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构建路径研究
2018-04-02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创新研究范式的演变
(一)从“单一创新”到“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的概念于20世纪初被提出之后,不断地被各领域的学者们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与扩展。到目前为止,“创新”已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形成了更丰富的研究层次,众多学者始终认为创新是经济体不断提高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经济组织难以将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要素集结于一身。人们对于创新的思考与研究开始从单一化、机械化转向多元化、动态化,提出了“创新系统”的概念。
“国家创新系统”最早是被弗里曼提出的,以此来解释日本在经济领域的迅速赶超。弗里曼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政府公共部门和非政府私营部门共同联结构成的网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新兴科技的产生、传播和进一步的改良,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追赶就是得益于此[1]。随后,众多学者、OECD等对“国家创新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
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进入到各国决策层面之后,却受到了来自实践的剧烈冲击。国家创新系统最初被提出是用来描述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追赶的,但进入到19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呈现萎靡不振的态势,甚至出现了“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再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大有重振往日雄风之势[2]。硅谷地区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引发了人们对于“创新”的进一步思考,“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
《硅谷优势》[3]和《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是探讨硅谷何以取得巨大成功的两本著作。两本书都同时指出了一点,即硅谷的生态系统以地区网络为基础,是“高科技创新精神”的栖息地,只有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才能对硅谷的成功和其难以复制性加以解释。
到目前为止,“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已经被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接纳和重视,各国学者、经济组织也发表了诸多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文献和报告。“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研究范式从对系统内部要素结构组成的关注向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转变。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变革时代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还未达成明确的共识。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如下: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多个创新主体共同交织互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协同演进的网络体系,它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从生态的层次对创新的特征、各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发展原理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断地对其中的创新成果协同整合,对内部结构进行修整调适,并与外界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内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系统内部主体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曾国屏等学者认为,对应生态学中个体、种群、群落与景观的概念,可将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视角。微观视角的研究侧重于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单一主体组织的行为路径及其创新活动;中观视角的研究体现集合的思想,以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为代表;宏观视角则是站在国家甚至更高的立场上,关注创新生态系统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我们以企业为切入点,把企业放置于其归属的产业中进行分析,将研究视角的重点放在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产业内的重要企业组织与其上下游企业组织(供应商及销售商)以及竞争企业、合作组织在以共享知识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寄生的竞合关系。各类相关的企业组织围绕消费需求共同合作,最终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
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及外在的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是由相关参与主体及外部的创新环境构成的。借鉴生态学中的概念和解释,我们可以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参与主体按照其功能性分别归为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主体部分,各主体部分间的平衡发展决定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其中,研究主体致力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掘,是创新成果的生产者,居于创新价值链的上游位置。该部分主体普遍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肩负起研发环节的工作,为生态系统提供原动力。开发主体则负责推动新产品、新服务的生产全过程,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换,实现新技术新知识的产品化。该部分主体是创新的分解者,在创新从产生到扩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居于创新价值链的中游位置,涵盖了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销售的实体企业及为相关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介、咨询等创新服务机构。应用主体是指依赖新产品、新服务生存的主体群落,通过吸收消化创新成果来实现增值和再创新。该部分主体组成者是创新的消费者,居于创新价值链的下游位置。
传统的企业只重视个体发展及内部的创新研发情况,然而随着后续的发展变化,外部经济环境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对各独立的企业组织带来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压力。传统企业意识到除了注重内部的独立发展,还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单一的价值链开始向密集的价值网络演进。核心企业不仅要重视其内部研发部门的创新活动,还要增强与外部其他部门或组织机构的联系及信息、能量的交换。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由此生成,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良性生态系统。
尽管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和竞争能力最终是在其边界内部发生的,但任何个体组织都要从其边界外部更宽广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去获得自身不能完全具备的新技术与新知识。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企业组织都是嵌入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员,其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动态的、变化的。处于新型密集创新价值网络之中的核心企业组织要维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与其他主体组织、外部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加强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从“创新系统”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标志着新的思考范式的演变。“创新生态系统”除了指出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创新不是孤立的,是需要与其他组织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的以外,还重视企业组织与系统内其他组织的竞合关系、企业组织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协同共生关系。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从以往仅对要素构成结构的静态分析演变为对内部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协同演进的整体的、动态的研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要素通过错落交织的竞合行为产生相互作用力,并在新型价值链和创新网络的基础上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及理论内涵,我们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共生性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开放的网络系统,打破了传统创新价值链单一的上下游关系,更加注重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生态依赖关系,实现了“点—线—面”的演化。创新主体单打独斗、独立发展的观念已经过时,系统内部参与主体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复杂有序的依赖共生关系,它们协作创新,共同进化,通过源源不断的竞合行为对内部结构进行着调适和优化。生态系统也不是一个封闭的集合,而是开放的、有机的。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维持自身的日常运转和能量循环。在变化的环境中,系统通过内部的整合和外部的调适,使得其内部能量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并对外部环境的能量进行汲取、吸收与释放,推动着生态系统向更高层级演化。
