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变迁与“肉连响”的传播和创新

2018-04-03李彦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神道巴人土家族

李彦翰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简介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着积淀丰厚而又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渗透到了土家族每一个土家人生活的地方,本文所要讨论的民族舞蹈“肉连响”就是其中之一。“肉连响”起源的时间暂时无从考证。根据其舞蹈动作的粗犷豪放和赤身露体的特征,可以看出舞蹈受到了古代巴人军舞的影响。具《华阳国志》记载,周朝末年巴军参加武王伐纣时所跳的舞蹈刚劲有力,使得殷商军队如此不堪一击。肉连响正是继承和保留了这种舞蹈的风格:雄壮有力,节奏鲜明。其基本动作则是取决于泥神道,相传在旧社会,一些社会上的乞丐,由于生活所迫,赤身裸体,为了能乞讨到一些食物,将自己剃成光头,身上糊上稀泥,沿街用双手拍打身体和头让稀泥四溅用来讨钱,各小摊上的主人怕泥浆污染商品而不得不给予施舍,大家久而久之就把这样行乞的人称为泥神道。由于泥神道动作简易,又能强身健体,所以路人们也自觉的进行学习和模仿。[1]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了,大多数泥神道得到政府的安置,不再身涂泥浆拍打行乞。但是这种节奏明快、形式简单、风格独特的拍打动作却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肉连响,肉连响因其动作类似莲湘舞姿,只是手中不拿竹质道具,莲湘表演时随着双手拍打撞击肉体连续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故取名为肉连响,如今,肉连响不断完善,逐步走向舞台。

二、土家族舞蹈“肉连响”基本动作

最初的肉连响一般情况是单人舞蹈,没有音乐伴奏,是靠自己双手拍打身体相应部位发出的响声作为表演时的伴奏。表演者上半身乃至全身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衣服包裹,而只是以条状的裙子和头巾穿在身上用来装饰。所跳的动作主要是借助“竹莲湘”的动作,包括“秧歌步”“扭身”“拧腰”“拍额”“顺拐”等。[2]但肉连响的表现比起竹莲湘来说,更为活泼张扬,奔放热烈,腿上动作比起手和头来说幅度更大。在正式表演时,伴着手指间弹搓和嘴中共同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蹈者随着欢快的节奏,头、肩、臂、肘、腿有机和谐的配合运动,双手一会搓打出声音,一会拍打着身体,并随着舞蹈的进行不断变换身体倾斜的角度,整个舞蹈带给欣赏者的是流畅、潇洒、粗犷的感觉,表现出土家族的舞蹈者们对生活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三、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最早不是出自贵族和社会高层,而是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的底层,加上“肉连响”是土家族本土的舞蹈,所以通过对这个舞蹈的欣赏、分析、归纳,总结出如下几个民族特点:

(一)土家族舞蹈“肉连响”表现出了土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肉连响”这个民族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是通过表演者的舞动来让欣赏者感受到一种灵动之美。在表演时,每个表演者身上都会带上不同材质的铃铛,为什么要挂铃铛而不换成其他的东西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铃铛发出响声时,往往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比如往往古代祭祀的时候,祭祀者往往就会在祭祀时一边口中念动咒语,而另一边则手中晃动着铃铛。其次,表演者身上没有衣服,也没有道具,而是像土著人一样,赤裸着臂膀,他们这种装束也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这种打扮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纯真本色,他们的这种装束像是原始社会中人类祭祀或者是祭天时的打扮,他们尽量一丝不挂,体现出生命的最初本相,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再者,“肉连响”在表演时,表演者手指间搓动会发出声响以及舌头弹动最终会发出“喔——喔——喔”的叫声,这两种声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出的都不是人类正常交流的语言,而是一种原生态的拟声,没有人工润色的痕迹,组合起来构成了十分和谐的交响。[3]

(二)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是一个大融合的艺术舞蹈

“肉连响”舞蹈的历史起源、舞蹈节奏、舞姿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它分别结合了古代巴人军乐舞的遗风,结合了打莲湘的舞蹈节奏,以及传承了泥神道的基本动作,多个方面的结合才形成了今天的“肉连响”。

