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的执政经验及启示

2018-04-03郑丽天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区根据地红军

郑丽天

(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研科,四川 达州 635002)

土地革命时期,川陕苏区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中的第二大苏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省级政权。川陕苏区在其存在的短短两年三个多月时间里,按照党的六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法大纲》、《土地法》等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和建设。

一、执政经验

川陕苏区,作为第二大苏区,地域面积仅次于中央苏区,执政方略的实施和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为党的全面执政和自身建设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体现了川陕苏区的执政理念,展示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苏区新貌。

(一)政治建设经验

1. 打牢执政群众基础。早在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前,中共四川省委就领导各地党组织积极开展了接应红军入川的群众发动工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积极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配合红军的军事斗争。如梁达中心县委加强了对重建的川东游击军的领导,阆南县委领导了升钟暴动,南充中心县委指导改造刁玉甄等绿林武装,苍溪县委领导了武装起义等,这些武装斗争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配合红军作战,形成了苏区群众基础和苏区外围的游击圈。二是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兵变,策反敌军火线起义投奔红军,削弱敌军兵力。如原南充中心县委书记罗南辉、升钟起义总指挥张友民等人打入田颂尧部和任玮璋部做兵运工作等。三是发动群众抵制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破坏敌人军工生产。红军入川后,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红军深入广泛地开展扩红工作,配合苏区打破敌人经济和政治封锁,建立白区与苏区秘密交通线和运输点,为苏区输送物资、人员和情报,深入宣传“迎红拥苏”,揭穿敌人的政治谣言,维护和恢复红军和苏区政府的形象,使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2. 广泛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在未建立中共川陕省委之前,旷继勋等人就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领导建党建政工作,为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红军入川后,中共川陕省委建立了省、道、县、区、乡五级党组织,发展地方党团员5万多名,为推动革命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1]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省、道、县(市)、区、乡、村六级政权,村苏维埃之下还设有“十家代表”。川陕苏区先后共建立了1个特别市、39个县(当时)、219区、1013个乡、3840个村苏维埃政权,根据地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中共川陕省委先后召开了4次党代会。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召开了3次工农兵代表大会,3次工人、雇工代表大会,3次团代会,3次妇代会,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召开了不同规模的党政军以及群众团体大会。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数以十万计的工农干部,他们成为根据地发展的先锋和中坚力量。[2]

3. 建立健全党政机构和制度。川陕省委先后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发展党的组织与扩大红军》《组织问题决议》《红军与地方武装决议》等20多个全局性的文件,涉及党的任务、组织问题、宣传工作、白区工作、保卫赤区、游击战争等方面的内容。川陕苏维埃政府以《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为川陕省各项工作的根本大法,通过和颁布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大纲》《目前形势和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公粮条例》和婚姻、禁止鸦片等80多个法令、草案、布告、条例等。川陕苏区的党政军机构接受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川陕苏区的党组织机构中有中央代表、川陕代表、执行委员会、党委会,以及省委书记、秘书处等设置。省委书记下设监察委员会、妇女部、宣传部、组织等。在干部制度上,苏维埃工作人员的编制数量与工资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在社团组织上,有雇工会、贫农团、反帝拥苏大同盟、互济会、妇女生活改善会、妇女独立团等群众组织。健全的执政机构和完善的执政制度,全方位地推动了川陕苏区党的建设和执政理念与方针政策的实施。

4. 思想宣传深入人心。川陕苏区继承了党的早期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结合川陕地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认知进行了创新性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宣传工作采取发动群众形成自我教育,再形成一个以党委机关为核心的宣传工作网络。党的干部、党员、苏维埃干部、红军战士人人都是宣传鼓动员,随时随地结合实际进行广泛的宣传。党团宣传部门还领导各种群众团体,如妇女会、工会、少先队、童子团建立宣传组织,形成从上到下的宣传网。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留下的1万余幅石刻标语和大量墨书,至今还有数千幅在老区的山崖上、墙壁上、桥墩上印证着苏区的历史。党政军群机关创办了报刊30多种,如《干部必读》出版了127期,《共产党》报出版了100期,《少年先锋》报出版了80期,宣传小册子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怎样分配土地》、《苏维埃组织法》、《红色战士丛书》《政治工作读本》《革命三字经》《政治工作手册》等100余种,印发数十万册。[3]革命理论、党的政策通过各种宣传,深入到人民群众心中,并转化成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二)经济建设经验

