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其生计方式类型的影响
——以中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2018-05-17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今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城镇化,李克强总理要求新型城镇化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不能仅依靠城镇化率作为单一的目标,需要从质量上抓起,实现“土地和人口城镇化”。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城镇化起步晚等限制,在其城镇化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户的城镇化成为重要任务。根据多年的城镇化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多需要农户自身的发展,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保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是重中之重,需要提高农户的非农收入成分,少数民族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农业生产人数众多、家庭人均收入少、能够利用的政府资源和亲朋好友资源较少,导致农户难以长期维持非农生计。那么,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是如何影响农户的生计类型?本文带着这个问题在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的生计类型,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选取了中南六个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调查,在湖北、贵州等地选取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县、大理白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对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进行野外调查,收集到问卷1636份。调研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农户的城镇化意愿、当地的扶贫政策、生计资本状况、城镇化意愿等。
2、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在六个省份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对少数民族农户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农户的生计方式、家庭基本情况、城镇化意愿、城镇化能力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阻碍问题。
回归分析。以少数民族农户的城镇化能力为因变量,将农户的生计资本个因素归为自变量,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公式如下:
yi=β0+β1xi1+β2xi2+...+βixip+δi
式中,y是农户的生计类型,x是影响农户生计类型的自变量,p是自变量的个数,i是样本个数,δ是常数,β是参数。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城镇化能力
(一)农户的生计资本
农户的生计资本是农户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本的总称,英国国际发展机构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框架,将农户的生计资本量化研究,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如表1,每一类资本有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其资本的量。人力资本是保持农户家庭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多意味着农户家庭劳动力多,而劳动力无论是从事农业生计还是非农生计都会为家庭带来收入,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也是农户家庭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
表1 中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变量和生计类型变量定义
(二)农户的生计类型
分析农户的生计结果,将生计资本的各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农户的生计结果作为因变量,表示为1=农业生计,2=农业兼业型生计、3=非农兼业型生计,4=非农型生计如表2.在划分农户的生计方式时,将农户的生计方式以农业收入所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标尺,农业收入占比大于或等于95%为农业生计,大于等于50%且小于95%为农业兼业型生计,大于等于5%且小于50%为非农兼业型生计,小于5%为非农生计。
表2 划分农户类型标准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依靠区域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种植区域的特色农产品、信息的快速流通,农户的收入来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多元化家庭收入。更多农户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农户的生计方式开始从单一的农业生计向兼业生计和非农生计方式逐渐转变。影响农户生计方式发生转变有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影响农户生计方式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也就是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
(三)农户的生计资本对其生计类型的影响
利用实际样本数据对农户的生计结果进行线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在线性分析之前,需要对解释变量和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变量和模型是否合适。检测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测结果发现,除了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与其他变量之间的VIF值大于10(一般认为,若自变量的VIF值大于10,则该解释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无法进行线性分析),在做线性分析的时候剔除了人力资本中的家庭劳动力人数,承包地总面积的VIF值为5.33,经营地总面积的VIF值为5.34,其他自变量的VIF值均小于0.4,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利用树立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符合所需要的分析功能。
表3 生计结果线性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1)在农户的人力资本方面,参农人数的sig值为0,非农劳动力人数的sig值也为0,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二者与农户的生计结果呈极度相关的线性关系,农户的生计结果与人力资本相关性很大,农户在选择生计策略、调整生计方式的时候更注重人力资本的安排。参农人数的B值为-0.241,sig值为0,说明参农人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意味着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参农人数每增加一人,农户家庭的生计类型往非农方向发展就会减少24.1%;非农劳动力的B值为0.195,sig值为0,说明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力人数与农户的生计结果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家庭的参农人数越少,这说明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方面投入的劳动力资本较少,农户的生计方式非农程度越高。整体来看,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是对农户家庭的生计类型影响非常显著,家庭劳动力参与非农生计的人数越多,农户家庭的非农收入也会越多,从而促进了农户的非农发展。
(2)在自然资本方面,仅有农户的经营地面积与农户的生计结果呈中度线性关系。经营地面积的B值为-0.003,说明当农户的生计结果的值每大1,农户的经营地面积就会减少0.3%,经营地面积越小,农户的非农程度越大,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即使在更多非农工作出现的同时也不会舍弃。但从所得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管是承包地面积还是经营地面积已不再是吸引农户的因素,对农户选择生计策略的影响比较小。
(3)在社会资本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强度与农户所拥有的城镇亲朋好友资源的sig值为0,均于生计结果存在线性关系。国家政策支持强度的B值为-0.035,说明农户国家政策支持强度越少,农户的生计结果非农化程度越高,农村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只是给身为农民的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支持,而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户与这些政策支持关系不大。农户的城镇亲朋好友的B值为0.061,说明农户在城镇的亲朋好友资源越多,农户更能够选择非农生计方式,因此非农程度也会越高。农户在城镇的亲友资源影响着农户选择生计策略,在调研过程中,大多受访者表示由于没有人脉关系,能够从事的非农工作的选择范围比较窄,因此拥有更多在城镇的亲友资源对农户的非农程度起着加强的作用。
(4)在金融资本方面,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农户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与与生计结果极度相关且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越多,农户的非农程度越高,农户也更愿意选择非农生计方式。人均年收入是最农户家庭最直观的收入,同时也非农生计方式更能有效改善农户的家庭生活状况,金融资本多使得农户更有从事非农生计方式的基础,农户也会更愿意非农化。
(5)在物质资本方面,农户老家是否有宅基地和宅基地的面积均与生计结果不呈线性关系,农户对生计方式的选择与这些因素并无相关关系,农户家庭的金融资本对农户的生计方式的选择无太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户的生计方式朝着非农方向发展,不再是单一的依靠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农户的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外出务工、经商等多种方式。
(2)非农型农户的收入较高,生计资本越多,家庭收入中非农成分越高。不同的生计资本对农户的生计类型选择影响也不同,人力资本较多的农户,其更愿意选择非农生计方式;拥有更多自然资本的农户反而会受到资本的牵扯而更多选择农业生计;社会资本对农户生计方式的选择影响最大,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其非农程度也会越高;农户的金融资本对其生计方式选择作用明显,金融资本越丰富,农户会更偏向选择非农生计;而在物质资本方面,农户的生计方式选择并不多考虑这方面,农户的宅基地和宅基地面积并不影响农户的非农发展。
(二)建议
(1)政府有必要在农户所拥有的资本中选择对农户生计方式调整最有影响的资本类型进行加强和利用,使之可以有利于农户的生计方式转型,从农户本身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生计资本是农户选择生计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计资本的增加对农户的生计方式转型和调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注重农户本身拥有的资本,在拥有的资本基础上积累,使农户有更多选择生计方式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