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街平江历史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一、引言

平江路是位于苏州古城平江区平江历史街区的临河古街,具有800年的建置史,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1]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均可以看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仍然保持着的“水陆结合、河街平行”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古街风貌。道、桥梁、街巷、民居、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是苏州老城区传统居住空间环境格局与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2]

平江历史街区是传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独特的载体,浓缩了姑苏历史文化的精华,对其的保护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平江历史街区作为苏州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在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各级城市管理者也面临着挑战。平江路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街,素有“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的美誉,它的格局最能体现苏州古城的特点,在古城保护更新的范围内该街区显现出的问题也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将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二、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面临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浓,缺乏地域特色

自2002年至今,平江历史街区经历了初期的全面改造、萌芽期的商业引入,现已逐步打开市场。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平江历史街区旅游业、商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对市场有相应的规范文件,但实地走访发现当地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整个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平江历史街区的地域特色。其中具体表现为店铺趋同——出现了旅游区常见的“千城一面”,如同走进了小商品街,商品种类繁杂、定价虚高,造型不美、质量不好、也无售后保障,商品种类与街区的特色没有实质联系。这一问题的出现,多是由于政府疏于管理,轻视街区的历史文化。作为历史古街,平江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但目前的商业形态不符合历史古街的定位,拉低街区的整体水平。出现相似状况的历史古街不在少数,商品无特色、同类化、低端化,使得人们购物欲望降低,进而可能使得街区没落。目前存在最多的店铺类别多为餐饮、服饰、纪念品、民宿,就餐饮而言,除去老字号特色苏系餐厅之外,最多的竟是烧烤店、奶茶店,这些店铺因为利润颇高,所以扎堆大量出现,不仅毫无地域特色可言,更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二)街区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存在矛盾

平江历史街区目前对于街区整体的“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给予保留,对于部分极具特色的建筑也很好的地进行了修复保护,许多古建筑真实地保存了历史遗留的所有构件并在部分危楼建筑内部做了结构支撑,而外观保持着倾而不倒的原样,留存原有古墙风貌,[3]总体上对于区域内的建筑都采取了多方面的保护,因此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环境的保护是值得其他历史街区借鉴与学习的。建筑环境如同躯壳,人文环境如同灵魂,二者相互依存,才得以产生,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平江历史街区对于人文环境的保护和重视程度远不及建筑环境,由于商业和城市建设的冲击,使得平江历史街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转变为商业为主,从而导致部分居民迁出,街区失去了人文气息而逐渐空壳化。人文环境的产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人们长期的生活劳作,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人的感情和环境的结合,形成街区的精神,[4]并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和生活,因此我们更该重视历史街区的人文环境,不仅要保留好这些“小桥流水”的建筑环境,而“人家”这种人文环境更该着重保护。

(三)建筑保护更新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国内历史街区热衷于建设仿古建筑,所建建筑徒有其表,这不是对历史的保护而是对历史的肢解。相对而言,平江历史街区采取的是“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做到了既保持古城格局又展现传统风貌,同时完整地保留双棋盘道路格局和传统建筑的外立面和顶面。但若总体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则过于单一,首先平江路的历史久远,各时期的建筑都有存在,且每栋建筑因建造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新旧状态,而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适用于保存较好、结构稳固的建筑,因此使得适用对象标准相对固化,一些不符合修旧如旧的房屋无法处理,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这对于平江历史街区的古建筑保护是不利的,因此应采取修旧如旧为主、其他建造方式并存的方法,从而达到多层次、多方位保护现存建筑的目的。

(四)街区公共设施配置不合理

从2002年至2004年,政府实施平江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拆除违章建筑、10类管线入地、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维修老房子等,[5]街区的整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公共设施的配置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设施、引导性设施设计和无障碍设计上。从北塔东路到干将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公共厕所的配备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公共厕所仅配置了一个,整个历史街区仅有7个,因此无论何时都能发现厕所门前排起的长龙。另外,由于使用频繁,清洁时间短,导致公共厕所内部多有恶臭,且厕所位于必经之路,使得游客对平江历史街区的印象大打折扣,此问题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平江历史街区主要部分的引导标识相对完善,但小街巷的引导标识则配置不全,指示不明。

