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精准脱贫效果分析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地区概率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减贫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按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但是由于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基数、贫困程度以及资源禀赋等不尽相同,扶贫攻坚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减贫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作为国家主要的扶贫政策,迅速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最新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实践。从数据上看,2016年全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且预计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减贫人口都将达到千万以上。表面上来看效果显著,但是在数据背后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影响农户精准脱贫效果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二是精准脱贫在帮扶措施方面是否“精准”。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对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一是区域意义上的贫困,即从整体上看待贫困。例如,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国家贫困等,这被称之为宏观贫困。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高收入地区就已经摆脱贫困。二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即从个人和家庭角度去看待贫困,这被称之为微观贫困。

Ragnar Nurkse(1953)从资本的角度探讨了贫困是如何产生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资本匮乏是贫困产生的第一根源。Richard.R.Nelson(1956)认为人均收入的增长会因为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反作用而相互抵消。

从反贫困措施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减贫力度,相应的,学者们也十分注重对贫困地区减贫效果的研究。李丹等(2014)以241个民族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了财政类的扶贫措施对贫困地区减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支出比重。

就影响农户精准脱贫效果因素而言,虽然不同学者研究的目的不同,但其关注的焦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特定区域内,以政策导向为标杆,研究某个特定扶贫政策的影响效果;二是从家庭特征的角度去分析贫困户自身素质对于扶贫效果的影响;三是将致贫原因单独列举出来进行研究分析。

与已有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选取精准脱贫政策之后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使用二元Logit计量模型,尝试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家庭特征、区位特征、贫困特征、政策特征四个方面)去探讨农户精准脱贫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三、中国的反贫困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实践活动大体上经历了5个阶段:(1)以农村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发展阶段(1978—1985年);(2)以国家扶贫和开发项目为核心的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1986—1993年);(3)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4)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的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5)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使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以确保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

四、精准脱贫效果分析

第一,在家庭特征因素中,受访家庭的家庭规模、劳动力人数以及老人赡养比等因素对农户脱贫没有显著影响,而受访家庭小孩抚养比则对脱贫概率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抚养比例越高的农户能够实现脱贫的概率越低。

第二,在区位特征因素中,受访家庭所在县市是否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这一因素对贫困户的脱贫概率有着显著影响。这表明,对于处在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农户而言,脱贫的概率更高。一般来说,政府对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帮扶力度要大于其他贫困县,既包括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还包括产业扶持、资源引进等。

第三,在贫困特征因素中,因灾致贫和因病致贫对农户脱贫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因学致贫、劳动能力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等对脱贫的概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因学致贫的农户而言,解决学业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家庭的最大难题。劳动能力不足既包含了因残致贫,也包含了劳动力缺乏,对于具备这样贫困特征的农户而言,适当的就业技能培训以及产业扶持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对湖北省部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农户脱贫概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农户家庭的小孩抚养比与农户的脱贫概率显著负相关。(2)农户家庭所享受到的帮扶措施与农户的脱贫概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输血”型帮扶措施的农户倾向性以及扶贫效果都要好于“造血”型帮扶措施。(3)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帮扶措施类型以及扶贫精准度都与农户的脱贫概率显著正相关,这也就意味着,精准扶贫是有相当科学依据的。

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扶贫政策。从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帮扶措施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于因残致贫的农户,因劳动能力不足以及因缺乏生产要素的农户能够更快地走出贫困。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扶贫,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今后的扶贫过程中需要狠抓“造血”工程输入这个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特征的群体要采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帮扶办法,凸显“精准”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户能否更快、更好的走出贫困,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项甚至多项生存技能,提高脱贫农户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龙顺,李婵,黄森慰.精准扶贫中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6,(08):15-21.

[2]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289-295.

[3]赵武,王姣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170-173.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5]雷针,郭怡,刘星龙.民族地区精准脱贫调查——以四川藏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7,(09):68-70.

[6]汪恭礼.精准扶贫与脱贫问题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7,(03):24-30.

[7]帅竞,成金华,帅传敏,李文静,郭晴,程欣,丁丽萍.IFAD中国项目精准脱贫绩效评价:基于农民人均收入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2):126-134.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地区概率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二)
概率与统计(一)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