1. 进行土地革命。川陕苏区根据中共中央在1931年制定的《土地法草案》,具体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的办法,分步进行。第一步是打倒斗垮土豪劣绅、地主贪官,打碎旧的土地所有制度和宗法制度,没收土地及其全部财物。第二步是贯彻阶级路线,查田查阶级,划分阶级成分。第三步是落实土地政策,实行平分土地。土地分配结束后,由苏维埃政府或代行职权的红军政治部发给土地及房屋使用证,以确定土地和房屋的使用权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废除了剥削制度,激发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为苏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保证了红军粮食供应,改善了人民生活。《土地问题解答》规定:非苏区来当红军的白色军队、或由火线上过来当红军的白军战士都能分得土地。这一制度使家属不在川陕根据地的红军战士也享受到土地革命的果实,对照顾革命军人,鼓舞了战斗士气,坚定了革命斗志。

2. 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完成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川陕苏区主要开展了以农业、工商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苏区除大力号召农民积极投入生产外,还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生产。以乡为单位成立耕种委员会和合作社或租借处,负责指导全乡的农业生产。以村为单位建立青少年、妇女生产突击队,帮助红军烈属和劳弱户,还组成代耕队实行监督性代耕,并适当给以报酬。在重点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各种副业的生产,如栽桑养蚕、兴修水利,养猪养鸡鸭等。根据地建立以后,工商业也得到一定发展。苏区党和政府采取了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和合作社企业,保护拥护苏区党和政府的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有兵工厂、纺织厂、缝纫厂、造币厂、盐厂等。国营商业有经济公社、干部合作社和红军合作社等。此外还有商业合作社、私营工商业等。私营工商业在国有企业与合作社的领导和帮助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 发展金融税收事业。川陕苏区设立了工农银行,省设总行,县设分行,区设经济员。工农银行统一管理各级财务机关与党政单位的现金支拨与上缴,同时兼办信贷业务、发行和兑换货币。川陕苏区发行了纸币、布币、铜币和银币四种形式的货币。由于根据地老百姓对苏区货币十分信任,因而旧币很快就被废除,苏区生产发展和物资交流便利,货币统一,物价也很快稳定下来。根据地设立工农税务局,以管理税收,从省到县,以至商业繁盛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商业税收一方面是川陕各项经费开支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合理的累进税制和保护工农利益的进出口税是保护或促进苏区经济事业发展的条件。为供给政府、红军的费用及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救济,苏区还实行土地税即公粮,制定了公粮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征收公粮的目的、性质、税率及作用范围、数量分配等。

(三)军事建设及斗争经验

1. 建设红军队伍。红四方面军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下设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方面军直辖机关和部队设参谋处、总经理部、总医院、警卫第1、第2团和妇女独立团、营等单位。彭杨军政学校直属军委领导。红四方面军入川不久,以第10、11、12和73师为基础,连同各地方独立团、独立营和其他地方武装扩编为4个军。宣达战役后,川东游击军成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使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各军配备了完整的建制,达到15个师,人数由入川时的1.5万人迅速发展到8万余人,并且始终保持了这个规模。川陕根据地成立起来的妇女独立团有2000多人,这在几个方面军及其根据地中是十分罕见的。此外,根据地以没有参加红军主力部队的区、乡、村干部、青壮年贫苦农民为主,建立起赤卫队、游击队、独立团、独立营、少先队、童子团等地方武装,人数达到10余万人。

