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

2018-04-0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道德规范道德行为

师 寸 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自信的基础。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任务,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其综合素养,尤其要培养学生主动做出符合道德规范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追求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的人生境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群体尊德崇礼,刻苦学习,整个群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但是,受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知行背离,追求享乐,有拜金、功利、个人主义倾向,更有甚者迷失了做人的原则,以致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者。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育人的根本目标,改革创新,重视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切实追求德育的实效性。

一、培养道德自觉意识是德育的根本要求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个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程度的不同,将行为人分为被动遵守型和主动遵守型。被动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往往只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主动遵守型的人则具有相当高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道德评价、自我调节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主动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林森浩,曾为某重点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学习成绩优秀,研究生学习期间,他依然保持优异的成绩,并担任学生干部。校友对他的描述大多是“阳光、开朗、热情”,是道德自律意识的缺失,使他以违法的手段去伤害同学。其实,道德自觉缺失的现象还表现在学校的各个层面,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不愿意帮助别人,遇事推诿,学术造假、学历造假、考试作弊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引导社会在尊崇道德规范方面的自觉自律意识,以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是德育的内在规律

德育是唤起自觉的教育。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客观约束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外在规范性与内在主体性的统一。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规范,需要把规范外加于个人意识领域之中,或作为行为习惯灌输给个人。道德对人的约束是“有感情的智慧”,它不可以让人被动服从,只能让人自觉自愿去遵从。可以依靠教育、社会舆论宣传等唤起人们的道德自觉意识,通过唤起人的道德自觉,进而引导人走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道路。

道德领域的精神世界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包括系统的道德理论、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等,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需要等,都属于非理性因素。道德行为需要由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非理性因素驱动才能发生。道德非理性因素具有使动、维持、调节、定向、提升等多种功能,它能使人的道德心里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使人的道德认知能够积极有效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如果缺乏这一驱动系统,没有形成与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相一致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那么,无论人的道德认识有多么深刻多么丰富,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行为都难以激发,即使能够激发起来,也难以正常地维持或深入进行下去。

在教育活动中,仅仅灌输系统的道德理论、规范、知识等,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社会上存在高智商违法犯罪分子,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道德理性之外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他们之所以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缺乏与道德规范知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直觉、道德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支持与推动。

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理性教育的培养,而且要深刻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积极作用,重视大学生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对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三、高等院校道德自觉意识培养的方法

“如果不谈谈所谓的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124恩格斯把“自由意志”视为人的行为具有道德特征的前提条件,与马克思所说的道德是人的“精神自律”一样,是一个高度自由、自主、自觉、自为的领域,是人的主体性特征展示最深刻的领域。如果人的行为尚未摆脱本能的羁绊而获得意志自由,或者不是出于自由、自愿、自觉、自为的行为选择,那就不具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高等院校德育不能仅对学生进行单纯的道德理论知识灌输,不能仅凭强硬的纪律、严格的管理程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苛地制约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成长的过程,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智特点,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自愿型、自觉性、自为型和个体创造性,使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自由,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道德行为判断,真正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以及自发的道德行为选择。

(一)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德育目标的分层次设定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律法常识。在高校阶段,可以细分教育层次,便于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一层是理论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道德理论知识,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知识目标;第二层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良心等;第三层是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等;第四层次是素质目标,即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正确的道德直觉,使他们形成乐观、务实、认真、进取的人生态度,筑牢道德操守的底线,自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二)梳理教学内容,使其专题化、精炼化

结合教学目标的分层和分解,对教材进行细致的梳理,设定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专题。可以设定大学新阶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与信念、中国精神、人生真谛与人生价值、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中华传统道德精华等专题。力求在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

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使学生形成道德信念和自觉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形式的新闻播报、举案说理、文明行为养成、感恩活动、参观调研、慰问孤寡老人、野外行军、道德模范宣讲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分析项目要求,确立项目主题、内容、步骤、方法和目标,分工合作,搜寻、选择、分析、加工、总结、展示相关材料,体验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树立信念、团结一心、坚定目标、努力奋进、克服困难、抵制诱惑、自觉行动等对实现目标的作用。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相应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在道德觉悟程度、自我道德评价、情绪情感调节、道德行为选择、自我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许多方面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助力道德意志培养

考核评价是为教育实效性服务的。德育考试不应该拘泥于书面测试,而应该把道德情感、道德直觉、道德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纳入考核范畴。倘若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直觉能力,那么其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可以设定一些真实的场景来考察学生的道德直觉。“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直觉地完成的行动仿佛是自明的,当然的,没有疑义的。”[1]15还可以在感恩活动、参观调研、慰问孤寡老人、野外行军等实践活动中考察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等。

高等院校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靠学校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努力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扩大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培养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德意志道德规范道德行为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