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度量本质聚焦量感培养
——以“课桌有多长”为例
2018-04-03◇林美
◇林 美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指向量感的教学当如何开展?如何依托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量感?本文拟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为例谈几点思考。
课前思考
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最基本的计量单位,而“厘米”又安排在第一个认识,可算是起始课,学生学厘米的相关活动经验、数学思考等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课桌有多长”主要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本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长度”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课中思考
一、叩问冲突,动中有思——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在前一个课时“教室有多长”中,学生已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本节课借用上节课的活动经验,再次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只是当学生交流汇报时,各有各的说法。
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课桌有多长?
生:课桌有6拃长。
生:课桌有4支铅笔长。
生:课桌有2本数学书长。
……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
思考:通过叩问本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虽然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但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唤醒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从混乱到统一)解决新问题,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多层体验,思中有辨——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二年级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只是对于尺子,他们具体有哪些了解呢?笔者做了课前调查。(如图1)
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对尺子的认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虽然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至于怎么量,尺子上具体有些什么,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粗浅的。
图1
1.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调查表中空空的尺子)
师:请大家观察这把尺子,好像缺了点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呢?
生:有0到10的数。
生:还应该有刻度。
师:(出示一把完整尺子)说得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在哪儿呢?谁来指一指?
生:一条一条的线。
师:对,这一条一条的,我们就叫它刻度线。
师:观察一下:刻度线的排列怎样?
生:很整齐。
生:很直。
生:还有长线和短线。
生:0到10的数就写在这些刻度线上。
师:观察你们自己手中的尺子,看一看,都有哪些数?
(学生观察,同桌之间主动交流)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尺子上的数是0到20,我同桌尺子上的数是0到15,我尺子上的数多,尺子就长。
师:想一想,尺子上的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是的,0在这里表示起点,0在尺子上很重要。
师:尺子上除了数、刻度线,还有什么?大家再找找看。
(细心的学生发现有cm两个字母)
师:cm两个字母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有学生沉默,也有学生喊出是厘米)
师:(边板书“厘米”)厘米表示一个长度单位。
思考:由于课前调查时,学生经历了对尺子的认知唤醒,故而课堂上交流对尺子的认识,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致、更加丰富,他们基本上能自主说出尺子上有数、刻度线和cm标志,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尺子上数的多少关系到尺子的长短,而长短变化中,不变的是都有0作为尺子的起点,抓住这变与不变,为后面的测量奠定知识基础。
2.借助尺子,认识1厘米。
教学片段二:
(1)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课件的尺子上特意放个放大镜,并让0到1这一段闪烁几下,学生认识这就是1厘米)
(2)找一找:在你的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3)说一说: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1厘米在哪里?
(学生说1到2、2到3、9到10、6到7……基本上是从小往大说)
(4)理一理:请用一句话来概括1厘米。
(学生回答:相邻的两个数之间那一段就是1厘米)
从语义上看,“四种形态”是指“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如何理解“监督执纪”这一词语,是把握“四种形态”回答的首要问题。从其目标指向来看,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针对党员不当行为的四种形态。每种形态所针对的党员不当行为违纪程度、危害程度都有所不同。从其内容表述来看,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关于不同的处分或处理方式的四种形态。每种形态的处分或处理方式轻重程度不同,并与党员不同程度的不当行为相对应。综合来看,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本质是依据党员的不当行为及其相对应的处分或处理方式,划分出来的监督执纪四种类型,即“四种形态”就是监督执纪的四种类型。
(5)变一变:找到5,从5到几是1厘米?
(学生回答:5到6是1厘米,5到4也是1厘米)
思考: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因此,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尺子,建立1厘米的正确表象:像0到1这样一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些长度也是1厘米,通过不断地在尺子上看、找(顺着找和逆着找),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动作介入,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教学片段三:
(1)想一想:如果尺子无限延伸下去,还能再找到1厘米吗?
(2)辩一辩:想一想,尺子上1厘米的位置不一样,它们一样长吗?
(4)想象: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有多长,再次用手比画,并对照尺子进行检查。
(5)找一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思考:量感的培养一定要基于“1个单位”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如果说前面“借助尺子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教师为学生认识厘米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那么这粒种子该如何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生长呢?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统合,如动脑想、动口辩、动手比画、动眼寻找等,通过多层次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1厘米”的计量单位,在体验中获得对“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1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聚焦本质,辨中有感——理解几厘米是多个1厘米的累加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但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因此,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建立1厘米单位表象后,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类比推理过程,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辨析中增强量感的感悟。
教学片段四:
(1)试一试:尝试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
(2)说一说: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3)拓一拓:尝试找到3厘米、4厘米。
(4)想一想:这2厘米、3厘米、4厘米和我们刚才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考:再次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找几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课件直观演示1厘米、1厘米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分割和累加”的思想更多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多个单位”的感悟,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量”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四、知融于行,感中有悟——学会用尺子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量”(liàng)在 “量”(liáng)中感悟,需要教师设计有趣的测量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教学片段五:
(1)量一量:提供5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动手量一量。
(2)说一说: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3)问一问:还有其他方法吗?(重点交流起点是0与非0的量法)
(4)比一比: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5)估一估:估一估自己的铅笔有多少厘米。
(6)验一验:通过测量验证自己估测的结果对不对。
(7)画一画:先尝试用手比画出4厘米的长度,再用笔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
思考:“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多维度进行5厘米的“发现”中,渗透“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量”,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让量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