2. 制定和实施灵活的战略战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红军将领,针对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和川陕山高路险、易守难攻的地势特点,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等战略方针,打破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取得了三次进攻战役和反“六路围攻”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的巨大胜利。在艰苦频繁的战事中,红四方面军将士创造了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执行的是决战防御,宣达战役执行的是包抄围歼,黄猫垭战斗执行的是大纵深迂回包抄残敌,强渡嘉陵江战役执行的是大规模强渡江河。战斗中,红军将士善于扬长避短,根据自己兵力少、装备劣的不利因素,抢占有利地形,与优势敌人进行周旋、打持久战,消耗敌人有生兵力,抓住有利机时和薄弱点一举反攻,再趁敌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无暇设防之时,乘胜扩大战果,实施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再扩大根据地。

3. 磨砺红军意志和精神。为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红四方面军每次军事会议都对部队整训作出部署。各部队按照《军事教育计划大纲》《各军比赛条约》等组织实施射击、持枪、投弹、冲锋等练兵和比赛。通过数以百计的战役战斗考验,红军将士练掌握了山地战、丛林战、河川战、夜袭战、游击战等多种战术,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红军将士具有的英勇顽强的意志、高超的作战本领和过硬的战斗作风,以寡敌众、寸土必争、昼夜鳌战,摧毁了敌军,取得了战役战斗的最后胜利。红九军73、75团获得“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称号,红三十军263团、265团获得“钢军”“夜老虎”称号,红三十一军274团获得“夜袭常胜军”称号,红三十三军296团获得“百发百中”称号。同时红军以农民群众为后盾,充分依靠人民的支持,保证作战胜利。红军还得到了川陕两省地方党组织的大力协助,川东、川北、陕南的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和支援红军,保卫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镇召开的党政工作会上,制定了体现红四方面军精神内涵的红军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训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体现了红军将士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信念,也体现出敢闯敢干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还体现出团结一致开创新局面的集体主义和革命乐观精神,成为红四方面军不朽的军魂。

4. 注重搞好军民融合。为扩大红军队伍、扩大军事宣传,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领导各级工会、贫农团、农民协会、妇女会、共产主义青年团,部队以连队为单位派出红军宣传员、以军为单位派出宣传队,在广大群众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除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外,工作队还串门唠家常、谈心交朋友、帮助农民干活,利用赶场天、庙会进行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和发动,激励群众支援红军、参军参战。苏区还对于红军家属还发给《红军家属证》,并帮助他们代耕代种。因此,川陕苏区各地处处都有婆婆送孙儿、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父子齐参军、兄弟同入伍、个人急参军的感人事例和动人场面。为支援红军,川陕苏区人民群众组成的运输队伍达200万人次以上。在万源保卫战最艰苦的时候,劳苦群众自愿把唯一的种粮都捐献出来,把未成熟的土豆挖出来,送给前方将士。

(四)社会建设经验

1. 保障工农兵群众受教育权利。川陕苏区建立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文教体系,设立了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科与社会文化科),专门领导文化教育工作。各地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彭杨学校、工余学校、俱乐部、识字班、夜校等十分普遍。列宁小学是专门针对少年儿童建立的新型少儿教育学校,学校不仅教识字、唱歌,学习革命道理,还教参加实际斗争的训练、站岗放哨、盘查询问等。彭杨学校是培养军事干部的基地,这里既有政治学习,宣传十大纲领、根据地时事消息,又有军事技能的训练。学校规定红军战士在作战之余,必须花时间扫盲学习文化。此外,根据地还建立了党校与苏维埃干部学校,专门培养和提高党的干部,主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高苏维埃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识字、扫盲运动,苏区百姓和官兵一方面学习了文化,一方面进行了革命道理的宣传和普及,形成了“革命休谈封建话,青年须读列宁书”的良好氛围。