(五)交通分级管控不到位

目前平江历史街区大部分巷子可以随意进入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除部分主要的步行街禁止机动车进入外,非机动车通行无阻。实际上,巷子的尺度极不适合机动车的停放,机动车在很多街巷的停放,弱化了街巷的交通功能,非机动车的通行也极大干扰了行人的步行安全,共享单车的进入和随意停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面貌。

三、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对策

(一)平衡商业发展,重视地域特色

随着古镇古街旅游热的兴起,许多历史景区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平江历史街区的原有特色被削弱,水乡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殆尽,古镇古街呈现出了统一化的局面。平江历史街区更新之后带来的繁华,是需要肯定还是需要反思,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保护平江历史街区是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发展又是保护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必然要求,历史街区的文化需要商业作为媒介传播,而文化又吸引人们前来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如何使两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点上,对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相应市场准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平江路的商业和文化相对失衡,很多游客抱怨平江历史街区与其他地区的古街并无差异,尤其是相同的店铺分类和雷同的食品销售。对于这种现象,当地应制订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管理,取缔与平江历史街区内涵无实质联系的店铺,控制不同类别店铺的数量,避免出现和形成类似小食品一条街的这种同质化、低端化的聚集,要求入驻文化业态能够突出历史、文化精髓,具备与苏州传统文化相协调的表现形式,确保各业态与古街的内涵相符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商业区的巡视,对店铺及摊贩进行规范和管理,及时处理不符合准入资格的店铺,定期对经营食品的店铺进行抽检,保证食品产品安全,加强对街区环境卫生的巡查与宣传,保持街区的整洁卫生。

2.把握业态主动权,引导产业调整优化

政府需注重把握业权,成立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或物业管理公司,采取租赁而不销售的方式,限制酒吧、烧烤、精品店等低端化商业的入驻,推广昆曲、评弹、苏绣等具有平江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商业形式,并可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类业态,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给予经济政策上的扶持,积极引导产业调整优化,促进业态功能提档升级。

3.确立自身商业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和鲜明特色

目前平江历史街区将文化和休闲作为自身的主要定位,发展方向朝着多元化发展,特色餐饮约占23%,咖啡厅和概念书店约占22%,其余为文创类店铺和服装商铺,商业定位更多的考虑到当地居民而不是游客,商业定位与居民需求保持一致,最终商业也会符合居民的需求,深层次的促进平江历史街区文化内涵与商业的有机结合,使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条居民的街道而不是一个景区,获得真实感和生活感。平江历史街区对于苏州市旅游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即特色,是吸引游客、产业进驻的重要吸引力,因此树立平江历史街区品牌意识,确立自身发展的基本点十分重要。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市场营销和策划系统科学地进行文案策划、LOGO标识的设计,注重与平江历史街区内涵的融合,凸显平江路的特色,提升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促进保护与更新的建设推进,打造一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旅游名片。

(二)重视对街区人文环境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的区域,保存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特色景观建筑和邻里关系、民风民俗,[6]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建筑、人文环境的有机保留从而让人们更好的感受、理解街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从而让街区获得新生,促进城市的发展。[7]如果没有文化领先,就不可能是一个历史文化名街,一个历史文化名街,不是依靠媒体宣传,或者一两栋历史性建筑就可以达到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支撑不了的。

1.注重保留原居民

如今我们都觉得古街、古镇假,不是因为古街的建筑假、风貌假,而是人假、生活方式假,人是历史街区生活的主体,是一个古街充满活力的灵魂,不同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渔民靠海吃海,山民靠山吃山,只有使得相同生活方式聚居在相同地域,才能使得这种生活方式和模式延续下来,因此,确保原居民的不流失,是保留平江路人文环境真实性的重要前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体是居民,保护更新的目的也应该是促进街区的复兴和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

