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区迁建:耿山口村的第一个“楼上”春节
2018-04-02陆洋
陆洋
在山东,有许多坐落于黄河滩区的村子,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村就是其中一个。曾经的耿山口人依恋黄河,却又畏惧黄河,与水患的抗争曾是这个村庄600多年来的主题。直到2015年,耿山口村被纳入山东黄河滩区迁建试点,耿山口人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去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离开村庄,搬进楼房社区,从此“跨越了”黄河大堤。这个春节是他们的第一个“楼上”春节。
搬进楼房,几代耿山口人的梦想
2018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记者来到耿山口社区,社区里依旧年味儿十足。
这是耿山口村搬进新社区的第一个新年。从正月十二开始,每天有戏曲剧团在社区广场演出,全村老老少少的人都搬着椅子、板凳出来观看,场面颇为壮观;除夕上午,秧歌队就在耿山口村扭了起来;家家户户门前贴着大大的福字和喜庆的对联,这个年过的热闹非凡。
去年3月,记者曾来到耿山口村的新村安置地,也就是耿山口社区的建设现场。当时社区主体已基本完工,一个现代化、高品质的居民社区初具雏形。如今,眼前这个秩序井然、喜气洋洋的新社区还是令人感到惊叹。一进社区大门,是村委气派敞亮的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的后面被规划成了一个社区广场。有不少村民正在广场上看戏,大家欢聚一堂,一派繁荣景象。此时此刻,眼前的耿山口村令人再难以联想到一年前那个靠着黄河、闭塞而又落后的乡村了。
耿山口村的命运,在最近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5月,耿山口村被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耿山口村签订《搬迁协议书》那天,刚过了零点,就有村民在村委门口排队。到了早上,已经排了二三百人的两排长队。全村783户一天内全部签完,这反映了村民们对搬进楼房的渴望。
2015年10月31日,项目正式动工。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完成了最后的搬迁工作,为这次历史性集体迁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社区内28栋砖红色洋房均装有电梯,中央空调、天然气、热水设施一应俱全。配套养老院、幼儿园、卫生所、公园等服务设施。“这个小区是全镇第一个用天然气、第一个有电梯的多层、第一个用中央空调的,房屋能抗8级以上地震,就是要给百姓建个百年安居房,不再搬家了。”原银山镇人大主席、耿山口社区项目总指挥刘景海介绍。
据了解,村民搬入新房的费用按照各户旧村房屋价值,加上各户应得到的国家试点项目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和村集体奖励资金进行置换,价值不相等时多退少补。一般情况,村民只需补两三万元差价,甚至不需加钱,就能住进新家。
搬进楼房,曾一度是几代耿山口人的梦想。梦想成真,耿山口人的兴奋和喜悦至今难以消退。
“车子终于能停在自家楼下”
耿山口村分为两个自然村,其中紧临黄河沿岸的丁庄受水患的威胁最大。去过丁庄的人一定会明白,村民的房子紧挨着黄河,水位一上涨,河边的房屋立马受到影响。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洪水从来不是电视上的新闻抑或人们口中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的灾难。
滔滔黄河水,在滋养炎黄百姓的同时,也将贫穷落后像泥沙一样沉淀在滩区。36岁的邵玉峰,虽不曾经历过洪水最肆虐的时期,却眼见水患给村庄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记。邵玉峰的旧宅位于丁庄内,4间平房,共120多平米。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空间紧张,条件落后,一家五口人就“凑合的过着”,连个大门也没盖。
因为贫穷,村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要外出“找出路”,以寻求积累财富的机会。邵玉峰也不例外。他辗转各地,曾在北京、济南、青岛做过建筑工人。攒了点钱,买了辆小轿车,“开回来还是开不到家里”。村里的路太泥泞了,地势又高低不平,邵玉峰只能把自己的车停在村子附近的其他社区。