2. 丰富民间文化活动。苏区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歌曲、快板、歌剧等,内容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有歌颂党和苏维的,有歌颂红军的,有激励百姓参军的,有歌颂土改和新生活的,有揭露反动派罪行和惨败的,还有争取白区士兵劝降的,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同时,文娱活动还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酗酒、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大大减少。根据地建立后,苏区各地迅速组建起了新剧团、文艺宣传队、俱乐部等,恢复和更新了城乡、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如木偶、龙灯、竹马、清唱、评书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把曾染上不良习俗的群众转变为新剧迷、舞蹈迷、戏迷,有的还成为歌手和编歌词的行家里手。

3.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军阀统治时期,川陕苏区的医疗卫生相当落后,游医、巫师、神婆充斥城乡,鸦片吸食者普遍,人民群众体质十分堪忧。为保证根据地军民健康,川陕苏区建有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川陕省工农总医院(中医院)两大医疗卫生系统,拥有医护人员约1万人以上。每个医生每天要看50—80个伤病员,并建立每个伤病员的登记手册,以备查考。医院不仅要管治疗伤病员,还要组织慰问,管理他们的营养。地方医院一般称工农医院,主要是为老百姓和苏维埃干部治病。医院除了医治伤员外,还担负了领导赤区卫生工作,向农民宣传、普及卫生及简单的救护知识,揭露巫师、神婆的危害,禁止烧香求神和用鸦片治病,推广好的治病方法等。根据地建立后,专门设立禁烟局,并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还禁止鸦片生产和贩卖。经过禁烟政策的执行,禁烟成效十分明显。

4. 完善拥军优属政策。拥军优属是川陕苏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苏维埃政府逢年过节和胜利的时候,都要组织群众到部队贺喜、送慰问、演节目,也要向红军亲属报功,送慰问品。根据地还实行代耕制度和照顾红军家属,帮助解决生活上、生产上的困难。除发给红军家属优待证外,西北军事委员会还制定优待办法。由于川陕根据地人民在党和苏维埃领导下,不折不扣地执行拥军优属政策,以极大的热忱做好这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部队指战员奋勇杀敌、火线立功,形成根据地父老乡亲踊跃参军的热潮。红军家属感谢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关怀,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觉搞好生产生活,积极担负后方工作任务。

二、历史启示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

从川陕苏区局部执政的历程和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永远是执政的第一要务。不论是领导核心还是普通官兵,不论是党政干部还是人民群众,只有坚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信念和追求,才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私心所移、不为欲望所屈,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不忘初心”的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牢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看齐意识,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川陕苏区最高领导人张国焘虽有北大高才生的学识、党的一大代表的身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政治资历和光环,但其骨子里的理想信仰并不忠坚,因此注定他最后投敌叛党,落得“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的历史评价。而广大红军将士、党的干部和苏区群众,坚信党的理想信念、坚定党的政治方向、坚守党的政治纪律,即使最高领导人做出违背党中央宗旨的决策也能辨明是非,坚决抵制不盲从;即使在遭遇肃反迫害也要相信党中央,思想政治和信仰意志不动摇。因此,广大红四方面军将士和干部群众三过雪山草地后也要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在西路军空前惨败后也要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找党中央。

