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盛宴

2018-04-02

齐鲁周刊 2018年10期

春节票房的火爆逻辑

7天突破57亿,比2017年的34.28亿元增长66.94%!2018年的电影市场刚开启,就迎来了一场狂欢盛宴,“看电影了吗?”成为这个春天人们互相问候的热词之一。

短短7天之内,春节档创造了《红海行动》《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三部十亿级影片的佳绩。稳妥估计,仅此三部影片的总票房,最终将超过80亿人民币。此外,单日出票3234.57万张,单一市场单日票房12.1亿更是刷新了全球影市纪录。

根据艺恩数据统计,在春节返乡潮的带动下,三四五线城市票房连续两年超过一二线城市,成为票房主力。从宏观层面而言,随着以80、90后为主的家庭结构进入消费高峰期,他们所带来的新型消费方式正在不断影响着当前电影市场格局。而节假日期间的返乡效应,除了带动渠道下沉外,也拉动了品质影片的票房提升。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如是说。

强烈的观影需求+品质提升的电影+巨大的宣传声势+被提前点燃的热度+三四五线票房的崛起,催生了最强春节档。可以说,看电影开始正式跻身为假期“刚需型”消费的规定动作。

遥想1995年以前,国内的所有电影院在春节期间不开门。1995年的《红番区》,打破了这个规则。《红番区》选择春节期间在所有华语区首演,中国内地狂收票房近1.1亿元。1996年春节,成龙新片《白金龙》的票房收入超过8000万元。

1997年,中国的第一部喜剧贺岁片《甲方乙方》诞生。它的出现,无论是对于冯小刚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都是一只优质股票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人的意义。接下来的十几年,冯小刚成为娱乐大潮中的主力。他把社会上各类热门事件编排进电影,构成人们饭局上一年的谈资。

喜剧贺岁,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标签。近几年来在春节档上映的影片,无论是嬉笑怒骂的“澳门风云”、亲情满满的“爸爸去哪儿”、观众基础深厚的“西游”系列,还是令人捧腹的成龙动作喜剧,大都符合老少咸宜、欢乐祥和的档期特点。

而到了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六部电影在类型划分上则更为多元,涵盖了奇幻、动画、军事、悬疑、爱情等多个范畴。《红海行动》讲述了蛟龙小分队在发生政变的北非国家执行撤侨任务并摧毁叛军首领“脏弹”计划的故事。这样一部完全不涉及任何节日元素的影片竟然在春节档成为逆袭黑马,在一定程度上也向电影业内人士释放了一个讯号:賀岁档开始撤下标签,更加重视内容。

疯狂的院线与革故鼎新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新增影院1200余家,影院总数超过6000家,银幕总数达31627块。两年后的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50776块,仅上半年,全国新增864家影院,影院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面对电影市场这块大“蛋糕”,已有院线高速扩张之外,包括泰禾、华润、华联等越来越多的“圈外人”也在频频涉足影院行业。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影院市场同时也带来院线的全方面整合,行业兼并将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主流电影开始跨入追求品质口碑、盈利回报双丰收的阶段。

在流量不等于票房口碑的血淋淋事实眼前,去年以来,演技平平的流量“小花鲜肉”+IP电影项目投资已经趋于理性,导演制片人更加注重于剧本的打磨,技术流也更加助力票房的进一步提升。

广义上的技术流,其实包括了在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所渗透的技术元素——创新的电影拍摄技术,数据互导实现精准营销,分众市场下发行手段的多元变革,运用技术思维创造体验式、沉浸式影城,等等。

近年来,李安、冯小刚和张艺谋等名导的大动作,将激光放映、杜比音效、120帧、圆形画面、VR和AR等诸多技术名词带入了观众的视野。电影技术流公司也开始真正用数据说话。目前,包括猫眼、百度糯米在内的一些在线票务平台已经可以给出未上映影片的票房走势图谱,以及影院周围3公里内用户的画像。

电影产业观察者马庆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网络爬虫、数据集群等技术将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电影公司的标配。”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方形银幕到宽形银幕、从24帧到120帧、从2D到3D,很可能再走向VR……实际上,影城早已完成从第一代单厅影院到第二代影城多厅影院的变革,而接下来,如何借助技术革新打造第三代影城?

回首过去,中国电影市场已经给予我们足够多的惊喜;放眼未来,期盼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更大震撼。正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前局长张宏森所说:“中国电影会迎来一个革故鼎新的时刻,改变已经是摆在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面前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