那时候的邵玉峰没想到,曾为无数人建设家园,有朝一日,他也能亲手建设自己梦想中的家园。2015年10月31日上午,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启动仪式在耿山口新社区举行。新村安置点就在银山镇政府驻地、220国道以东。安置点距离原村不到4公里,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群众可享受镇驻地的供水、供电、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
为打造精品工程,社区按抗8级地震设计,村里选聘了20余名村民和监理单位组成监督小组,24小时巡检,所有建材,从进场到实验室检测,全部在监督下完成。而邵玉峰,成为了建设社区队伍中的一员。像他这样参与到新社区建设的村民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新社区一年左右就竣工了。
用邵玉峰专业的视角看,耿山口社区绝对是他参与建设过的质量最好的住宅楼之一。以楼体的钢筋结构为例,其标准的间距数值在15厘米,一般的工程控制在14.5到16厘米之间,耿山口社区的指标是不大于11厘米。
2017年7月15日,耿山口社区第一批居民顺利搬迁入住。邵玉峰一家人住上了130平米的新楼房,除去国家补贴和旧房置换,他自己只添了两万八千块钱。邵玉峰又添了一万块钱在社区内买了个车位,“车子就停在楼下,再也不用担心停在哪儿了。”
从“校长”变成“楼长”
耿山口村的发展还可以从耿山口小学的变迁中一窥全豹。
作为曾经耿山口小学的校长,丁礼芹见证了耿山口小学的每个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耿山口小学就是一个用水泥和牛粪垒起来的“土台子学校”,整个学校由三间堂屋两间西屋组成。1964年,丁礼芹成为耿山口小学的教师,一干就是20年。六七十年代的耿山口小学,保留了建校旧址,教室里面是土,外面是石头垒的。后来村里加盖了几间瓦房,但依然改变不了学生们艰苦的学习条件。90年代后,耿山口小学从村内逼仄的几间教室搬到了村外,耿山口人的后代才开始拥有一间像样的教室。
而丁禮芹历任数个乡村学校校长,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却一直住在村内的老屋里。那是五间加起来不过70平米的老房子,条件艰苦,交通极不便利。就是这样的房子,丁礼芹这辈子盖了三四茬,积蓄几乎全用在了盖房子上面。
由于水患肆虐,滩区村民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儿就是——盖房。这也形成了滩区村庄民宅建筑特有的形态:为了防止漫水,民宅的地基被村民们层层垫高。在1982年之前,耿山口村基本上隔一年就发一次大水,黄河的水满了,就往有人的地方淌,“几乎年年淹”。人的房子就这样,淹了再盖,盖了又淹,村子因此一再东移,“整整移了两三个村的长度”。照现在的方位看,最早的村庄旧址
已经在黄河的西边了。
2009年,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水患减轻,但耿山口人不敢掉以轻心,一到汛期,每个人的心都绷得紧紧的。尤其是像丁礼芹这样见过洪水的人,心底对“洪水”的恐惧并无消退。至今,76岁的丁禮芹提起洪水仍心有余悸,“河道窄,水流急,眼看着三间屋子一下子都下去了。四五米高的浪头翻卷着往前冲,墙倒屋塌,水流裹挟着的是庄稼、房屋、牲畜还有人。”
洪水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一亩地就收几十斤麦子,庄稼种不成。因黄河水带来的泥沙囤积在村庄,人们“吃饭的时候都要关上门吃”。水患直接导致了村庄的贫穷,甚至影响了村子的“香火”传续。丁礼芹的奶奶曾告诉他“水患严重时,一个庄上五六年没娶上一个新媳妇”。彼时,不甘贫穷的村民们有三分之一都去“闯关东”了。
如今,乡村小学校长丁礼芹终于在晚年住进了敞亮的楼房。在同楼的村民们的推选下,他从“校长”变成了一个“楼长”。
“拍摄人们新的奔头和指望”
今年1月25日,龚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黄河滩区60万群众的脱贫与迁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由此可见山东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近年来,滩区人民的安居之路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中,耿山口村被作为一个重要章节。其中,有不少镜头和素材都是由张越提供的。张越是耿山口小学的一名教师,虽然不是耿山口人,但如今他的生活已与耿山口村深深交织在一起。