(二)党内民主监督是作风建设的根本措施

川陕苏区时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措施可谓完备,但对最高领导人缺乏民主监督措施,或者迫于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以致最高领导个人形成军阀习气、家长作风、宗派主义,个人权力不断延伸,左倾思想不断膨胀,肃反不断扩大,造成川陕省委的监督机构——监察委员会成了“牛栏关猫——进出自由”的无用工具。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川陕苏区的肃反被扩大化、合法化,以至于成为打击排斥与己不同意见的人的工具,加上工作方法简单、滥用职权、制度执行不到位,以至肃反走向极端。左倾政策的执行,也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影响,如张国焘不相信白区的党组织和武装队伍,不相信白区派来工作的同志,特别不相信甚至排斥打击知识分子,尤其是对红三十三军及其达县地方党组织的迫害,使数以千计革命将士和党的干部在他领导的肃反中遭到迫害和错杀,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左倾的关门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破坏了革命队伍内部团结,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严重的内耗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红军战斗力以及群众信任度。正是因为权力监督失控导致个人欲望膨胀,从而背离执政理念,背离群众,忘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也应该成为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强化主要负责人的作风建设和监督考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织牢监督制度的笼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不折不扣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川陕苏区时期建立和完善了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机构和措施,但由于战时的动乱导致川陕苏区各项措施无法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实践,以至川陕苏区的鼎盛时期并不长久;同时由于宗派、左倾、集权等思想和言行的影响,完善的制度对下不对上,使政策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宗旨和初衷,使川陕苏区发展没有达到“赤化全川”的预期效果。从党在川陕苏区执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执政才是推动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正义事业,能够赢得绝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的政党才能取得执政的坚实基础;无视民主和法制,以宗派和个人名利为出发点的领导集体,将失去它存在的合法性,更会失去民心;没有坚定理想信仰的所谓精英同样也会失去政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治乱兴废,皆起细微。”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关键还一项一项去落实和兑现,否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才能把队伍带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在战场上打赢敌人,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加牢固。这如同当下有人说,党的宗旨和政策都是很好的,但是执行的人走了样,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党在川陕苏区执政的历史镜子,可以照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业绩,同时也照出了川陕苏区最高领导人的弱点,照出了党的执政经验的不足。

(四)实事求是是党的建设的精神品质

实是求是既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带领人民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徐向前、李先念、张琴秋、王维舟等红军将领和苏维埃党政干部,冒着自身被杀的危险、顶着亲人遭错杀的悲痛,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的态度坚决抵制张国焘多次在军事上的瞎指挥,坚持正确作战方针,及时扭转和挽救战局,使战争和根据地损失降到最低。他们坚持实事求的原则和态度与张国焘据理力争、坚持原则,严肃抵制错误路线、家长作风和山头主义,巧妙灵活地与肃反扩大化作斗争,及时刹住了他借肃反排异己的极端错误做法,从肃反枪口下保护了陈锡联、王维舟、魏传统等一批共和国将帅和党的领导骨干。党在川陕苏区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红军将士和川陕人民实事求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分不开的,张国焘个人犯下的严重错误,不应该让广大红军将士和川陕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蒙上阴影。

(五)作用发挥和人格魅力是形成威望的关键

一个人能够被人们所敬仰、被历史所记忆,一方面是因为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重大事件和紧要关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值得世人尊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川陕苏区广大红军将士和党的优秀干部,在战斗和工作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红军精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所到之处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分文不取,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从心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建立了牢固的军民鱼水深情,树立起人民军队的形象。从川陕苏区的最高领导人身上,我们深刻认识到:把个人名利看得高于革命事业、把个人权力驾驭制度之上的从政行为,实践革命理想不以身作则、制定政策规定不身先士卒的党员领导,哪怕他出身再高贵、位再高权再重、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正义之心、仁政之行、高尚品德,即使强迫获得个人权力和威望,也是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敬仰。有人总为张国焘感到叹惜,试图想给其“公正评价”,认为他在中国早期革命中做出了成绩,尤其是把川陕苏区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他一个人头上。试问: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开辟川陕根据地吗?取得的成就都是他决策部署的结果吗?自己强大就应该有超越宗旨、违反党纪的“私心”吗?拥兵自重就应该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吗?更何况他自己都承认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在外糊涂多年”。在一连串的追问和现实结局之下,大家可以思考并明白: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应该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自觉和政治定力,将权位和名利强加于组织和人民的言行,终将失去党心人心;叛党叛国背叛人民,将被历史淘汰,被人民所不耻。

参考文献:

[1]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32.

[2]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3] 中国工农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24.

猜你喜欢

苏区根据地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