2.将人文环境的保护纳入建设范畴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保护更新的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街区的历史风貌做到了较为全面和完整的保护,[8]现有的街区更新侧重于对街区内文保单位的保护和修缮,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的展现,但缺乏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如江南水乡生活、昆曲、园林文化、私塾文化、吴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厚重记忆,因此在建设过程要加强人文环境的保护,以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历史街区的保护,在保护更新计划制定过程时,应采取有机统一的保护,不着急推进建设,而是认真对待思考文化问题,制定文化保护名单和范围,不要没有创造出新的平江文化,反而丢失了自身独特的,传承下来的平江文化。

3.出台全面性的法律法规,动态化保护人文环境

式(19)中的桩后滑坡推力沿桩身分布形式应根据实际工程选择。上式得出的结果为桩间净距,合理桩间距应为:S=L+a。

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历史名城得到相对完善的保护,与其完善的立法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分不开。苏州政府也制定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苏州市山塘历史文化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工程规划》等法规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从立法角度看已经较为完善,但从立法内容上讲,法规内容多为保护条例为主,缺乏针对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应积极出台两者有机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得文化保护也有法可依。

4.提升保护更新过程中公众参与度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推行,政府是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发布者,资金的供给也由政府承担,由于政府牵头制订街区的更新并不会为居民带来直观的利益。其次,政府制订的目标与居民期待的目标有出入,例如政府着重发展商业和旅游业,硬生生地将居住功能为主的平江历史街区转变为商业、旅游为主的功能,居民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认为这种保护更新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导致居民的热情度并不高,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更新而得到提高,长久以往使得原住民搬迁。原住民的搬迁直接会使得街区失去应有的活力,造成街区功能性的永久转变,进而使得民风民俗、文化内涵得不到延续,导致人文环境的断层,最终使得古街徒有其表而无灵魂,甚至导致平江文化和街区的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更新的政策制定中重视公众的意见,开展听证会,做到信息政策透明公开,将居民诉求放在第一位。

(三)建筑保护更新方式多样化

目前平江历史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建设原则,技术标准过于单一,部分文物无法运用此建设标准处理,可能导致一些保存价值更高的建筑拆除或不妥当的修缮,例如和平江历史街区仅一街之隔的桐芳巷,采取的保护更新方式为:仅保留一栋登记保护建筑,其余周边的建筑全部拆掉重建,新建筑风格效仿苏州传统建筑,这导致了该街区建筑不能全面的保护,其更新方式也是不科学的,是不可持续的,为了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

1.完善技术标准,科学全面保护历史建筑

围绕对建筑价值的传承与保护,确立建筑外观、结构和建筑群等保护重点,建立区别于目前单一的建筑保护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和方法,以修旧如旧的建设原则为中心,多种建设方式并存,科学全面保护利用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可以适当借鉴欧洲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如立面化模式,即建筑的立面有效保护,但建筑结构、材料可以使用现代化建材;适当再利用模式,即针对已经破败荒废的建筑,对外立面、景观进行修复,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重新再利用;功能混合模式,即将街区内部建筑群与居住、商业、工业等用途结合起来。合理使用以上多种建设方式,使得历史建筑得以系统全面的保存,[9]制定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和办法,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科学保护利用历史建筑。[10]

为了方便今后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建筑功能使用评估,应对历史街区进行系统全面的建筑普查,最大限度的多保留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保护街区历史建筑的多样性也为今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奠定基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分批完成建档及挂牌工作。

3.拓宽资金渠道,保持资金良性循环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政府对于街区的保护并不积极,为了快速收回成本多将历史古街变为商业街,因为街区保护投入资金收回的过长,而且也容易产生社会纠纷,因此改变以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进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是可以极大缓解政府资金紧张的现状的,也可以使得保护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历史街区的有序发展。