1. “肉连响”与巴人军乐舞的关系

土家族这个民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在古代,有一个时期巴人统治的国家曾经盛极一时,巴人以白虎作为他们的图腾,崇尚武力擅长舞蹈。《华阳国治·巴志》称巴人是“天性劲勇”,在周武王伐纣时,巴军曾是多么的神威,巴师是那么的英勇,使得商朝的军队临阵脱逃。而这个也逐渐形成巴军在每次作战前所跳的舞蹈风格是刚劲有力的,这个与“肉连响”粗犷威武的舞蹈神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这种军乐舞气势威猛,乐点和节点铿锵有力,表现出战士在战场上与敌人肉搏时的那种杀气,从心理上威慑、征服敌人。根据杨荫浏先生著名的音乐通论著作《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记载,以巴人军舞为典范的周朝军舞大约分为六段,名字叫六成。第一成:击鼓出场,顿足三次,跳舞者执盾而立,以示周武王迎接诸侯,随之而唱;第二成:战舞奔腾,展现吕尚灭商信心十足;第三成:表现灭商之后向南进军;第四成:巩固南疆;第五成:舞队分成两行,用来表示军队由周公召公协助统治;第六成:队伍集合聚集在一起,用来敬谢天子。从这记载中不难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舞蹈总体以刚性为主;舞者最初都为士兵,是男性;舞者都半裸露;舞蹈最初是为了激励士气,所以用鼓乐来伴奏;舞蹈表演带有一定的情节。这与“肉连响”确实有相似之处。[4]

2. “肉连响”与打莲湘的关系

莲湘缘起于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故事,由于从小莲湘这个女孩孤苦无依,被一个当地的姑婆所收养,但姑婆把小莲湘当成丫头使唤。当女孩到了出嫁年龄的时候,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姑婆怕莲湘离开她,就折磨她,最后把她活活折磨而死。后来乡里们为了纪念莲湘,把竹竿锯成火炬状,朝身上的各个地方拍打,一边打,一边呼喊这莲湘的名字,后来逐渐演变成莲湘舞。而肉连响从打莲湘中直接植入的是它的舞蹈节奏,莲湘唱词中的“一呼二应”节奏模式就被直接引用为肉连响的呼词中。肉连响正是通过“一呼二应”的呼词配腔来推进节奏的演进。

3. “肉连响”与泥神道的关系

据鄂西土家族泥神道的传承人陈正福介绍,在解放前,在鄂西地区,经常有穷人在春节前后赤身涂泥,双手拍打全身,沿街行乞,这个后来被当地人称为泥神道。在当时由于泥神道的动作简单、轻快、灵活,使得路人都争相模仿和学习。到了解放以后,虽然人们摒弃了泥神道身上涂满稀泥的特点,但是泥神道拍打全身的基本动作却被保留在肉连响中,“肉连响”表演时,表演者动作刚劲有力,舞者用手拍打人体裸露的头、肩、臂、肘、胸、肋、腰、胯、腿、踝、脚等部位,这些就是从泥神道中学习来的基本动作。

(三)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是一个跨越年龄的男性舞蹈

“肉连响”这个民族舞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舞者来说可以跨越年龄的限制。[5]因为它的动作起源于泥神道,而泥神道最早是乞丐沿街行乞,乞丐首先就是一个没有年龄限制的。再者,模仿者最先是路人,这个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所以演变到后来的“肉连响”也是没有年龄的限制,舞者赤身裸露,面带微笑,无论是十几岁的小伙子,或者是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他们都欢快的伴着鼓点跳着,拍打着,表演时手上不带任何的道具,舞蹈的动作是那样刚劲有力。

四、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的不足和创新

土家族舞蹈“肉连响”虽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近些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事物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由于“肉连响”舞蹈在创作上过于简单、单一,使得素材大量重复,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表演动作过于简单,形式单一、死板、僵化,缺少应该具有的个性和思想的创作思维,一直没有好的创新,使得这种民间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土家族舞蹈“肉连响”虽然继承和保存了许多传统艺术样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下的现代人和古代的古人在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上面有了比较大的鸿沟了,如果我们今天的舞者还是一尘不变的在传统的审美心理下沿袭前辈的艺术创作,那样的“肉连响”是不能够吸引我们今天的观众的,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消逝在历史的车轮中,所以我们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运用一些新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摸索,赋予它一些时代的气息,给与它新的生命力。