2.自组织性
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是指开放的系统受到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自发组织起来经过平衡—非平衡—再平衡的过程实现自身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的特性[10]。由于系统内部主体的多样化和异质性,在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及进行内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主体,系统原先的稳定状态被打破,出现了非平衡状态。随后系统内部参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碰撞和调整,又形成新的有序高级的结构,重新出现了平衡状态。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以其内部自身存在的矛盾为根据的,同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是内外影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作用的结果。
3.动态性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是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的。内部主体之间通过竞争合作、相互作用,维持着协作演进的生态关系;系统内部与外部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传递[11],以期不断从旧平衡过渡到新平衡,向更高级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成、发展、演变直至消亡,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其内部结构都处于动态演进的变化过程中。系统各要素都在进行着内部的自我调整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不断推动着内部要素的共同繁荣、加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成长。无论是系统内部主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换、还是主体与外部环境的输入输出,都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4.稳定性
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致使原先的稳定状态被打破、偏离平衡轨道时,生态系统或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和适应,或通过外部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政策手段再次达到平衡状态的特性。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源于其内部的自我适应及自我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部干扰的抵御能力和内部结构失衡后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系统内部主体的多元性、独特性,更适用于系统发展的创新主体会不断涌现。当原先的稳定结构被打破,生态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以及重新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再次实现平衡。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过程就是处于旧平衡不断地被打破、新平衡不断被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的。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涉及到系统内部各企业组织的战略定位选择,各主体群落的相互依赖寄生和外部创新环境的优化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强系统内部各群落之间的相互依赖寄生、群落与外部环境的互联共生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和循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如下,主要包括:对传统创新价值链进行动态化、网络化、系统化改造;加强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共生演化关系;重视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惠互依联系。
(一)对传统创新价值链进行动态化、网络化、系统化改造
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是单打独斗、孤立存在的。传统的创新价值链只重视单一企业的自身发展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关系,而忽视了相关配套技术产品、有间接价值联系或与核心企业协同配合的其他参与主体。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核心体现在对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关系、生态系统与外部创新环境的关系的重视和再协整。
在新的价值网络和系统的结构中,与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其他联系及主体得到重视,价值链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原本认为是不可变量的外部创新环境被进行重新考量。创新生态系统以新技术、新知识等要素作为主要联结纽带,形成了复杂的创新网络系统,在共生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
在一个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中,连通性保证了各参与主体的网络化结构和协同性演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组织通过基础研究、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方式负责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和发展,主体企业及其合作商、竞争者则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政府、金融机构、咨询中介等服务组织则为创新活动的发展、新市场的形成及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软硬件设施则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活动产生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与生态系统内部参与主体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作为动态的、系统的网络结构,创新生态系统较之传统的创新链,拥有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对市场需求反映更快的能力。
(二)加强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共生演化关系
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了传统创新价值链单一的上下游关系,对内部参与主体的直接、间接关系进行了重新组合调整。与以往不同,企业在新的生态系统里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创新者,而是一个大范围内的系统内部的行为者。创新生态系统是动态发展的,内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依赖演化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同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错综有序地交织穿插,复杂却又和谐地共生于同一系统内。不同的行为主体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经营着复杂的依赖关系,形成了类似于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相互寄生的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这种生态性,决定了系统内成员需要增强合作竞争、协同演化的意识,形成共享资源、市场及新技术的创新平台。
(三)重视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惠互依联系
任何系统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选择,创新生态系统也是一样,其发展和演化必然受到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主体成员与外部环境时刻保持着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源源不绝地进行着输入与输出活动。生态系统只有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系统进而才能够发挥整体的力量,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与外部资源的获取与交换,能够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优化内部结构,提高自身的创新优化效率。
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融合能力及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能力是评价生态系统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创新生态系统而言,外部环境指的是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创新激励政策和制度则是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因素,能够保证创新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创新潜力的最大发挥。
创新环境是保障并推动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设施,是构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前提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研发支持环境、创新激励环境及资金支持环境等等,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自身的健康循环和运转,最终在内部核心的引领下,向更高级更有序的方向演化。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多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2.
[3]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