(四)合理配置街区公共设施

平江历史街区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公共设施,景点公共设施和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是脏、乱、差,同时公共设施也出现了设置位置偏僻、标识模糊、识别性低等弊端。由于管理缺失,资金短缺的原因使得部分的公共卫生设施年久失修,外观破旧,少数旅游厕所让游客毫无立足之地,景区带来的美好感受与厕所内的脏乱场面形成鲜明反差,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情趣,因此在保护更新工作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公共设施投资虽小,却从细小之处体现了街区整体建设的艺术性。公共设施虽然不能给旅游产业带来推动,但公共设施是和谐旅游的必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也提升了街区的形象。

1.评估街区人流分布,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卫生间、保洁箱两大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持景区环境卫生、满足人们在景区的卫生需求,[11]但调查发现,平江历史街区的公共卫生间配置数量偏少,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经常在旅游旺季出现排长队等位置的状况,因此需尽快开展对街区人流量的分析,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增建公共卫生间,缓解供不应求的现状。垃圾箱的投放数量也相对来说偏低,而且呈现不均匀分布,在调查的过程也发现许多垃圾箱的清理程度都很低,处理的不够彻底清洁,因此要在重点区域如食品店、特产店增设垃圾箱,且保洁工作要及时跟进。

2.完善引导性设施设计

引导性设施设计主要包括指示牌和景区解说牌,平江历史街区分布了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古桥、名人故居,还有为数众多的老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如同一座开放性的江南城市建筑博物馆。但指示牌和景区解说牌的设置仍需完善,因此要加强引导性设施的设计安防,着重设置安放在街巷交叉口,人流汇集处,且引导性设施的标识应符合景区的景色文化以及地域特征,文字图案颜色要具有较强的指示性、识别性,同时需要进行多语言展示,以照顾到外国游客。

(五)加强交通的分级管控

由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特殊性,街区多为窄长的道路,更有些幽深的巷子只允许一人通行,适合慢速步行的体验,因此交通的梳理是势在必行的,平江路的慢生活不应仅局限于时间的角度,同时也需要空间的角度的慢,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游客的生活体验。

1.划分步行街区,限制车辆通行

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经常需要避让行驶的非机动车,在破坏步行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定危险,因此应在游客集聚的相关街巷设立步行街区,步行街区内严格限制非机动车进入核心地段,确保人车分流。

2.进行交通管制,不改变街道原状

由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路网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改变街道结构,因此应该进行交通管制。在旅游旺季,高峰时段禁止车辆的通行,或限制进入车辆的数量,对于消防通道应严格限制车辆的停放,只允许特殊车种进入步行街区——如救护、消防、工程车辆,并对街区居民发放通行证件。

3.建立区域交通网

对于交通管理问题,要以疏代堵,因为仅依靠景区的严格限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完善街区周边的区域交通网,才能有效的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充分开放利用街区周边小区广场的停车位,建设、扩建停车区域,扩大静态的交通容量,活化街区边界,加强街区内部交通和外界的联系,建立街区外围交通信息提示系统,在街区内停车位满时及时制止车辆进入。[12]

【参考文献】

[1]陈文玉.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民生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55-57.

[2]林永锦.侠骨柔情“铸”平江——访平江历史街区总规划师阮仪三[J].建筑与文化,2007(9):36-37.

[3]周玉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5):69-70.

[4]吴莹.新建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3(18):184-184.

[5]王中.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D].苏州大学,2013.

[6]吴寅妮.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7]马令勇、李清.东北地区中小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以安达市拓荒牛路更新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4.

[8]王伟.复兴“下街”[D].大连理工大学,2012.

[9]黄勇石、亚灵.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J].规划师,2015(4):100-106.

[10]赵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7-123.

[11]谢如红.省会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

[12]杨克明、林锋.有机更新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以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4.

猜你喜欢

古街平江历史
《古街夜景》场景设计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