张越关注到耿山口村是2016年1月,那时候耿山口村已经被列入第一批黄河滩区迁建试点。当时,在梯门镇成才希望小学任教的张越对摄影很是痴迷,正在寻找一个纪实类的题材进行拍摄。正在实行迁建的耿山口村,成为他的拍摄对象。从2016年的1月份起,他几乎每周到耿山口村一次,拍摄记录下迁建的进程。
《黄河流过的村庄》中许多真实生动的片段,都来自于他的记录。其中有一幕是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耿进平打电话到处借钱。那是2017年春节,贷款没有下来,但是新社区的建筑工人都等着结账回家过年。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全都压在了耿进平一个人的身上,他费尽周折,贷款三千万给工人们发了薪水。作为旁观者的张越,在记录耿山口村的历史同时,也被这些人和事所感动。
渐渐地,张越融入了耿山口村这个大家庭。去年年底整个村子搬迁之前,张越给所有村民在旧宅前面拍了一张全家福,以纪念历史中“与黄河相伴”的家园。搬到新居后,村委会将这些照片洗出来,给每家每户都送了过去。现在,这些照片被大多数村民摆放在家中的显眼位置。
在张越的镜头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下耿山口人的幸福点滴。“自打村民们搬进新社区,光是喜事就办了一二十起。”人们住进了新房,有了新的奔头和指望。张越的拍摄计划,还远远没有结束。
“搬旧村”与“创新业”的组合拳
对于山东黄河沿岸的60多万居民来说,耿山口村是黄河滩区村庄迁建的一个典范。按照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第一步,耿山口村已经走出。
村民们搬进了新社区,耿进平心中卸下了一块大石头,但这远远不是结束。接下来,“劳动力转化”问题才是检验发展大计的重要指标。“‘安居是第一步,‘乐业才是最终目标。”耿进平说。搬进了新社区,水电费、物业费处处要花钱,怎么能让村民们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安心住新房,是耿进平考虑的第一要务。
安居的前提,要把旧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全村搬迁之后的第二天,旧村的土地就开始复垦动工了。耿进平计划等土地全部复垦之后,会将复垦的土地和原先村民的土地共1000余亩进行流转。盘活用好搬迁群众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由公司、合作社或种养大户统一流转经营,发展高效农业。这样,搬迁户在获得土地租金、年底分红的同时,还可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
至于村内一部分妇女劳动力,村里考察的几个产业项目已经上马。除了已有的航模厂、绳厂外,为了让妇女劳动力能就近就业,村里计划在社区附近建厂房,进行中国结、服装代加工等。现在手工厂建设工作已经处于收尾阶段,等服装厂和手工厂竣工之后,至少可以解决400人的剩余劳动力。
耿山口村顺利迁建、成功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一个村庄贫穷的历史,而是为千百个滩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样板。据东平县发改局副局长孙允建介绍,东平县黄河滩区涉及戴庙镇、银山镇、斑鸠店镇和旧县乡4个乡镇、61个行政村、6.2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2015年和2016年,该县先后被纳入全省黄河滩区迁建一期和二期试点;2017年5月份以来,根据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总体规划,启动三期工程。
在东平县发改局的工作规划中,把“统筹推进‘两区共建,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列为重要一项。而耿山口的发展正是最好的典范。耿山口村围绕滩区搬迁开展“二次创业”行动,村集体成立耿山口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形式引进诸多项目。同时计划将旧村复垦土地和搬迁群众承包地、山林地统一流转经营,发展绿色蔬菜、乡村旅游、林果花卉、休闲采摘等项目。
“搬旧村”与“创新业”齐头并进,使搬离黄河的乡亲们,望见了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