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

2018-04-0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花篮少数民族儿童

杜 浩

(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农村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充足,一些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当前,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加强这项工作的研究。比如,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计划(2015-2020年)》[1],提出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等六大精准关爱工程,丰富拓展关爱服务活动载体。但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与具体实施还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亟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根据贵州省贵阳市弘扬学校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即兴性、民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希望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接受适宜的音乐教育。

一、弘扬学校留守儿童及音乐教育概况

(一)留守儿童概况

弘扬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竹林村,是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开办的民办学校。截至2016年6月,该校有265名学生,其中,学前班学生40名,小学生155名,初中生70名。据统计,学前班学生留守儿童8名,占总数的20%;小学生留守儿童120名,占总数的77%;初中生留守儿童40名,占总数的57%。

在168名留守儿童中,汉族留守儿童31名,苗族留守儿童70名,布依族留守儿童45名,22名留守儿童民族不确定。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仅提供给学校生活费的学生,共有20名。父母一方外地打工,长时间不能回家的,共有79名。由祖父母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共有69名。

(二)音乐教育现状

当下,“学好数理化”的教育思想在一些地区比较盛行。文化课教师不断施加压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致使部分学生长时间没有上过音乐课,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共同生活,沉迷游戏、打架斗殴、早恋、旷课等现象比较常见。以上种种,导致音乐教育的难度较大。

另外,个别年级开设音乐课,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大多教学内容选自课外流行曲目,一般都是听录音学唱歌。音乐课一周一节,每节课45分钟,经常有音乐课被挤占的情况。在师资力量方面,弘扬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纪律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配合教师完成音乐教学。

二、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音乐教育活动要突出音乐体验和感受,教育活动设计需要多学科综合应用。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学生接受的知识也更具有综合性[2]。

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既要体现教育的特点,也要反映教育活动的规律,应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根本。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确定所选内容是否为小学生所喜欢和认同。还要选择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音乐题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幽默的语言配合恰当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选择歌曲《编花篮》,其旋律明朗欢快,歌词清爽朴实。这首曲子所表达的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紧抓学生的兴趣点,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原则

在弘扬学校音乐活动观摩课上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音乐活动,音乐教学停留在聆听和识记层面,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与弘扬学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弘扬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代课教师仅限于课本内容的讲授。应加强任课教师的音乐知识积累和音乐素质的提高,以增强课堂活动的专业性和灵活性。设置合适的音乐游戏活动,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对于部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而言,能轻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受到音乐的熏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拓其创造性思维,充分展示其个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其音乐素养。

在音乐活动设计中,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花样,如增加手势动作,动作单元可以顺时针转圈,也可以尝试逆时针转圈。

(三)民族性原则

“现代音乐教育首先需要关注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培养文化的国际交流能力。一个民族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消亡则民族危殆。”[3]民族音乐可以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在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聚集区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灯会、赛歌会等。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是苗族和布依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素材,一方面有获取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主体歌曲设置为少数民族歌曲,适当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音乐育人。留守儿童大多不善与人交际,难以融入集体环境。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时,选择表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歌曲,寓教于乐,实现歌曲的育人功能。

三、音乐活动设计案例

(一)授课日期:×年×月×日

(二)课题:音乐活动《编花篮》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听音乐做游戏中体验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团结互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聆听和参与游戏来学习感受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边听歌曲《编花篮》边做游戏,然后变换音乐。

3.知识与技能:掌握歌曲《编花篮》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感受歌曲表达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通过音乐游戏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

(四)重点和难点

学会演唱歌曲《编花篮》。通过音乐游戏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五)教具:播放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看视频《编花篮》,营造欢乐的气氛。

2.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启发学生找出最有特点的语句,并说出具体感受。

(2)朗读歌词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歌词的质朴,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热烈的气氛能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打开心扉。

(3)教唱歌曲

教师着重对“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那哈依呀咳”两句进行教唱。在教授第一句时将“编”字用普通话的音调带入语句中唱,引入关于前倚音的概念。后一句教师运用甩腔唱法进行范唱,强调“咳”字的重音。对于尚不熟悉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放松要求。

(4)整体教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播放录音,让学生模唱。必要的模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音高、旋律等音乐元素进行积累,强化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之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5)交流学习体会

请学生说出在歌曲学唱过程中的感受,提出疑惑并合作解决。

3.编花篮游戏

进一步熟悉歌曲,深入体会民族音乐之美。

(1)游戏规则。游戏人数3人以上。游戏过程中,不能与音乐节拍相吻合则需重新开始。

(2)游戏指导。学生自行分组并围成圆圈手拉手站立。首先一名学生将一条腿放在旁边两名学生的手上,单腿站立。然后依次进行,直到所有学生将腿搭好。开始游戏,边单腿跳边跟录音唱《编花篮》。先按顺时针方向边跳边唱。

(3)在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游戏活动后,允许学生自行编创手部动作,增加动作难度。

(4)更换苗族歌曲《敬酒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与歌曲《编花篮》形成对比,彰显民族特色。

(5)小组竞赛,持续时间长、动作优美、歌曲演唱完整的小组获胜。

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能够加深对歌曲《编花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以便于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七)小结

通过对《编花篮》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歌曲《编花篮》的特点、熟悉了本民族歌曲,锻炼了学生参与游戏、组织游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音乐素养提升、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针对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弘扬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缓解心理压力,提高音乐素养。

[1] 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计划(2015-2020年)》[Z].黔教规划发〔2015〕255号.

[2] 李宏.原生态艺术理念视角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李松.后集成时代的音乐文化与思维[J].中国音乐学,2013(1):13-14.

猜你喜欢

花篮少数民族儿童
花篮
编花篮
编花篮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编呀编花篮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