,它对全局就起着最主要的决定作用。全局和局部又是相对的。比如,在某种情况下,视之为为全局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是局部的东西;反之亦然。
在我们的二胡教学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渗透至各个领域。以演奏姿势为例,如果把全局视为全身肢体的姿势,那么,局部就可以分别视为躯干和左手、右手,上肢、下肢;如若把右手视为全局的话,于是包含的上臂、肘关节、下臂、手腕、手指就可以分别看作为局部;如果把左手看作为全局,那么所包含其中的掌关节及五个手指则可以看成是局部;如果我们以食指为全局的话,那么他的三个指节则为局部。
在演奏技术上来分析,假如把一切演奏技法的综合看作全局,那么,局部就可以是右手的运弓与左手的按指;假如我们把全部左手的运指看作是全局的话,那么,包含在内的手型、换把,指序、揉弦、滑音等独立技巧就可以看成是局部;假如把右手的运弓技法看成全局的话,那么,其中的长弓、快弓、连顿弓、抛弓、跳弓等演奏技巧就可以看作是局部。再到诠释音乐方面,假若把一部套曲看作是全局,那么,包含在内的一个乐章或者一首乐曲则为局部;假若我们的全局是一首乐曲,那么,乐曲中的每一个乐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局部。如果把一个乐句视为全局,那每一个小节可以看作局部。如果全局是一个小节,那么其中的音符和节奏型就是局部。
在二胡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有学有所成的大全局,有掌握每一种技巧的局部。
综上所述,全局与局部贯穿于二胡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每一节二胡课堂上。他们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
(二)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全局是统率局部的,全局对局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指导我们在二胡教学的实施中必须充分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这是我们顺利完成二胡教学的有力保障和必备的前提。具体来说,就是统筹安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局部,认清二胡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在整个教学全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再者就是运用横向思维,习惯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把二胡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综合性的处理,认清局部之间的联系,并使之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为二胡教学的最终目的形成良性的影响。
在《流浪者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艺术处理的统一性,要有全局的高瞻远瞩,给学生树立演奏此曲的最终目的是情感表达,诉说吉普赛人的悲惨遭遇,展示吉普赛民族的乐观豁达。微观方面也要有全局的意识。比如乐曲开始的前三个音,他包括音头、音腹、音尾三个部分。在演奏过程中,要求将这三个部分演奏得音头饱满、音腹坚实、音尾有力。要把全局意识放到某个乐句中,那么,就要依据整个乐句的情绪,把每一个小节或者乐汇的音乐处理好。并在句法结构和节奏、音高等诸多因素的内在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将其奏得清晰、流畅而富于感情内涵。
(三)完美的全局观要依靠各个完美局部整合而成
全局决定了局部的特点,相反,局部的完美是全局完美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完美的部分才能组合出完美的全局。所以说,在《流浪者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局部问题。要做好演奏方法的一招一式,乐曲处理的一音一字,实现完美无瑕。那么,什么样的局部才算完美呢?我个人的认为,首先是完成《流浪者之歌》这首乐曲所需要的,而不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演奏的姿势和动作应该娴熟并且科学;最后,音乐的情绪要蕴含深厚的感情色彩。
如何做到完美的局部呢?我们要善于总结各局部的特点,勤于攻克重点和难点,敏锐的发现有关键作用的局部。比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首乐曲的重点难点是华彩部分。非常多的变化音和高音区的音域扩展,可以说这是二胡技巧的极限。这部分对于全曲也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能把握好这个部分,那么,这首乐曲就掌握好了近一半。第二,针对每一个局部都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
在《流浪者之歌》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熟悉和分析每一部分的音乐情绪,音乐内涵,所需要用到的演奏技巧等方方面面。这首乐曲我们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子、慢板和快板几个部分。引子部分浓郁而苍劲,气势轩昂,开头是极具爆发力的全弓演奏,拉奏时,弓毛要适当的对里弦加压,要演奏出浑厚圆润的声音效果。后面高音区的演奏要注意音准,音乐的演奏要流畅自然,音符链接要紧密,干净利索。慢板段落用内在激动的情绪描述吉普赛民族对其不幸遭遇发自内心的倾诉和感慨,包含了无限的深情。演奏的力度要适当的弱奏,表现压抑的情感,自然的流淌。给人委婉缠绵,充满深情之感。后面是气势磅礴的快板段落。深刻表达了吉普赛民族不屈服于流浪的命运,向往美好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极度呐喊。演奏时一定要一鼓作气,音乐的情绪更加激昂,旋律走向更加华丽,来表现吉普赛人洒脱、自由、奔放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只有局部处理的完美,才能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态;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律性。量变是循序渐进的、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本质上的变化,一般是突变,属于一种质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的规律,说的是从量变到质变,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一次由某种性质变化到另外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量变逐渐积累开始的。当这种不显著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这样,质变就产生了。由此可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一轮的量变。
学生在《流浪者之歌》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乐曲的快板段落为例,一开始接触学习这首乐曲的快板,大家都非常生疏,经历过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每一遍的慢练都是一次量变的过程,量变非常的微妙,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演奏的速度和扎实程度逐步升高,最终能够达到熟练演奏的程度,也就是量变转变为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