(一)适当改进和加大现代传媒的宣传

要想做好“肉连响”的继承和发展,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大量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肉连响”的表演空间给人的感觉过于狭窄,仅仅在鄂西地区进行下规模的表演,如果能够通过现代的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介有侧重的有特色性的传播,使广大的中国受众知晓这种民族舞蹈,从而才能了解,进而才会喜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传播就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环,决定着后面几环的成败与否。一个“二人转”从地方走向了全国,东北笑星功不可没,比如像赵本山、潘长江等,他们用自己的成功合理利用电视这种媒介,使得现在很多地方卫视播放“二人转”,一下就把“二人转”这种艺术带出了山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二)与时俱进,吸收一些现代元素

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所谓高速发展的不光是科学和技术,艺术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范围。许多现代的艺术样式中孕育出的新兴元素,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肉连响”中应该借鉴和吸收的,而这个吸收和借鉴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是内容,一味这种单一的素材会使得观众有一种厌倦感,进而观众会一批批流失。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它的内容多并且新,能够根据现代人们喜欢的关注的东西捕捉它的素材,使得观众观看时,过一段时间,内容上就有翻新,大大的吸引新观众,保留住老观众。第二是舞蹈时的动作。传统的“肉连响”的动作主要有“鸭子步”“滚罐子”“秧歌子”“颤步”“双打”“三响”“七响”“十响”等,节奏明快,表演诙谐,很具有娱乐性。但是在创新上却有不足,没有吸收一些现在新艺术门类的动作,比如像街舞、钢管舞等。适当的合理的吸收一些这些元素,可能会更有利于“肉连响”的发展。第三就是音乐,“肉连响”虽然音乐简单,但是对整个舞蹈的表演是有着影响的,从这种艺术诞生到现在,音乐没有多大的更新,仍然延续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因为这个是地方艺术舞蹈,对广大外地的观众来说本来就对这个民族的语言或者说历史不太了解,在突然欣赏这样的民族舞蹈,给我们今天的观众会有隔阂,进而失传。适当加入一些流行的现代的音乐元素,使现代的观众在观赏时不至于那么突兀,对他们的接受起到一个缓和的作用。

(三)增进国内国际艺术交流,扩大对外的文化传播

由于“肉连响”是一种民族舞蹈,展示的平台相对来说比较狭窄,要让它扩大传播范围,多参加国内国际间的交流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据“肉连响”的传承人吴修富称,他已经率队参加了湖北省以及赴广西南宁参加了全国民运会,还到昆明和乌鲁木齐等地参加表演,反响热烈,并且多次获奖。据国内国外媒体多次报道,“肉连响”还特别受外国人喜欢,像比利时、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曾聘请吴修富去传授“肉连响”,这种做法我认为不仅增进了国际间的友好,更为重要的扩大了对外传播交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可以在国内和其他国家的戏院中都举行“肉连响”的舞蹈表演,让吴修富这样的老艺人到世界各地去讲学传授“肉连响”,这样对“肉连响”的发展是有很大提高的。

总之,要做好“肉连响”这种民族艺术舞蹈的传播和创新,在实践中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艺术艺术表现方法。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推广,让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肉连响”具有潜力和生机的民间艺术,要让它从闭塞中走向广阔的表现空间,从内容、动作、音乐等方面在进行挖掘,使“肉连响”艺术本身得到进一步扩展。广泛吸收其它地域或者民族的舞蹈语言、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发展过程中适当调整舞蹈的结构,让它有张有弛,声情并茂,让受众欣赏后能够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再加上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舞蹈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我们要明确“肉连响”是我们民族中一只鲜艳的艺术之花,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这只花朵绽放的更加绚烂,我们今天的你我应该增强这种意识,让历史悠久的“肉连响”永葆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左尚鸿.巴人军舞遗风与“泥神道”传承——鄂西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肉连响发展探源[J].东南文化,2007(1):67-73.

[2] 彭 曲.男人的绝唱: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寻踪[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1):102-107.

[3] 山 磊.巴人“连响”舞三峡[J].民族论坛,1999(6):38.

[4] 王 松.浅析土家族舞蹈“肉连响”的继承与创新[J].戏剧文学,2007(8):103-104.

[5] 吴 昶.师徒名分缺失状态下的利川“肉连响”舞蹈的传承方式变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70-74.

猜你喜欢

神道巴人土家族
按神道 促睡眠
日本神道的《易经》视野
英勇善战的巴人
土家族情歌
英勇善战的巴人
土家族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日本社会への神道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