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一个文献综述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界定相关者团体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存在着多种综合性社会契约,而诸多社会会契约相互交汇,从而就形成了利益相关者;与此同时,公司也是一种法律主体,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利益的相互渗透,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交汇,进而形成利益相关者。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首先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与利益相关者相对应的是“股东至上主义”;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偏向于将股东的利益放到第一位。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经营决策时对其效率产生的影响(王身余,2008)。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过分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则会分散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低下。

的确,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从哲学角度来看,主要矛盾决定者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学者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国外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在过去的40年里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在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但是对于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认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仍然存在许多模棱两可和模糊不清的地方(张岭松,2008)。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斯坦福研究中心(SRI)的研究人员在1963年首次使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并把它界定为一种团体,并且如果没有这种团体的支持组织就无法正常地运转。“Rhenman(1964)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有两重含义。第一,部分个人或者团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从而因此对企业存在一定的依赖度。第二,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对这部分个人或者团体存在一定的依赖。Freeman(1984)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种团体或个人,而这些团体能够对企业的目标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团体或者个人也会被企业的目标所影响。

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的突出特点,当然这个概念对利益相关者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们包括企业股东、投资者、员工、顾客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不同影响的个人或者团体。

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文献较为丰富,其中贾生华、陈宏辉(2002)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意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个人或者团体在企业中投入了有形或者无形资产,从而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联系起来。因为存在这种利益联系,因而利益联系相关者企业、个人或者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一概念结合了弗里曼和克拉克森对于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同时也强调了利益联系各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未来的使命愿景都因利益联系与各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影响方面、影响层次、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陈宏辉、贾生华,2004)。在国内外学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做出初步的界定之后,对不同的层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就成为了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成为两个主流的划分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非同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多维细分法”一时间成为备受推崇的利益相关者划分方法。此方法对对利益相关者分类,代表性结果有以下一些:

弗里曼(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者的分类应基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由此三个维度从而对整体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

虽然“多维细分法”从多维度对利益相关者的划分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特性的认识,但是这种方法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践起来较为困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陈宏辉、贾生华(2004)认为“多维细分法”的缺陷限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运用。“米切尔评分法”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米切尔(1997)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他对27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关键型、从属型等10类。国内学者陈宏辉、贾生华(2004)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条件的认定,至少要符合米切尔对利益相关者划分的10类特征中的1类特征。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

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学者们通过对阶段性特征的把握,深刻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阶段,从而对理论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在经历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类阶段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王身余(2008)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这三个概念次第出现、发展,体现人们对利益相关者问题策略上的“内化”过程,认识上的深化过程。

这三个里程碑的出现标志着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股东利益备受推崇过渡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阶段、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过渡到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公司治理阶段、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过渡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阶段。这一过渡过程同时标志着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四次飞跃:从对利益相关者无责任到承认有责任;从对利益相关者有不完全责任到有完全责任;从对利益相关者有完全责任到将利益相关者责任同股东责任“等量齐观”;从将两种责任同样看重到对利益相关者履行承诺和述职说明义务。这一过渡过程同时也标志着利益相关者被赋予权力层次等级的两次提升:第一从利益相关者无权参与公司治理到被赋予参与权,第二从利益相关者被赋予公司治理参与权到被赋予公司治理权。

基于对利益相关者者特征的分类,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重点偏向是不同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运而生。国内学者陈宏辉(2004)首先提出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他认为股东、管理者和员工这三类人员是一个企业实现正常运作的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因此也与企业核心利益密切相关。故而应该将他们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由此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做出划分。“核心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适应了市场化竞争的需要,同时也兼顾了非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更加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正确认识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合理划分利益相关者,清晰把握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树立正确的公司治理观念,提高经营决策效率,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01):38-45.

[2]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07):32-35.

[3]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05):13-18.

[4]张岭松.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并非最有效率[J].经济管理,2008,(11):92-96.

[5]王唤明,江若尘.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4):11-14.

[6]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04):80-90.

猜你喜欢

界定相关者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