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8-04-03窦兴华王秋萍
窦兴华,王秋萍
(1山西省吉县果树科技研究所 山西吉县 042200; 2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 山西临汾 041000)
山西省吉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境内温差大、海拔高、光照足、无霜期长,具有果业生产独特的区域优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近年来,吉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果业结构调整,推动苹果产业做优、做精、做特、做强,“十二五”期间,果农人均果品收入从4 000元增长到6 000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探讨加快推进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对策,近期,笔者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 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全县新栽苹果6万亩,在推进苹果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合理布局早、中、晚熟品种,重点建设10大苹果生产园区,培育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70个,形成了园区化、专业村、重点户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28万亩,年产量18万吨。苹果产业在面积、专业村、产值、果农收入和从业人数占比,都达到了80%,苹果产业已成为吉县第一大主导产业。
1.2 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
吉县苹果曾获首届中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第三届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山西省首届农博会金奖,山西省第一、二、三届名优水果展评会金奖,并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创建中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获山西省农业厅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产地认证;2004年“壶口牌”苹果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中国名优品牌发展促进会中国食品市场名优品牌。2010年吉县苹果登记为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吉县大力实施苹果品牌战略,积极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吉县苹果,目前,吉县苹果品牌价值评估高达15亿元。
1.3 科技支撑水平持续提升
吉县聘请汪景彦研究员等知名专家为技术指导,制定了《吉县苹果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吉县苹果栽植技术规程》等教材,对全县果农进行了系统培训(图1)。特别是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行“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全面推广果实套袋、生物覆盖、节水栽培、疏花疏果、生物物理防治、人工授粉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畜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在“型正、色艳、个均”上争一流,在“香、甜、脆、爽”上做文章,在“富硒、富锌、SOD”上创特色。建立省部级标准化果园2.6万亩,累计实施减密间伐2万亩,有机苹果转换2.5万亩,95%的果园采用全园双层优质套袋技术,90%的果园实施配方施肥,全县优质果率在70%以上,商品果率在90%以上(图2)。
图1 技术人员在果园对果农进行修剪技术培训
图2 吉县一果园苹果丰收现场
1.4 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吉县积极推进果品产加贮运销等环节一体化,逐步呈现全产业链发展局面。目前,全县营销大户及经纪人达500余名,熟练技能生产服务人员14 300人;大力发展配套生产企业,新建纸箱厂1个,年产100万个,建设发泡网厂2个,年产量3亿个,能满足70%的果品包装需求;引进苹果分选设备10台(套),全县80%以上的果品都经过机械分选后包装(图3),提高了包装档次;在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了直销窗口12个,开设网店120余家;每年出口苹果5 000吨以上(图4),出口地区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苹果产业发展协会,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3个,带动果农15 000户;兴建苹果冷藏库39座,库容量达到了15万吨,实现了季产年销,均衡上市。
图3 吉县苹果加工车间场面
图4 吉县苹果直接出口首发仪式
1.5 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以苹果生产为中心,拉动了运输、包装、旅游、通讯、金融、中介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全县农民在果业“接二连三”中实现连环增值。特别是发挥了壶口瀑布位于吉县的独特旅游优势,成功举办苹果花观赏和采摘节,使果业向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延伸发展,带动增加就业机会15 000余个,实现乡村综合旅游收入上亿元,为全县果业经济发展培植了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2 吉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势头趋于缓慢
近年来,因受劳动力、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果品生产成本较高,效益降低。全县果园平均亩投入6 000元左右,但苹果市场年际价格波动较大,全县60%的果园陷入“投入高,收益低”的被动局面,致使部分果园减少了正常投入。如减少了修建水利设施、搭建防雹网投入、有机肥投入也大大减少,造成果园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较低,很难生产出优质果。
2.2 生产基础设施差,机械化程度低
吉县在果园机械化方面,虽然引进了果园无人机授粉、喷药,但仅在少数果园进行,多数果园常用机械只有机动喷雾器、人力喷雾器、除草机、运输用三轮车等少量机械,开沟机、挖坑机、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实采摘等机械缺乏,均为纯人工操作,季节性劳动强度大,与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形势不相适应。
2.3 果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吉县是一个苹果生产大县,县果业中心现有果树专业人才14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168名,每万亩果园仅有6名专业技人员,况且这些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两级,缺乏扎根于果园的“土专家”。另外,作务苹果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产业化体系较为薄弱
吉县苹果生产90%以上的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缺乏有效的组织,很难实现生产标准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另外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难与果树生产者形成经济合作共同体。
2.5 加工企业弱小,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
全县仅有的一两家加工企业,规模小、研发产品初级单一,果品加工附加值较低,年加工转化能力仅占苹果总产量的5%左右。
2.6 苹果品牌营销不到位
吉县虽打造出了“壶口”牌苹果拳头产品,但在品牌营销上做得仍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全面科学的营销战略和发展规划,政府和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缺乏一批经验丰富的营销专家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果农坐等上门收购、果商随意哄抬或压低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果农只关注果品销售和价格高低,忽视品牌的发掘和保护。
3 推动吉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导,助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思路,全县苹果面积宜稳定发展到30万亩。在十大重点园区实现灌溉设施全覆盖、有机肥自给自足,全县建成技术创新示范园300座,发展15万亩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和5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主产区加快郁闭园和老劣果园改造,新发展区大力发展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实现新老产区同步发展。
3.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农资金时要适当向果业倾斜,整合资金集中打造精品示范园。(图5)设立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果园水、电、路、渠、灌溉、防灾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小型果园机械装备建设。
图5 吉县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标牌
3.3 加强优质苹果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是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分类制订病虫害防控、环境评价,采后处理、包装贮运等方面配套技术标准。二是加大平衡施肥、果园覆盖、土壤改良、精细化果园管理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三是大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场,使全县生猪养殖达到20万头,利用猪粪提高苹果园有机质含量形成“果园—规模养猪场—沼气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4 延伸果品加工产业链,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
加快果品产后处理生产线建设,提高果实商品性;实现苹果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开发高端果汁、果醋、果酒、果蔬冻干食品、果粉等系列产品;重视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果粉、果胶、膳食纤维、多酚、苹果籽油、饲料蛋白等物质的加工。
3.5 完善产后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叫响吉县苹果品牌
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营销中介人才队伍,切实提高市场运营水平。二是要全方位提供信息服务。密切关注果品市场变化,及时为广大果农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三是优化产地营销环境,进一步支持和规范产地营销环境,从交通、食宿、信息等方面满足收果客商的需要。四是进一步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苹果直销窗口,积极筹建大型苹果中心交易市场。五是整合吉县电商营销资源,打造一支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快捷、守信高效的电商营销队伍。六是制定全方位推介计划,依托吉县壶口瀑布特色旅游资源,扩大吉县苹果公众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拓展果品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